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机构改革之番外篇)上

 宏先生plus 2022-07-27 发布于北京

项羽是一代军事天才,失利的原因在于历史局限性。

首都的位置的选择是影响国本的大事之一。

选择关东产粮区,而不是关中地利区定都的原因之一,是他选择进攻而不是防御。

项羽相当有战略眼光,领先于时代。事实上,中国的首都最终离开西安,迁往东部。

至于他为什么失利,下次再说。

***************************************

一万四千多字,分上下两部分吧。

上半部分6000+

下半部分,下周再说,

如果体力允许的话。

***************************************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对社会发生影响,经济中心的移动,必然推动政治中心的移动。

《项羽本纪》之中,对项羽有两点指责,一是不肯定都关中,而是选择定都彭城,二是不肯任人唯能,而是任人唯亲。

关中,指函谷关以内的地区,某种情况下特指关中平原,亦称渭河平原。进出关中,主要通道是函谷关(后因黄河河道变迁改为潼关)和风陵渡,次要通道为武关和宝鸡(陈仓)。关中地区沃野千里,物产丰富,背靠秦岭山脉,东临黄河,军事上易守难攻。

图片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

图片

项羽不选择关中,是不了解关中的地形重要性吗?

显然不是。

秦国以关中为根据地,吞并天下,项羽家世代为将,怎么可能不知道占据关中的利害。

从项羽的表现看,他也不可能不了解关中的重要性。

在夺取关中之前,曾有约定,谁先入关中,谁封关中。

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诸将眼里,关中都是肥肉。所以楚怀王才能用关中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刘邦先入关中,没有明确表态放弃关中,还派兵镇守函谷关,直接诱发了项羽想围歼刘邦集团的想法。

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你小子想占据关中?!想干什么?想学秦国,再次从关中出兵征服天下?我明天就直接干死你!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最后,还是樊哙在鸿门宴上把话挑明了,沛公攻破关中,是等着你来。沛公有这么大的功劳,对你毕恭毕敬,你要是杀了沛公,那其他诸侯人人自危,都会反叛你!

后来分封的时候,项羽再次耍小聪明,想让怀王说话,不给刘邦关中。怀王不吃这套,来了一句:如约。怀王有骨头,说了这句话,但是也宣判了自己的死刑。

怀王不上路,那只能项羽自己耍小聪明了。

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

汉中和巴蜀也是关中,刘邦去那里吧。

图片

项羽把刘邦赶到汉中和巴蜀,但是对关中平原依然不放心,又把关中平原一分为三,分给三个秦朝降将。

项王乃立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长史欣者,故为栎阳狱掾,尝有德于项梁。都尉董翳者,本劝章邯降楚。故立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立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

三个人互相牵制,又都没有群众基础,难以统一关中,并利用关中的地形优势威胁项羽。

围绕关中分封,项羽处心积虑。说项羽不懂关中的地利,其他诸侯一旦占有会形成对自己的威胁,显然是说不过去。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知道关中的利害,项羽为什么不选择定都咸阳,自己占据关中地利呢?

这就要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说起。

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亡秦必楚的原因,真是感情原因吗?

未必。

陈胜、项羽、刘邦、韩信,其实都是楚国人,为什么造反者出在楚国呢?

秦法严苛,是多数人的普遍印象。这是没错的。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商鞅逃命,想找个旅店投宿,结果,店主不敢收留他。没有证件不许住。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刘邦曾经押送刑徒前往郦山,中途把这些刑徒全放了,然后自己也落草了。张良曾经刺杀秦始皇失败,照样逍遥法外。项伯曾经杀人,法外狂徒张良帮他逃脱。项梁也曾经杀人,也不了了之。项家是楚国大将,楚国灭亡以后,项家照样是地头蛇。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这都是秦国(秦朝)。

怎么理解这种情况呢?

秦王(秦始皇)的统治依赖交通、信息系统。虽然有烽火台,但是烽火狼烟不能传递复杂信息。各地的信息上传,主要还是靠公文。各地的公文经过层层筛选,通过驿卒,送抵咸阳。由于秦王个人处理能力的限制,驿卒总数和每天驿马奔跑里程的限制,决定每天送抵的咸阳的信息相比全国产生的信息总量有极大的差距。距离咸阳越远,辐射半径的领土面积越大,单位面积送抵的信息越少,信号越模糊。另一方面,大量的信息经过秦王处理,反馈给一线、执行,距离越远,信息反馈的时间越长,越容易误事。边远地区的情况时刻在变化,这种情况下,必须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必然要对边远地区给予较大授权,抓大放小。

