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盘点中国古代45个过目成诵奇才

 书语惊鸿 2022-07-27 发布于福建

1、张汤

张安世(?—前62年),字子儒,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人。西汉大臣,酷吏张汤之子,“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张安世博闻强记,一次汉武帝驾临河东,祭后土祠,遗失了三箱书籍,诏问左右之人丢了什么书,记不记得,只有张安世记得遗失的三箱中都有什么书,最神奇的是,张安世竟然一字不差地默写出来。后来亡失的书重新购买回来,校对之下,居然一字不差。汉武帝大惊,惊呼我朝竟有如此博闻强识之人,于是乎提拔张安世为尚书令、光禄大夫。

张安世长子张千秋也遗传了父亲过目不忘的本领。张千秋和霍光儿子霍禹都是中郎将,一次带兵更随渡辽将军范明友攻击乌桓。等到大军凯旋,霍光问张千秋这场战役的战略安排、地理形势,张千秋一边汇报,一边画地成图,详尽复述了击灭乌桓三王的经过。霍光又问霍禹,霍禹只记得战斗方略,至于战役地理环境、山川形势,霍禹推说:“这些文书上都记着。”两人在霍光眼中高下立判。

2、王充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字仲任,出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绍兴)。东汉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批评家,是一个唯物论文学家。《晋书》有记载着一见便能记诵,“好博学而不守章句”,“读书十行俱下”。勤学强记,过目成诵,博览百家。为人不贪富贵,不慕高官。曾做过郡功曹、州从事等小官,因政治主张与上司不合而受贬黜。后罢官还家,专意著述。晚年,汉章帝下诏派遣公车征召,不就。汉和帝永元年间,卒于家中。享年七十岁。

3、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 。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张衡是一位过目不忘的能人,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人誉为“木圣”(科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后人为纪念张衡,在南阳修建了张衡博物馆。享年六十二岁。


4、应奉

生活于东汉中期汉顺帝末年前后,生卒年不详,字世叔,汝南南顿人 (河南南项)。他从小时候记忆力特强,读书“五行并下”,记事处人,过目不忘。从小到大,凡他经历过的事,都能记忆犹新。据《后汉书·应奉传》里记载,年长以后为郡曹,有一次在辖区巡查42县,记录了成百上千罪囚的案情。返回以后太守问起来,他一一细说罪囚的姓名、罪行、定罪情况,丝毫不差。20岁那年,他去拜访彭城官员袁贺,在袁家做马车的匠人只把门开了一条缝告诉他袁贺不在家,应奉当时只是看到了匠人的半边脸。数十年后,应奉在路上一眼就认出这位曾经有半面之交的人,车匠十分感叹他的记忆力惊人。应奉年为上计吏时,许训为计掾,一同赶赴京师。许训听闻应奉博闻强记,暗中将沿路食宿情况,所见长吏、宾客、亭长、吏卒、奴仆的姓名一一记录了下来,想试试应奉的记忆。出差回郡后,许训把记录拿给应奉看。应奉扫了一眼说:“先前在颍川郡,纶氏都亭进餐,那送酒水的胡人亭长,怎么没有记录在案?”许训大惊,在座的同僚也都很惊讶他的记性。

5、张松

张松(?-212年),字子乔,东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张松作为刘璋使者前往许都游说时,曹操门下主簿杨修见张松恃才傲物,有意刁难,便取出曹操撰写的兵书《孟德新书》以示其雄才大略。张松看了一遍便记下来,故意大笑说:"这书的内容我们蜀地的小孩子也能背诵,这哪是什么新书,根本就是战国时代无名氏所作,被曹丞相抄袭窃取。杨修不信,张松当场把曹操新作倒背如流,一字不差。可见张松记忆力之强。他把张松推荐给曹操,张松其貌不扬,身材短小,曹操不相信他能过目不忘,便以为古人和他英雄所见略同,他的书才会和战国时的人所撰雷同,自觉无新意便让人烧了《孟德新书》。其实曹操上了张松的当,他用自己惊人的记忆力把整部书硬是背了下来。

6、蔡文姬

蔡文姬(生卒年不详),名琰,字文姬(一说字昭姬)。陈留郡圉县人,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是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之女。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东汉末中原大乱诸侯割据,原本归降汉朝的南匈奴趁机叛乱,蔡文姬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嫁给董祀。董祀当屯田都尉时犯了死罪,蔡文姬去向曹操求情。曹操感于蔡文姬为夫求情,就赦免了董祀。曹操听说蔡家有很多古书,就问蔡文姬是否记得。蔡文姬说:“家父赠我古书四千多卷,我因颠沛流离,没有保存下来,现在所能背诵的也只有四百余篇文章了。”曹操说:“我派十个书吏听夫人口授作笔录。”蔡文姬说:“男女有别,授受不亲,还是给我纸笔,让我书写吧。”于是蔡文姬将四百余篇文章写就,呈给曹操,竟一字不差。

