分享

序言||为有暗香浮动

 冬歌文苑 2022-07-27 发布于北京

为有暗香浮动

——散文集《清歌流韵》序

朱湘山||海南


仲夏夜悄然来临,窗外老槐树细密的枝桠荫蔽了天空,月光透过绿叶的罅隙,应和着蝉鸣在地上跃动,像键盘上跳动的字符。我独坐窗前,看斑斓的文字梦幻一般地从绚丽的文章中飘出,伴随我走进宁静美好的夜晚。

因为静,文字的声音就更加清晰;因为静,夜露滴落窗下,柴门吱呀有声,生活的真实弥足珍贵;因为静,母亲的叹息、父亲的缄默,外婆的絮语、归来的失落,沉重的收获与感动弥散在心底。只说是寻常烟火气,却分明电光石火冷暖人生,于是,透过文字,我看到风尘仆仆举头望月,看到柳暗花明细雨无声,听到或吟或叹的清歌流韵。

此刻,我的心中一片阳光灿烂,从阅读上得到的享受让我如品芳茗,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在我眼前出现,我极为认真地阅读他们的作品,同时真诚地理解这些作品的奥义,从中深切感受人世的旷远与精神的深邃。

无之的《隔壁病房的歌声》将目光聚焦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作者语言质朴细腻,直面两个老人的毕生追求,传递出浓浓的时代精神与旷世之美。

衡锁鱼的《牵手》塑造出一对深情老人的形象,人生的复杂况味让我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黄玉东的一组作品中,始终充盈着坚定的善和深厚的情——在他的笔下,那些生活在身边的普通人物不管经历多少艰难困苦却始终隐忍、刚强、乐观,给人以温暖与前行之力。

沙砾的《李老头》和陈彦萍的《空巢老人和酒》,将目光投向人们鲜少驻足的老人群体,将他们的喜乐悲愁倾注到文字当中,经由作者的展示,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陌生都市中冷暖自知的人生秋凉,并且,在岁月的洗礼中明心见性,感悟人生。

乡村叙事与亲情追忆在本书中占据着主要篇幅,作者们关注的目光是流动时代中的个体感怀与心灵悸动。他们将这类群体从无助、苦难、奋起到最终汇入时代洪流的历程倾情推出,摹画出时代众生的烟火之气。前者如张守权的《李文禄屯》、张变利的《回不去的故乡》、赵继平的《远去的老油坊》、张达富的《故乡情愫》、孟芹玲的《酒乡》、倪宝元的《年味》,后者如摩涅的《父亲的求学路》《您在,您是太阳,您走,太阳是您》《母亲的蒙馆》、黄玉东的《我的百岁外婆,她走了》等等。当我们叩开记忆之门,过往岁月中那些或甜蜜或忧伤的往事就会汩汩涌出,因之涉及人类最本质的血缘亲情而荡气回肠。

在这类文字中,作者们充当的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一员,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为人父,尽显似水年华的款款深情,无不至真至情至爱至纯,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当我读到“那一刻,您的嘴唇嚅动着,想对我说什么,我已经无法听懂。您抽出左手,为我撩起披散下来的长发,然后摸摸我的脸庞,给我擦眼泪。您双唇微弱地翕动,我把耳朵贴近您的唇边,才听清您在说,别哭……”(摩涅《您在,您是太阳;您走,太阳是您 》)

当我读到“奄奄一息的父亲强撑着坐起来,噙着热泪,默默地注视着您的担架车从他的病床前缓缓地经过。他呼唤着您:“淑龄啊”哽咽着,再也说不出话来。他目送您越走越远,最终完全消失在他的视野中”(摩涅《您在,您是太阳;您走,太阳是您 》),内心涌动出无限的孤独和伤感。由此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去世的情景,如今天地两隔,物是人非,不禁悲从心来,泪落满腮。

更多的文章,如王树宾的《牵挂》、白锦刚的《老屋记忆》、陈红姐的《慈母的爱》、高莺的《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车昕林的《一份特殊的家珍》、王素荣的《雨中情》、马发军的《邂逅于秋色盈盈》、覃金诚的《另一种遇见》、蔡泗明的《靠谱》、李唯民的《携君踏月尽是流年》、刘景岗的《婚礼絮语》、张志荣的《感谢文字》、沙砾的《一盏煤油灯》等等,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砖一瓦,无不怀着不舍之情留下人与人在历史现实面前的生活情状以及情感流变,构筑起山南海北的社会景深。

他们摹写的,或许正是逝去年轮的回望历程,是记录,也是对生活的重新顾盼。于是,隔着时光的沙漏重新打量,平凡之物也涂抹上让人怀恋的斑斓。

如果单从艺术上来看,这类作品少有惊艳之笔,却胜在以情感人,朴素文字里浸染着生活的千姿百态,辛酸的,坚韧的、简朴的、温润的,愧疚的、感恩的……拨动我们心底珍藏的抑或即将遗忘的种种,读来如同回放自己的逝去岁月,桩桩幕幕,时常跳过作者所叙之事,所状之物,唤起对自己个体生命的喟叹。

