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失的村庄

 奎林说 2022-07-27 发布于甘肃


由图而起

这张图上面的建筑叫地下四合院,也叫天井院、地坑院、地窑窑、地下窑洞,是人类曾经穴居留下的有力证据,地窑窑建造简单、成本低廉、冬暖夏凉,它的建造是利用了当地土层深厚,水位较低的有利条件,建筑除门窗外几乎不用建筑材料,在平整的黄土地上挖出一个方形深坑,然后在四壁凿挖若干孔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也有人称地窑为地下的四合院。
地坑院主要建于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陇东的庆阳及陕西咸阳的部分地区。上面这张图,标注为陕西咸阳三原县,三原县是我大学宿舍老三连宇江的老家,倒没听老三说起过这个地坑院。
从图上看得出这些地坑院还有不少是在使用的。地坑院我也是在电视和网络上看到过,生活中我是没机会见到过。
黄土地、棕黑的树木、覆盖大地的白雪、红灯笼和地上一串串脚印,航拍的视角,令我一下在想起了冬天的小口,那种感觉何曾相似。记忆里的小口村就是这样的,田陌纵横、枣树林立、久久不会化掉的雪;鸡们鸟们四处刨食、狗狗们卧在门洞子里偶尔抬头四处望一望;在村里的小路上,时不时有驮水的驴子走过,村民们远远就热情地打声招呼,小口人很幽默,打起招呼来都有很多“怪话”,驴子打个响鼻,转头也看一看,嘴里的白雾清晰可见;三三两两的烟囱此起彼伏争相冒出一些烟来;石滩大商店里不时走出一些满脸堆笑的小孩子,手紧紧捂住衣兜,生怕里面的好东西漏掉,我猜不是零食就是鞭炮。
这一切都是小口村那时候美好的样子。80~90年代,各村到处人声鼎沸,充满了世间的烟火气。
那时候过年去小口外婆家,一待就是好多天,最喜欢的事就是跟着大人去串亲戚了,一行人走在安静的乡村,一路上经常会碰到妈妈的熟人,双方总是露出久违的笑容,寒暄两句。小口的路很多,正经的路就那么几条,人们大多数走的路叫“概棱”,就是田边的埂、水渠边的埂,这里的一切都跟涝坝岘大不同,我和姐姐妹妹表弟表妹们都喜欢这里。当然更喜欢的是过年这段时间能到各家吃上好吃的饭菜、酒枣、羊杂碎、猪肉炒酸菜。留在记忆里的画面就是题头那种图的感觉。
社会的发展是很快的,是不可阻挡的潮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乡村的结构慢慢在分化,大多数的村庄已经物是人非、人去村空、断壁残垣了。三十年前那个静好的样子是再也看不见了。
别说是一般的村子,就是那些很有历史很有名气的村庄也难免破落消失,全国村庄非常多,我看过两本书,就是调研中国乡村发展的,很有看头,慢慢地,好多村庄估计只能存在于书本和视频里了。
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古镇热、农家乐热、古村热...使得一些传统村落保留了下来,变成了一个个旅游景点。湖南凤凰、云南大理丽江、山西平遥、江苏水乡古镇、西北一些古镇,全国到处兴起了这种模式。我老家的黄河石林、永泰古城也在开发类似资源,石林要好得多,龟城里也没什么人了,最终还是得经济说话。
新农村的建设,是把好多村子集中在一起,统一建设整齐划一的村子,应该是很不错的事情。以前坐火车回甘肃老家,一路从东走到西,看到了很多村子,建得看上去不错,当然软性的东西看不到,具体存在哪些问题不得而知。
网上搜了一下,百度图片“废弃的村庄”,看到了很多照片,点击照片的信息,可以链到图片的文章出处,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太多了。
看上去,大部分村庄是会消失的。黄家屲已经搬得没人了;老乡张尕怂的庄子也没人了,张尕怂还经常会去看一看;涝坝岘和周围的村子,都没几家人了。
下面图片上这些村子已经没人或者濒临无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