7、阚泽

阚(kàn)泽(170-243年),字德润,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 三国时期东吴谋臣。阚泽家中世代务农,但阚泽喜爱学习。少年时因家贫无钱供读,便常为人雇用抄书,以此换取纸笔。抄完书后,他也就将那部书全部诵读完毕。他追记先生论讲,探究博览群书,并且通晓天算历法,由此声名显扬。阚泽口才敏捷,赤壁一战,若非他看破苦肉计,密献诈降书,打消曹操顾虑,黄盖恐怕要白白受苦一场了。阚泽去世,享年七十三岁。孙权为此痛惜感悼,几天都吃不下饭。

8、王粲

王粲 (177年—217年2月17日 [1]  ),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建安七子”之一,和曹丕并称“曹王”。他与友人同行,路过一块石碑,朋友们有意要考他,叫他把刚看过的很长的碑文背诵出来,他果然背得一字不差。看一遍即能背诵。下围棋有人不小心将棋局弄乱了,旁观的王粲却能立马恢复如初,一个子都不错,尽管已下两三百手,被人称为奇才!终年四十一岁。

9、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重要谋士,与诸葛亮同拜为军师中郎将。后与刘备一同入川,于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终年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葬于落凤坡。

10、费祎

费祎(?~253年2月),字文伟,江夏鄳县人(今河南省罗山县),是刘备的谋士,官职军师,大将军。三国时期蜀汉名臣,与诸葛亮、蒋琬、董允并称为蜀汉四相。费祎办事精明,见识过人,每次审阅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的主要意思,速度超过常人几倍,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处理事情时一边玩一边做事,效率还极高,一天的工作量他半天就能搞定。董允想尝试他劳逸结合的办法,发现根本做不到,于是更加佩服费祎。

11、张华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郡方城县(今河北固安)人。 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西汉留侯张良的十六世孙。张华的记忆力极强,而且学识渊博,对天下古今的事物都了如指掌。武帝曾向张华询问汉朝宫室制度及建章宫千门万户的情况,张华都应对如流,让旁听的人都忘了疲倦,他又在地上画出图样,武帝身旁的人都注视着他。晋武帝自己也感到很奇异,时人把张华比作是春秋时郑国的良相子产。数年后,被拜为中书令,后来又加官散骑常侍。张华在母亲去世时非常悲哀,武帝下诏劝勉,并强令他管理政事。享年六十八岁。

12、僧道安

道安(312年-385年)常山扶柳县人(今河北省境内)是前秦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由于世乱,父母早丧,从小就受外兄孔氏的抚养,七岁时读书两遍成诵,乡里惊呼神童。十二岁出家,因形貌丑陋,未被师父重视,让他在僧舍寺田劳作,干了三年粗活的道安没有丝毫怨言,专心念佛。几年后,师父授以五千字的《辨意经》。道安白天携经下田劳动,休息时读经,傍晚回寺将卷经还给师父,请求再借其他经书。师父责怪道:“刚借的没有读完,怎么就想借新的,这种学习态度可不好。”道安说:“《辨意经》已背会。”师父听完十分惊讶,但不相信,就借给他一卷一万字的《成具光明经》。道安照样白天携经下田,傍晚又还给师父。师父这次生气了,看着经卷让道安背诵,没想到道安居然一次不差背下了。后来道安受佛图澄赏识,拜佛图澄为师。享年七十四岁。(十八岁出家此据《名僧传抄》之说,《高僧传》等作年十二出家)

13、符融

符融(340年~383年)字博休,陈留浚仪(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东汉时期名士。从小酷爱汉家文化,经史子集,医药巫卜无所不涉。谈玄论道,耳闻则诵,过目不忘,当时人把他比作东汉王桀。性至孝,聪明睿智,善词赋文章,骑射过人,武艺高强。他自幼酷爱研究狱讼之道,以明察善断着称。喜欢惩恶扬善,崇尚法治,亲手生擒的悍匪更是无数。苻融断案,最为著名的有“苻融验走”和“卜词断案”。这两则案例都堪称经典,后世狄仁杰、包拯、海瑞等人判案都广为借鉴。享年四十三岁。

