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五佛,现代与文遗共存

 奎林说 2022-07-27 发布于甘肃


甘肃景泰五佛沿寺

最近听谢涛讲历史,听到了南朝萧齐的萧道成快要干掉南朝刘宋的那段了。金戈铁马的刘裕估计永远想不到,他后代里出了不少畜生,甚至可以说畜生都不如,畜生没那么变态的。生活在南朝的百姓苦不堪言,正是南京这地方,当时叫建康。
听到这些,脊背一阵冷汗,我们都是小老百姓,分类在蝼蚁里。
转眼一想,不对,我是甘肃人,哈,那时候,我祖上是北魏人,拓跋家族掌权的年代。北魏的历史也极其精彩,那时的南北大战好多次。南朝刘彧掌权前后那段时间,北魏那里历史记载是不多的,为啥呢,因为自从北魏的崔浩被杀之后,没几个人敢记了。崔浩这个人,真的是神一般的存在,历史记载了很多他的故事,很精彩。
我们现在知道,北魏时候,佛教很是兴盛。现如今留下的石窟不少呢,最有名的那些,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炳灵寺、麦积山......数不胜数。
我们经常吟诵的那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写出了南朝佛教的兴旺发达,不过据记载,北魏的寺庙那才叫个多,四千八百寺可能都说少了。

就连我们景泰这么小的弹丸之地,现如今还留存着近1600年的石窟。这个地方叫五佛沿寺石窟,它是一处修建于北魏时期的单体石窟,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五佛乡政府驻地南约300米处,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寺前的牌子上介绍道:
五佛沿寺---北魏石窟。五佛沿寺石窟位于景泰县东面的五佛乡,距景泰县城20公里。五佛沿寺即沿寺石窟。石窟中有五尊大佛,又名五佛寺。窟内两旁有小佛千尊,俗称千佛寺。石窟进深9米,宽7米,中间有5米宽方形柱直抵窟顶,塔柱四面开龛,龛内各塑像一尊。前面释迦佛为清康熙年间重修,其余三尊形态各异神态自若,腰细面圆,方颐突出,属宋代晚期作品,窟后南北二角各塑一尊泥佛坐于束腰莲座之上,较前者造型高大,金面丰腴,体态端庄,均内着“僧祗支”下着裙,外着袈裟,其造像特点大抵为晚唐和五代遗存。

查阅百度百科等知识库,得知:沿寺石窟始建于北魏,唐、宋、明、清时续修过。石窟西南的财神阁、龙王庙为明清所修,“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坏,今已修复。庙前的观河楼面宽三间,其顶四角翘起,斗横顶托,上层望台前伸,后周围有扶拦,扶栏角下倒垂金瓜,建筑结构精巧,雅秀壮观颇具风格。登楼俯视,滔滔湍流,尽收眼底,远眺河南,群峦叠嶂,挺拔峻秀,为沿寺一大景观。沿寺石窟在“文化大革命”时因窟内放有炸药,五佛水管所以管理人和钥匙不在拒绝开门,才幸免破坏。在1983年维修加固石窟北壁地基时发现木刻印制的西夏文字的佛经残页共7页,计673字(经破译为《金光明最胜王经》的部分内容)。
五佛这个地方,我去过好几次,也从那里渡过黄河去对面的靖远县仁和村。不知道是不是我去的时机不对,总是没找到机会进去看一看,很是遗憾,下次回景泰,我一定要去参观一下。

在寺庙的边上,离得很近的地方,有一项伟大的工程,这个工程让景泰川成了物产丰富的沃野,盛产小麦、瓜果、啤酒花等等粮食和经济作物。
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简称景电工程)是一项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电力提水灌溉工程。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省城兰州以北180km处;灌区东临黄河,北与腾格里沙漠接壤;是一个横跨甘蒙两省区的景泰、古浪、民勤、阿拉善左旗四县(旗),跨黄河、石羊河流域的大型电力提灌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彻底改变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成为腾格里沙漠南缘的一道绿色屏障。景电灌区已成为景、古两县进行农业科技示范,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示范基地。

老家的人说:
“以前缺水,都是靠天吃饭,一眼望去,难见绿色。如今引进了水源,树活了,风小了,流沙不动了,村子变美了,农民的收成增多了,一切都变好了……”
“有了水,有了电,我们迎来了祖祖辈辈都期盼的好日子,你们供电服务好,效率高,为你们点赞。”
“以前在山上的时候,家中缺水,电压也不稳。现在自来水通到了厨房,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日光温棚、养殖暖棚里都是自动化的照明取暖设备。”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而在以前,老家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在低处流,人在川上愁。”如今站在景泰川随便高一点的地方,放眼望去:几十万亩小麦田、几万亩枸杞林、几万亩果树林......一派塞上绿洲的田园风光,当然,沙尘暴每年春天的造访,是怎么都防不住的,再往西往北,就是沙漠了。

现代化的提灌工程和北魏石窟,离得如此之近,石窟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
提灌工程上水后,地表开始不断渗水,并且日益严重,再加上渗水夹杂盐碱的侵蚀,使得五佛寺石窟内的环境大大改变,导致一些佛像的严重毁坏,壁面上千姿百态的小佛像接二连三的脱落,外面的五尊大佛的底座也遭受损伤。据说我们现在在石窟里看到的千余尊小佛像,其中有不少都是原先小佛像脱落后,后人又给补塑上的。哎,那哪成啊,现在的这些艺术水准还是无法相比于北魏时期的手艺的。

也不知道当年提灌工程是没办法非得挨着石窟建设呢,还是没想到破坏性这么大。
有了水,有了电,再加上近些年的农业科技、信息科技的大力发展,景泰县整体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都过上好日子了。政府能不能组织力量把这些老祖宗的遗产保护好呢。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只有在首先满足了自己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才能从事其他活动,比如教育、艺术、文化、政治等等的。
人在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谁他奶奶的管你什么文化遗产,文化遗产要能吃的话,早都被吃光了。
当文化追求和生存压力产生冲突的时候,谁都知道要哪个。
国家要强,人民要富。
要生存也要文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