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用笔作战的战士,他想用他的笔去唤醒他的民,为此,他就不得不让他的民看见他们身体里的那些真实的东西。 他想让他们醒来,就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 不懂他的人,觉得他太冷酷,而读懂了他,说明我们真正读懂了生活和人性。 壹 《少年闰土》,他们在西瓜地里守猹,大户人家的鲁迅和穷人家的闰土,没有一丝芥蒂。 分别那天,闰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鲁迅也急得哭了。 分别之后,闰土还给鲁迅送了漂亮的羽毛和贝壳。 那时候不懂得生活是个什么东西,只是为这分别也分明难受了几分。 他们这一别,就是30年,闰土成了一个扛着一家人生活的中年人,鲁迅也成了“老爷”。 对于30年后再次相见,鲁迅很高兴,他向闰土打招呼:“阿!闰土哥,——你来了?……” 他想到了他们少年时的那些东西:角鸡,跳鱼儿,贝壳,猹……期待着和这个少年时的玩伴好好叙叙旧。 然而,面对着鲁迅这个“老爷”,闰土脸上也出现欢喜的神情,但马上又转换成恭敬和凄凉。 最终,态度恭敬地叫道:“老爷”。 他们之间,终于隔了一层很厚的隔膜,这层隔膜,叫生活。 贰 《阿Q正传》大概是鲁迅先生作品中最被人津津乐道的短篇小说,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据说因为《阿Q正传》,鲁迅先生要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只是先生英年早逝,而诺贝儿文学奖只能颁给活着的人。 时至今日,《阿Q正传》依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尽管鲁迅先生想描述的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封建、保守、腐败、腐朽等病态。但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阿Q的影子,如何看待阿Q精神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困境,我们决不能退缩,面对弱小,我们决不能欺凌,要有独立之思想,而不是随波逐流。 有些事情非人力所能为,那我们也要像阿Q一样,沉浸在自我宽宥,而不是悲天怜人。 举个例子来说,好比你喜欢田径运动,但是因为天赋限制,要想达到牙买加飞人博尔特的成绩根本不可能,那么你是否要给自己一个美丽的谎言呢? 如果你只认死理,留给你的一定是巨大的伤害。 我们读懂《阿Q正传》,不是要模仿文中那些无知、愚昧、麻木的人们,也不是要学习阿Q的凌强欺弱以及好吃懒惰、是非不清。 而是要在时代大潮中,独立自己的人格,独立自己的思想,秉持正气正义,一身坦荡,让人间有爱。 叁 命运无意散落的一粒尘埃,砸在凡人头上成了一座山。 那些被期待着的体面生活,在几场不幸的摧残下,便散做一地鸡毛。 于是,我们絮絮叨叨,怨天尤人,无休止的抱怨。 用最粗暴方式宣泄积压的情绪,却不知不觉堕入更深的绝望。 看一眼身边,有多少人活成了那个祥林嫂般的怨妇模样。 祥林嫂是凄苦的,被迫改嫁、两任丈夫死去、孩子被野兽叼走……苦难已经将她压到失去人生的边界感。 心头郁结的痛苦,找不到出处,结果宣泄情绪,变得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沉溺回忆,反而在顾影自怜中坚固了过往的痛苦。 她彻底失去对人生的控制,在绝望中孤苦的死去。 那个社会摧毁了祥林嫂的希望,而她的怨念摧毁了自己的人生。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 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 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有人说,鲁迅的这段话藏着社会和人性中最深的凉薄。 然而世事向来如此,你的休戚从来与他人无关。 与其抱怨命运,不如与过往划下界限,在这个薄情的世界,尽可能深情地活着。 学生时代读鲁迅,只能读懂他的生活态度,成年人读鲁迅,才知道字字诛心,很多话说的就是自己的状态,甚至更惨。 读懂鲁迅,读懂人性,读懂社会,在时代大潮中不至于迷茫,更不会逃避现实,力求做一个独立之经济,独立之思想,独立之人格,独立之精神的人。 与智者为伍,你不会愚钝,与大师同行,你的生命也将熠熠生辉!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