14、邢子才

邢子才(496年-569年),本名邢邵,字子才,小字吉少,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市)人。北魏到北齐时期大臣、文学家,与魏收、温子升号称三才子(世称“北地三才”)。十岁能属文,少游洛阳,因雨天无事,五天读完一部八十万字《汉书》便能基本记住,后来博览经史,一目五行,无所遗忘。博闻强识,为当时名士所赏识。仕北魏、北齐两朝,辑有《邢特进集》。天统五年,卒于任上,时年七十四岁。

15、裴诹之

裴诹之,字士正,少好儒学,释褐太学博士。生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卒年不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尝从常景借书百卷,十许日便返。景疑其不能读,每卷策问,应答无遗。景叹曰:“应奉五行俱下,祢衡一览便记,今复见之于裴生矣。”

16、祖珽

祖珽,字孝征,范阳逎县人(今河北省涞水县)东魏到北齐时期大臣、诗人。从少天资聪明,饱读诗书,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祖珽几乎是个全能型人才,他懂四方民族语言,通阴阳占卜之术,会作诗,能绘画,并首创用胡桃油作画;精通医术,是当时的名医。他还精通音律,会弹琵琶,能作新曲,而且样样精通。入朝为官后,他替冀州刺史万俟洛写了一篇《清德颂》,朝野轰动,并引起时任东魏丞相高欢(北齐神武帝)的注意。为了检验他的能力,高欢曾特意口授三十六件事,让祖珽写成奏疏,祖珽一挥而就,写得明明白白,一件不落,令同僚大为惊叹。


17、卢庄道

卢庄道为唐朝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被天下公认为有学问的人,他的聪明才智超过了古今所有的人,他的父亲卢彦和高士廉的关系有故交。卢庄道从小丧父,十二岁的时候去拜见高士廉,高士廉因为他是故人的儿子,让他坐下。恰巧有人送来文章向高士廉请教,卢庄道偷着观看,然后对高士廉说:"这篇文章是我写的。"高士林责怪他说:"小孩子不要说大话!"认为他轻薄,让他背诵,卢庄道果然背下来了。又让他倒着背诵,他又背下来了,高士廉称赞感叹不已。卢庄道跪下请罪说:"这篇文章实在不是我作的,而是在旁边偷看时记住的。"高士廉取来其他文章和官府文书叫他读,卢庄道全都能看一遍以后就能倒背下来。卢庄道拿出自己所作的文章请高士廉看,高士廉上报给皇帝。太宗皇帝召见卢庄道,考问他政事和经义问题,录用了他,十六岁便授予他河池县尉的官职。满两年以后,他参加科举考试,又考中了甲科进士。太宗皇帝召见他时说:"这就是我的聪明的小儿童。"并且特别任命他为长安县尉。


18、常敬忠

唐朝开元时期,山西上党有个神童名叫常敬忠,十五岁就以明经科举及第。几年内便能把五经全部背诵下来了。于是,他上书向朝廷毛遂自荐,说自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一篇千字文看过一遍就能记诵。结果获准参加了内阁中书的选拔测试。主考官张燕公问他:“你说读一遍能记诵千言,那么读十遍能记诵万言吗?”常敬忠回答没有试过。主考官便拿出谁也不曾见过的一本古书,让常敬忠读十遍记住它。常敬忠读每完一遍就在地上做一个标记,读过七遍后便站起来说:“现在我已能背诵下来了。”主考官有点不相信,坚持让他通够十遍。常敬忠说:“如今七遍已能记住,何必要读够十遍浪费时间呢? ”于是主考官对着书,听着常敬忠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背诵完毕,竟一字不差,在场所有人都惊呆了。


19、苏颋

苏颋(670-727年),字廷硕,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人。唐朝宰相、政治家、文学家。苏颋自幼聪明过人,能一目数十行,过目不忘,后考中进士,授为乌程县尉,又被举为左司御率府胄曹参军,累迁至监察御史。唐隆政变后,苏颋负责草拟诏书。他随口述说,让书吏抄写,不仅速度很快,而且斟酌恰当。书吏多次对他道:“请您口述得稍慢一些,我们记不过来,恐怕会把手腕累坏。”宰相李峤叹道:“苏舍人思如泉涌,我比不上啊。” 苏颋自幼聪明过人,后进士及第,初授乌程县尉,迁太子左司御率府胄曹、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太常少卿等职,迁工部侍郎,其父苏瑰死后袭封许国公。开元十五年苏颋病逝,终年58岁,追赠尚书右丞相,谥号文宪。洛阳百姓思念他,就募工匠依照他的形象在龙门山雕成一尊等身观世音石像。