从使用武力强迫命令执行的角度看,秦军必然也只能首先保证核心区域的安全,首要任务是捍卫咸阳,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必然兵力稀少。边远地区的兵力如果强大,也未必受秦王意志指挥,而是很容易酿成叛乱。六国的主力军虽然被歼灭,六国故地虽然被征服了,但是远没达到编户齐民的程度,土生土长的六国贵族的旧势力依然强大。

从当地官僚的角度看,他们自然知道自己的背后缺少暴力支持,也知道秦王不喜欢听自己的辖区天天出糗事。他们的选择,自然是或者与当地的势力达成妥协,或者积蓄自己的力量,过滤掉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上天言好事,下地报平安。因为距离遥远,秦王天然处于信息劣势,很难对他们进行精准管理,只能模糊控制。

所以,秦法的严苛程度,以秦王(秦始皇)本人为半径,沿以咸阳为中心的主干道向外辐射,逐渐衰减。只要放开大道占领两厢或者天高皇帝远,秦法就管不着。

楚国就属于天高皇帝远,无法无天,专门出法外狂徒的地区。

如果楚国仅仅是无法无天,也就罢了,关键还土地辽阔,经济发达,人口众多。

战国七雄,楚国的兵力如果不是最庞大的,至少和秦国的兵力不相上下。

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法外之地,有强大的兵力动员潜力,”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不是太正常了吗?

楚国如此,其他五国的情况也差不多。

赵国、齐国的潜在的动员能力都在大几十万。

周朝确立的时候,由于铁器并不普及,开荒困难,全国的经济重心在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流域。到春秋战国尤其是战国后期,由于铁器普,大片浓密的森林被开垦成农田。由于大量森林被开垦,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加速黄河、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冲积平原的形成。水土流失导致海岸线移动,加速沿海平原的去盐碱化。这些平原去盐碱化以后,大都成为良田。不仅如此,东部沿海地区还有鱼盐之利,即使不考虑鱼作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盐在现代也是战略物资。有些地区还有铜矿,可以直接采铜铸钱——刘濞就干这事。

图片

经济重心向东、向南移动是大势所趋。有钱就有兵。经济重心所在在地,就是战争潜力的中心。如果想获得战争潜力,就必须牢牢控制经济重心。

明确地说,如果想稳定地控制天下,就必须牢牢地控制楚国、赵国和齐国的故地。

偏居一隅的关中,显然不适合遥控千里之外的经济重心。楚国、赵国和齐国的故地,尤其是楚地,既是经济重心又是法外之地,还鞭长莫及。

秦始皇看到了其中的潜在风险,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有利于传递信息,交通往来,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有利于统一调动物资。同时,大量征调民夫从事各种徭役,把青壮年调离可能出乱子的边远地区,或者戍边,或者干铁公基,让青壮年疲于奔命,免得他们在本乡本土积聚力量,被当地势力调动,聚集成一股力量出乱子。铲平各地防御工事,收缴销毁民间武器,铲除各地豪杰。即使这样还不够,还要封禅泰山东巡,视察工作,了解情况,震慑关东。

秦既称帝,患兵革不休,以有诸侯也,于是无尺土之封,堕坏名城,销锋镝,锄豪桀,维万世之安。

六国不能对秦国形成有效威胁的原因在于六国各自为战,彼此勾心斗角,不能形成合力。诸侯灭秦之战,证明了以关东的经济实力,一旦联合起来,对付关中绰绰有余。

项羽把刘邦分到汉中,把关中分割三个秦朝降将,自己占据了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之间广袤肥沃的平原,包括湖北(一部)、河南、河北(一部)、山东(一部)、安徽、江苏、浙江(大部)、江西(一部)。中国主要粮产区,除了东北、河北大部、湖南和四川,基本都被他纳入囊中。以项羽的年纪和军事能力,他有信心剪除那些与他关系疏远的诸侯,逐步统一关东,即使不统一关东,控制肥沃的平原,掌握大量农产品和盐、铜,也能兵强马壮,称霸天下。

战国至德川幕府时期,日本每年粮食平均产量大约1900至2300万石之间,德川家占有398万石。50石可以提供一名士兵,日本全国的总兵力大约40万上下,德川家的总兵力8万,谁敢挑战德川家试试。如果不是幕末,资本主义国家大扩张,日本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长洲和萨摩又搞走私又勾结英国,有钱有枪,真未必敢挑战德川。项羽的思路与德川家控制日本的方式类似。

