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家云|家乡八甲庙

 安福县南乡风物 2022-07-27 发布于广西

作者:刘家云,男,洲湖花门人,1957年2月生,高中毕业,林场职工,执业医师。喜好文学,热心医疗事业。


家乡八甲庙

        解放前的洲湖乡大花门村包括(花门村,瑶溪村,塘田村,樟洲村)简称“吉村”。早在殷商之时就有祭祀大地的活动,汉唐以后土地庙已遍及各地。明代土地神更受尊崇,这一时期发展到了各个地区的城镇,乡村,街头和巷尾之中。因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在土地庙里。他老家是安微凤阳的,他父母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就住在凤阳附近的一个土地庙里,流离失所。那个时候蒙古人统治的非常残酷,汉族老百姓受欺負。结果那天晚上他母亲生了个儿子叫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想想人要是出生在那里,他就特別念旧,对土地廟情有独钟。当皇帝之前曾经要过饭,甚至当过和尚,讨来的饭汤和菜汤都馊了和到一块,再加热咕嘟咕嘟炖一下,里面有白菜叶还有米啊!所以

名叫《珍珠翡翠白玉湯》,朱元璋喝了没被饿死。

       大凡所有传统村落过去都有土地庙。桥头村,下村,下田村三个自然村同一个土地庙,又称吉村“八甲庙”。庙座落在田垅中间,背靠农田和村庄,门朝南,前面有农田和小沙洲,沙洲中间一条小江。左边一条小圳,大门进去,左右两个小拱門,庙内有天井,天井里有石牛(一块大石头长相像牛)

      “八甲庙”桥头村管五甲,下村二甲,下田村一甲。保甲制度是古代乡里行政体制,也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它萌于先秦,定型于秦汉,确立于隋唐,完善于北宋。发展于元明清,延续于民国,沿袭三千年之久。逢年过节各家各户进餐前,必須由男主人或主妇用提篮带上鸡鱼肉三牲,香烛鞭炮纸钱三祭品,斋飯,酒,茶到庙里敬神灵,我们小屁孩也跟着大人去。祈求神灵保八甲平安,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人畜两旺。

       古人讲究"慎终追远",设立"祭祀基金"。八甲庙周围有农田“祭田”,每年需要举行祭祀活动,菩萨出神,唱戏等,需要大量开支。轮到那甲祭祀享有这些农田上的收益做开支。

       “文革”运動开始后,接着“破四旧,立四新”运動的一部分正风卷残云般汹湧而来。大队文革小组已通知各队把庙里的菩萨交出来。为避免被“破”,有几个贫下中农趁夜色悄悄将菩萨藏匿转移到桥头王福泉后厕楼上。怕上级搜查,又转移到我竹棚园里。十一队正副队长迫于压力还是把菩萨交出去烧毁了。庙里其它附属设施全部损毁,庙内就显得空空蕩蕩的。记得六十年代未,桥头村王积成一家四口在八甲庙里住了一段時間,流离失所冒办法。此后,花门大队第十一队在八甲庙做队委会。生产队开社员大会都在庙里开,搞文艺宣传队,同我年龄相当的青年男女都在庙里排练过节目。成了办公,集会,文娱活动场所。

        八甲庙经历了风雨摧残,破败和政治风暴成了危房。1971年八甲村民决定拆了重建。有些村民责怪当年交出菩萨的正副队长,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他们也有苦衷的啊!那时侯都贫穷没钱,倒塌了太可惜,“八甲庙”也是一种文化遗产。生产队决定有劳力的出力,有技术出技术(木匠,泥瓦匠)。桥头村砍了二棵老柏树,沙炼街砍了一棵做栋梁,把地主刘宣茂一直老屋的火砖拆了,加上原先的旧料,断续一个月的时间就建好了。    

 2007年重塑菩萨,添置钟,鼓其它设施。菩萨塑好后要去王母仙宫开光。经过开光后佛像便不是原来的木雕石塑,而是具有宗教意义上的神圣性,受到佛教徒的顶礼膜拜,菩萨才会显灵。从此逢年過節,初一,十五又香火不断。

          我们这一辈人应感谢上辈人传承了乡村文化。年青人回家过年平安归来,好好拉拉一年没有拉过的家常了,年夜饭做一顿久违的家乡菜肴,温暖由胃及心,洗去漂泊的沧桑。大年三十,初一早上大家都自愿来八甲庙供奉神灵,并且自愿捐一些款。神灵也俯瞰着大地,守护一方众生安宁。


      这是关于地方乡土文化的公众号平台,旨在收集整理乡土风物,传播分享地方文化,推送乡贤乡友作品。也为地方乡土文明的延续保存一点记忆......欢迎分享及转发,传播地方文化,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有关于地方乡土的美图美文或安福本土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休闲好去处,可发送至我们,我们会不定期的在平台上推送与大家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