20、贯休

贯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隐,婺州浦江(一说为江西进贤县)人,唐末五代著名画僧、诗僧,也是书法家。七岁时投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贯休记忆力特好,日诵《法华经》一千字,过目不忘。贯休能诗善书又擅绘画,诗名高节。贯休受戒以后,诗名日隆仍至于远近闻名。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并加以“龙楼待诏”、“明因辨果功德大师”、“翔麟殿引驾内供奉”、“经律论道门选练教授”、“三教玄逸大师”、“守两川僧大师”、“赐紫大沙门”、“禅月大师”等一系列殊荣称号。乾化二年终于所居,世寿八十九岁。

21、杨遵勖

杨遵勖(约1034—约1089)字益诫,涿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辽重熙十九年进士。天下之事,丛于枢府,簿书填委。遵勖一目五行俱下,剖决如流,敷奏详敏。上嘉之。官至北府宰相。享年约五十万岁。

22、杨绘

杨绘(1032年~1116年)字元素,号先白,谥肃轩,绵竹(今属四川)人。北宋官员。少年聪慧,一目五行,名闻西州。进士及第后,通判荆南。以集贤校理为开封推官,遇事迎刃而解,诸吏一天都办不完的事,杨绘不到中午就办得井井有条。宋仁宗很喜爱他的才能,准备越级提拔他,执政的宰相觉得他太年轻了,不想任用。杨绘便以母老为由,请调任离家较近的眉州一带任职,于是调任兴元府。地方官请杨绘侦破一起案件,杨绘看了看,不像人出入时留下的痕迹,便说;“我明白了。”遂传唤耍猴的人到庭,一经审讯便如实招供。府中上下都佩服他的明断,想犯罪的人都不敢犯罪,狱中竟到了无囚犯可关的地步。

23、张方平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谥“文定”,北宋大臣,应天府南京人(今河南商丘)。少年时聪敏绝顶,凡书一阅过目不忘。家庭贫寒,买不起书,他就向别人借三史读,十来天就归还并已读完了。他读书只看一遍,不读第二遍,宋绶、蔡齐认为他是天下奇才。清代四库馆臣称:“方平颖悟于书,一览不忘,善为文,数千言立就。”同时也指出其具有不凡的豪气远见,为文才能“豪爽畅达,洞如龟鉴”。享年八十四岁。

24、刘克庄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县(今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江湖诗派诗人。刘克庄出身在一个世族家庭,祖父刘夙,父亲刘弥正,皆进士出身。良好的家风影响与教育,使刘灼自幼酷爱读书,精通历代诗词,显露出文学才华。他天资聪颖,每天背诵万余字,作文不起草文稿,提笔即写就好文章。 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 。咸淳五年逝世,享年八十三。

25、谢枋得

谢枋得(1226年—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别号依斋,信州弋阳(今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诗文豪迈奇绝,自成一家。谢枋得由母亲桂氏教养,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自幼颖悟,每次看书,五行一齐看下来,过目一看,终身不忘。《宋史列传》对谢枋得是这样描绘:“为人豪爽,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他好说直话,一与别人论述古今治乱的国家大事,一定是掀起胡子,抵着几案,跳跃自奋,显得很激动的样子。以“忠义”作为己任。徐霖称他为:“如受惊的白鹤伴云霄而飞,不可能用笼子来束缚他。”担任六部侍郎,,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国,作品收录在《叠山集》。享年六十三岁。

26、刘恕

刘恕 (1032-1078),字道原,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与父亲刘涣、儿子刘羲仲并称“高安三刘”。从小就十分聪慧,读书过目成诵。八岁时,家有客人说孔子没兄弟,他立刻举《论语》“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对,一座皆惊,可见他幼时即已熟读经书。十三岁时,他想应制科考试,一次他去拜谒宰相晏殊,向他请教,反复诘难,连这位著名的词人也被问住了。刘恕于宋仁宗皇祐元年举进士,得到司马光赏识,升迁为著作佐郎,加入《资治通鉴》编修班底。官至秘书丞。元丰元年病逝,年四十七岁。书法家黄庭坚为其撰写墓志。

27、石光霁

石光霁(1368-?)字仲濂,元末泰州人,从学于张以宁,专精授《春秋》之学,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十七年进博士。张以宁死,光霁工文,访其遗文结集行世,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

28、刘伯温

刘伯温(1311-1375年),名刘基,字伯温,以字行。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军事谋略家,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阅读速度极快,据说七行俱下。诗文古朴雄放。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12岁考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他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他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29、谢缙