孔秋莉的《月光下的谈心》、雷体华的《桃花山里四月天》、郭秀辉的《在一个人的星球上守湖望月》、周功民的《小院如歌》都流露出写作者向内心掘进的智性展示和理想表达。

杨金红的《堂前萱草华》、焦红玲的《平民的荷》、无之的《不知不觉已到黄昏》、戢觉佑《怒放的海棠》等作品将文字的优美恣意发挥到极致,是语言与情致兼具的佳作。

摩涅的《母难之日的思念》、王晓露的《又是槐花飘香时》、石瑛的《我的思念》、赵春辉的《记忆深处的思念》等作品犹如如泣如诉的小提琴曲,弥散着低徊、哀伤却又不肯萎颓的坚韧力道。

黄玉东的《积健可以为雄》充溢着朗健的气质和淋漓的元气,摩涅的《别样的年味儿》则以海外生活的深描表达出作者对异域生活的切入,显示出作家写作才情的延伸。

除了上述作品外,一组文采斐然的文学评论作品,构成本书中另一束清新的亮光,摩涅的《此种有香韵》《赤子情怀》、马庆民的《一片冰心在玉壶》、黄玉东的《有力度的文字》《带着温暖与爱同行》、孟芹玲的《我看卡耐基的批评观》等,如斯文评,赋之以情,晓之以理,启之以思,引之以议,是作者穷心尽力的二次创作,堪称一组教益鲜浓的花蕾。

写作实际上是一种作者的自我磨砺,它常常让作者走不出自己写作的惯性思维,从而自觉地维护作者本身的天性和写作倾向,所以真情实感就成为一种存在、一种活力和一种坦诚。

这些文学作品,如同明媚的阳光在我的阅读中渐渐明晰。作为一种表述或者一种情绪,它洞穿了作者们内心许多深层的思考,同时也呈示出一种本真的述说,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走近语言包容的一切,并在自己内心深处自觉地获取完美的拔高与再生。

我们从四面八方走来,我们真实地贴近现实生活,阅读中,那些扑面而来的文字犹如清风扑面,在时光的流溢中暗香浮动:

“这歌声,连通了人间天上两个世界,紧紧牵起两位老人的手, 不舍着今生的不舍,约定着来世的约定。”(无之《隔壁病房的歌声》),

“他们,都是普通人,拥有最朴素的情怀,最简单的热爱。他们,又何尝不是这甜美生活的创造者?”(焦红玲《平民的荷》);

“此时,我的小屋被笼罩在薄雾之中,柴门篱笆,鸡犬相闻,屋外寒风刺骨,屋内温暖如春。”(邢军《我的那幅美丽的画》);

“今夜秋蝉凄切,我很想念母亲,觉得她并没有远走,在云端,在某处,告诉我生活有时候会很苦,只要坚持就会苦尽甘来”(杨金红《堂前萱草花》);

“无论你身处何方,不管在哪儿过年,有了澄澈纯净的心境,方能生出光明,方能产生连连不辍的欢喜”(摩涅《别样的年味儿》);

“在这个雪花纷飞的季节,她老人家去了天堂,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 思念。头顶的星星月亮还在,可是再也照不到外婆那苍老的脸了。我知道,今生今世,再也听不到外婆的声音了,关于她的一切,将如故乡的炊烟,从这个世界上渐渐远去。”(黄玉东《我的百岁外婆,她走了》)

“红色燃烧,滋养了大地,大地回报以绿水青山,红色的光芒照 耀着处处金山银山的美景,在红绿色的诱惑下还将上演一幕幕盛世欢歌。”(白锦刚《红绿色的诱惑》);

这些美好的文字芬芳涌动,给人物以生命,给生活以色调,给思想以表情,构成丰富的生活场景和意象之美,直达人内心深层的柔软,阅读中我总能感到震撼,感到温馨无限。

“冬歌文苑”连续多年矢志不渝地坚持推出原创文学作品选集,原因自然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是因为主编者清楚地看到,无论是西部边地还是海岛渔港,无论在城市还是村庄,无论茫茫人海还是孤独跋涉,都闪耀着从未熄灭的文学之光与希望之火。由此,我们满怀虔诚,通过文字的形式,共同在文学的篝火边聚集、取暖、吟哦,状写苦难辉煌;我们选择与文学相伴,并将对世界的认知与个人境遇通过文苑发表或结集出版,在读者的阅读或反应中获得自信与源源动力,迸发出不竭的创作热情,在文学五彩缤纷的花园,播下希望的春天,如此,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因了疫情的影响,本书的出版比预计晚了很多时日。对所有的人而言,等待或许漫长、艰难,但我们一直努力不懈。我们为勇者而歌,我们为生活而叹,我们为努力活着的每一个普通人落下比秋霜飞雪更多的眼泪。在疫情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阅读与写作的人比往常增多,作品的质量也比往年有了提升,人们希望从文字中获得智慧和力量,愿意用文字来化解悲伤与苦痛,表达信心与希望。