图片

若干年后,七国之乱,也是关东对决关中。吴王刘濞的根据地,也是当年的楚地。

如果当时造反的不是七国,而是已经兼并以后的一国,七国的资源能够统一调配,而不是各自为战,那么可能就要再上演一场灭秦之战的复刻版了。

刘邦也清楚楚地对关中的威胁,觉得不是狠角镇不住,所以选择了刘濞。但是,又觉得刘濞这小子是狠角,又有这样的根据地,现在自己在世,他不敢乱来,将来怎么样不好说。所以,分封刘濞的时候,特意敲打他。

上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填之,诸子少,乃立濞于沛,为吴王,王三郡五十三城。已拜受印,高祖召濞相之,曰:“若状有反相。”独悔,业已拜,因拊其背曰:“汉后五十年东南有乱,岂若邪?然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濞顿首曰:“不敢。”

进一步展开考虑日后的安史之乱,也是关东地区发难。当然,由于河道变迁,那时的关已经不是函谷关,而是潼关了。

图片

对关中的秦朝(汉朝)来说,关东地区,尤其是楚地,经济发达,兵力强盛,鞭长莫及。

关中地区易守难攻,并不是不能攻克。历史上,关中地区曾经多次被攻克:灭秦之战,刘邦自武关进入关中;楚汉相争,韩信自陈仓进入关中;马超起兵,曹操绕过潼关自蒲阪津进入关中;安史之乱,叛军直接攻克潼关。地形险要,必须结合一定的兵力和正确的指挥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对方的兵力优势太明显,那么地形优势也不能发挥出来。

所以,关中相对关东的军事优势,并不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明显。

项羽作为优秀的军事统帅,显然看出了这一点。因此,他并没打算定都关中,他对关中采取的做法是消灭青壮年,搜刮干净财物,从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两方面努力削弱关中的战争潜力。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刘邦和项羽都看出相对关中,东南是天下动乱的根源。刘邦的选择是在关东大规模分封子侄,四分五裂,犬牙交错,互相制衡。项羽的选择是自己亲自镇守。

关中、关东,半斤八两,一个占据地利利于防守,一个占据财源利于进攻,财源略占优势。项羽选择了财源,刘邦选择了地利。刘邦消灭项羽以后,为什么不占据关东?占据财源,可以招兵买马,能招兵买马就能控制天下。

问题是,与项羽不同,刘邦本人当时已经岁月不多,想换太子又被老臣们拒绝,接班人惠帝仁弱,明显不是杀伐果决武勇过人的狠角,有强大的财源也控制不住,有强大的兵力也发挥不出战斗力。刘邦如果选择定都关东的话,那就是让惠帝送死。如果刘邦有项羽那样的年纪,接班人是如意的话,刘邦未必不会选择亲自坐镇关东。

事实上,刘邦本人也动过定都洛阳的心思,一度也犹豫不决,征求众将意见。与项羽必须尊重项家军的意见不同,众将的意见对他只是参考。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于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中。
高帝问群臣,群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即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即日车驾西都关中。

张良暗示刘邦,天下有再次动乱的风险,看透不说透。刘邦心领神会。一代君臣,高来高去,非常默契。

但是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偏离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关东随时还可能出新一代的刘项,即使不出刘项,也有七国叛乱。

刘敬从匈奴来,因言“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夜可以至秦中。秦中新破,少民,地肥饶,可益实。夫诸侯初起时,非齐诸田,楚昭、屈、景莫能兴。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之族,宗强,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高枕而卧也。臣愿陛下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桀名家居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上曰:“善。”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

从秦朝以来,从关东向关中移民,迁移六国旧贵族,富豪和豪杰,铲除潜在的民间造反领袖,一直是基本国策,刘邦也照方抓药。

相对关中的长安,关东一直是高风险区。彻底制服关东,需要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完成了秦始皇没有完成的工作,依靠祖父两辈为其积累的财富,依仗镇压七国之乱的余威和四处征伐的老兵悍将,先是削藩,后是迁移富户到关中,让关东地区的社会不断原子化,粉碎了潜在的动乱的组织结构。

从历史的发展看,经济重心的位置无法改变。所以,中国的首都,最终还是不断东移,从咸阳(长安)到洛阳,从洛阳到汴梁,从汴梁到北京、杭州,从北京到南京,从南京到北京。

说客劝说项羽占据关中的时候,项羽怎么可能不知道说客的那套说辞,他若不懂关中的利害,为什么一再阻挠刘邦封王于关中?他又怎么可能把自己掌握兵力优势便可以对付关中的想法告诉说客?所以,项羽用”锦衣夜行“的说法,应付说客。

说客考虑问题比项羽低一个档次,却自以为是,背后诽谤项羽,自然被项羽处死了。

关中相对关东的地利优势明显,但是综合军事优势并不不明显是项羽放弃关中的第一个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