谢缙,(1369年-1415年),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人(今江西吉水),明朝著名官员、文学家、书法家。与徐渭、杨慎并称明朝三大才子。解缙自幼天资聪颖,满腹珠玑,曾编写过历史巨作《永乐大典》,在诗歌、书法以及散文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年只五岁过目不忘应口成诵,七岁写词作赋,对对子、写对联样样精通。十八岁乡试一举高中。《解学士缙》记载:解缙六岁时,祖渊静先生将其抱在腿上开玩笑说:“小儿何所爱?”谁料解缙竟口出成章,应声连作四绝句,“小儿何所爱,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吾家。”在其他小儿哭闹玩笑的年纪,解缙已能淡定坦然地吟诗作对,且诗作充满童真趣味生动活泼,可见其超越常人的天分。终年四十七岁。

30、唐寅

唐寅(1470-1523),别名唐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生于苏州府吴县吴趋里,明朝著名画家、诗人。唐伯虎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过目不忘。十六岁考中苏州府试第一名,轰动苏州城。二十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落,在好友祝枝山的规劝下潜心读书。二十九岁考应天府公试第一中“解元”。然而受“会试-案”牵连,被罚永世不得为官。享年五十三岁。

31、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北荆州府江陵县人(今湖北省荆州)。明朝中后期最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也是明朝最具争议的首辅。辅佐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张居正天资聪慧记忆惊人,他从三岁识字,五岁开蒙读书,八岁就能作诗,十岁便熟读经史子集,十一岁顺利通过童试,十五岁顺利通过乡试,二十二岁参加会试,轻而易举就取得了进士的身份。两岁认字,三岁读儒家经典,七岁对儒家经典提出自己的看法。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能诗善赋,文章也是行云流水,下笔千言,很早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享年五十七岁。

32、李调元

李调元(1734年-1803年),字羹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四川罗江县(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调元镇)。与张问陶(张船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李调元生在书香世家,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五岁即读《四书》、《尔雅》等经文、史书,他记忆力过人,凡经眼经书大多过目不忘。李调元七岁即能属对吟诗。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时传抄乡里,被誉为“神童”。李父曾指着屋檐上织网的蜘蛛出对:“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便信口对道:“蚯蚓无鳞欲变龙”。对仗工整,足见其才思之敏捷。中年得罪权臣和珅,遭诬陷,遣戍伊犁,至1785年方得以母老赎归,居家著述终老。享年六十九岁。

1 : 【经部·经学史等】 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卷五/四部备要本 :戴震,字慎修,一字东原,休宁人。祖宁仁,父弁,皆不仕。君年十岁乃能言,就傅读书,过目成诵

2 : 【史部·正史】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八十四·列传第一百四十三/武英殿本 :梁克家,字叔子,泉州晋江人。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

3 : 【史部·正史】 元·脱脱等《宋史》-卷四百三十七·列传第一百九十六/武英殿本 :真德秀,字景元,后更为希元,建之浦城人。四岁受书,过目成诵

4 : 【史部·正史】 明·宋濂等《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七十七/武英殿本: 陆文圭,字子方,江阴人。幼而颖悟,读书过目成诵,终身不忘

5 : 【史部·正史】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四十/武英殿本: 陈济,字伯载,武进人。读书过目成诵

6 : 【史部·正史】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六十九/武英殿本: 邱濬,字仲深,琼山人。幼孤,母李氏教之读书,过目成诵

7: 【史部·正史】 柯劭忞《新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八十七/传世藏书本:赵孟朓字子昂,湖州归安人。宋太祖裔孙秀王子偁五世孙也。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

8 : 【史部·正史】 元·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七十九·列传第一百三十八/武英殿本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粥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

9 :【史部·正史】 元·脱脱等《辽史》-卷八十九·列传第十九/武英殿本:耶律庶成,字喜隐,小字陈六,季父房之后。父吴九,检校太师。庶成幼好学,书过目不忘

10: 【史部·正史】 元·脱脱等《金史》-卷六十四·列传第二/武英殿本 :昭圣皇后,刘氏,辽阳人。天眷二年九月己亥夜,后家若见有黄衣女子入其母室中者,俄顷,后生。性聪慧,凡字过目不忘

11 : 【史部·正史】 元·脱脱等《金史》-卷八十三·列传第二十一/武英殿本 :张通古,字乐之,易州易县人。读书过目不忘,该综经史,善属文。

12 : 【史部·正史】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一百十七·列传第五/武英殿本 :安塞王秩炅,靖王季子也,十二而孤,母位氏诲之。性通敏,过目不忘,善古文。

13 : 【史部·正史】 柯劭忞《新元史》-卷一百九十·列传第八十七/传世藏书本:赵孟朓字子昂,湖州归安人。宋太祖裔孙秀王子偁五世孙也。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

泱泱华夏,人才济济,数不胜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