随着更多作者的加入,我们也看到作品的风格渐趋多样。邢军、摩涅、焦红玲、赵春辉的散文作品数量并不多,但质量很高,他们的作品内敛、深婉,以一副柔软的心肠记录生活的感悟、令人疼痛的柔情。同样是乡村风物,白锦刚的作品是粗粝的质朴和善意的温暖,带着青海湖畔硬朗的质感;同样是写农村,赵继平和他们的差异十分明显。在摩涅、无之的作品里,我能明显感觉到古典诗词的影响,有很强的现实关怀,不避颓败与苦难,但他们的审美取向、情感表达,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却与古典诗歌息息相通。赵继平的作品有很强的时代底蕴,他的结构、意象、节奏,都是主动打破惯性,探索陌生的表达,情感的复杂性、时空的纵深感,在叙述的框架中得以延展,一如黄土高原风吹麦浪的荡漾。

在相似的事物和经验中,不同写作者表现出内在的差异和风格的多样化,丰富、拓展了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也让文苑的作品异彩纷呈。

自然,优秀的作品还有很多,譬如张守权的《缘》、邬晓华的《春节关禁闭》、李品刚的《白沙门矗立一座丰碑》、马誉炜的《党徽在身边闪耀》、黄伟民的《红军智取剑门关》等等,这些军旅情结的作品,一经推出,都自带踔厉奋发的阳刚之气,具有一种向上的力量,读之如闻金石之声。

限于篇幅,很多作者的作品难以一一品评,但这并不妨碍作品内在品质的美好,也不会遮蔽作家创作成果的光芒,未及展开的探讨和空间只有留待读者诸君在阅读时去品鉴探索。

毋庸置疑,本书所收录的作品是作者从自己作品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相信其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艺术品质之优秀。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上述作品中,乡土题材作品与亲情体验以压倒性的优势占据着作品的榜单,而充满艺术想象和讲究叙事技巧的文学作品却并不多见。更重要的是,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那种书写宏大叙事的历史文化散文,那种记录城市万家灯火的精彩文本,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等待着我们付诸努力。

我们是那么热爱文学,笃信文字的力量,但在阅读中也体会到有些作品表达的贫乏与局限以及题材雷同的困惑,需要作者用更大的勇气去突破自我,勇于探索,有意识地沉潜生活、探访和体悟生活,捕捉生活的光与热、源与流、恒与变,开阔创作的视野和深化作品的根脉,努力创作出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自己特色的作品 。

在写作技巧上还要改变线性的一般讲述,更加自由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挪移;避免太实、太满的罗列,留给读者一些思考的空间。在总结经验,放眼未来的日子里,期待以后的作品中,可以有更多题材多元、内容丰富、叙事精巧、艺术圆熟的文学精品奉献。

散文写作要取得自我满意且为人认可的成绩,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时间的静心修炼。有了爱心、耐心、生活积累、思想沉淀和对写作技巧的领悟,就会产生经得住时间检验和淘洗的散文精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将来的写作道路上,冬歌文苑的作品会奉献出更多的文学佳作,也会有更多的散文写作者志存高远携手同行。

潮汐漫过海滩,清风吹拂芳草,阳光打在脸上,温暖留在心底。 

远处,绿藤在墙上蔓延,熟透的红李被海风吹得满地斑驳,树叶轻摇,传过几声沙哑的蝉鸣,那声音也充满了绿意与活力;眼前,如清风拂面,似静水微澜,《清歌流韵》的一幕幕在我眼前生动回放,真切、零散、低徊、深婉,仿佛折叠的时光。

我知道,当下出版一部著作何其艰难,按理都是请名家作序,这样对作者和读者都是一个不错的安排,但在黄玉东先生的热情邀请下,我也就惶然接受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太多的真诚和热情在激励着我。

带着莫名的期许,带着难言的感动,带着前行的希望,我写下这些文字。

以此为序。

2022年7月于青岛花溪地

此书由邬晓华题写书名,2022年8月全国公开发行。

 

作家简介

 

朱湘山,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经在兵器部525厂、荆门市人民检察院、海南省公安厅等单位工作过,八十年代起开始发表作品,出版有散文集《穿越苍凉》,有作品入选作家出版社《灯盏:2019》、《灯盏:2020》原创作品文集。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