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秦平民的姓最初哪里来?很可能是“捡”来的

 文濤百科 2022-07-27 发布于河南

先秦时期,中国人的姓氏跟现在很不一样。我们常说现在绝大多姓,来自“上古八大姓”,也就是姬、姜、姚、嬴、妫、姚、姒、姞等,从这些姓中,分化出“氏”。而这些姓,当时的人认为出自黄帝【姬姓、姞姓】、炎帝【姜姓】、少皞【嬴姓】、尧【妫姓】、舜【姚姓】、禹【姒姓】等传说人物。

“上古八大姓”有一些不同版本,比如还有伏羲的“妊”姓。而殷商的王姓“子”,都没有被包含在其中。

但姓、氏,最初其实是贵族的专属,先秦的平民是既没有姓也没有氏,所以如果跟当时的平民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他们一定会很惊讶。武则天就曾好奇问过,各士族都说自己是炎黄后裔,难道上古没有老百姓吗?他们的后代在哪?【《新唐书·张说列传》:“后尝问:诸儒言氏族皆本炎黄之裔,则上古乃无百姓乎?”】

古代平民后代当然不是死绝了,武则天此问,就涉及姓氏最初从何而来的关键。

对于贵族来说,姓氏本是他们的专属,姓的来源比较简单。我们说的“八大姓”,其实更像是上古时期各大部落的名字,之后就成了统治者的“姓”,这跟后来满清的情况很像,启功曾说过,“爱新觉罗”是对前清满族人部落的称呼,相当于现在住宅小区的称谓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8-28/1839434.shtml)。传统上,满人的“姓”也只用在女性身上,如“叶赫纳拉氏”、“富察氏”等,而不会称男性“富某某”。

傅恒,祖父米思翰,父李荣保,兄弟广成、傅清,子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他们绝无可能将“富察”这个姓冠于名前。

我们知道,先秦时期十分讲究“同姓不婚”,所以日常称姓的,往往是嫁来的贵族女子,如《郑伯克段于鄢》里的武姜,是郑武公的妻子【武为谥号】;褒姒,来自姒姓的褒国【褒为国名】

“氏”则是从姓分化出来。《左传》说过其中原理,《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諡,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一般来说,国君有姓无氏,国君的儿子、孙子也如此,称“公子某”、“公孙某”。公孙之后,不是大宗这一支的就必须分出去,这个家族分支就有了一个“氏”,它可以是封地、官职的称呼,也可以是先祖的名、字或谥号,也可以是国名。

比如春秋后期,郑国七家卿大夫家族合称“七穆”【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他们都是郑穆公的后代,其中国氏的“国”,来自穆公儿子公子发,字子国,公子发儿子公孙侨,就是著名的子产,公孙之后分了家,这一支遂以“国”为氏,子产儿子就叫国参,字子思,跟孔子孙子的字一样。

曾经看过一本书,说子产姓“公孙”,这自然是错的。不过之后“公孙”确实成为一个姓氏,如公孙龙、公孙衍,他们应该不是国君之孙。

而孔子是子姓、孔氏,这个孔来自宋国先祖孔父嘉的字“孔父”。

以国号为氏的也有很多,比如妫姓的陈国有个公子完,逃到齐国,就以陈为氏,陈田同音,所以《史记》又写作田完,这是后来代齐的田氏之祖。陈国的陈胡公被后来的陈、田、胡、王、袁等姓的不少支系尊为先祖,王莽的王氏就是这一支。

所以先秦时期的姓氏情况可以分辨人的等级,从尊贵程度来说,有姓无氏大于有姓有氏,最终大于平民的无姓无氏。

到战国时期,姓和氏的区分就开始渐渐消失了,姓/氏向平民扩散,所以秦始皇到底怎么称呼成了一个学术疑点,叫嬴政、赵政、秦政、公子政似乎都不合礼。

成书于西汉早期的《赵正书》

姓氏系统的崩坏是有原因的,研究者发现,在中国和罗马,全民都有姓氏现象的出现基本同时,目的是征兵和大规模动员劳动力。做法是承认平民家庭对财产的占有,登记全部成年人口。《商君书》就说:“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但全民有姓,还要花几百年时间。学者陈直研究了两汉工匠的名字,通过各种材料收集了316位汉代工匠名字,得出结论:西汉时并非所有人都有姓氏,但到了东汉,就全民皆有姓氏了。【参考陈直《两汉工人题名表》一文】这些平民的姓氏可以说是“捡”来的。

所以正如武则天问的,当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