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暑假来了,去甘肃看长城

 奎林说 2022-07-27 发布于甘肃


长城大省

从上小学开始,就知道了我们的万里长城。有关它的雄伟壮丽的景色、可歌可泣的事迹、悠久传奇的故事,我听过故事看过书,没去过。
不管是语文课本的课文,还是自然地理和历史的课本,都有长城的插图,这些插图就深深印在脑子里,长城的概念在心里形成了。我国最出名的长城是八达岭那一带、山海关、嘉峪关,再其他的,真的听的很少,当然也是自己关注度不够。
第一次去长城,就是去的八达岭,有年秋天去开会,间隙有时间,去了一趟。秋风飒飒、红叶漫山、天高云淡,真的是运气好,看四周的大好河山,完完全全就是心目中长城的样子。
最近关注甘肃老家比较多,星球研究所也出过几篇高质量甘肃的推文,虽然是甘肃人,但是对甘肃了解太少了,现在有机会就去看看成体系的图书,偶尔看看网络上的小推文,大多数的推文不好之处在于推广意味太浓,这样的话,话题就很窄。真要了解一个地方的风物、历史等等的,还是应该好好看一看书。
甘肃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很高,出镜率很高,我们读的很多古诗和古文,很多都和甘肃有关。丝绸之路、河西走廊、金城兰州、西出阳关、嘉峪雄风,还有就是那星罗棋布的长城。
我们熟悉的长城,很多都是明长城,其实,长城从春秋战国就有了,几乎每朝每代都会修长城,主要在于修得多寡而已。例外的是元朝,元朝没修过长城,因为没必要,明朝就是被蒙古越过长城给干翻的,还修什么长城。
在长城这件事上,最出名的就是秦始皇,哪朝哪代的故事都喜欢安在他头上,比如孟姜女哭长城,谁让你是千古一帝呢,始皇,皇帝开始了。其实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来自于“杞梁妻哭夫”,杞梁修的是战国时候齐国的长城“齐长城”。
有两本书值得一看,主要是因为我目前就看了这两本有关长城的书。《明长城甘肃镇防御体系与军事聚落》、《不一样的长城》,前一本书偏重学术性,考证非常详细,如果当休闲书看,一般人是看不下去的。后一本就不一样了,这个作者可牛了,但说出来很多人还是不认识他的,作者叫连达,看看,有几个人知道呢,我也第一次看。根据豆瓣的信息,他在这个行业很有名。

在保护长城遗产上,连达功德无量,特别是那些各种碑。君不见,在六朝古都,有多少石碑石刻还在荒郊野外,没有被好好保护和保留,这不是我瞎说,因为我在微博一直关注这个人:

他致力于保护古迹遗址,在他的微博中有大量相关的博文可以看看。

啊,扯远了。拐回长城,从这些书中看到的,结合一些网络上的文章,我知道,甘肃的长城太多了,每朝每代的长城都能在甘肃各个地方找到踪迹。甘肃太长了,像个长长的棒子骨,斜着四十五度角,矗立在祖国的西北,长城遍布各地,想要完完整整介绍,一个推文是不可能的。我的老家景泰境内就有汉长城、明长城,这个我前几年才近距离看过。

这里贴一些长城的美图和文字,虽然我都没去过,但一定要去的。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又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在这里,两千多年前开辟的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的“丝绸古道”及历代兵家征战的“古战场”烽燧依稀可见。这里是中国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素有“河西重镇”、边陲锁钥“之称。

从嘉峪关关城向北延伸约7公里处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北坡,有一段“悬壁长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为了加强嘉峪关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在暗壁以外,从南侧的山头上开始,建筑了一条长15公里的片石夹土墙 ,古称“断壁长城”。因城墙自山上陡跌而下,在山脊上似长城倒挂,铁壁悬空,封锁了石关峡口,俗称“悬壁长城”。

甘肃省天祝县安门的长城遗址。从兰州西上高速,从安门下高速,沿国道312向兰州方向行进2公里的山坡上,就可以看到一段土城墙,从山下蜿蜒至山顶。土黄色的长城在绿色的山坡上很是显眼。甘肃境内这样的长城很多,可是这样的地方没人会去,只有考古的、研究长城的人才去,不久的将来,估计都会成为黄土,消散在西北的猎猎劲风中。

甘肃最早的长城为战国秦昭王时所筑。考古调查表明,秦昭王长城的起筑点在今临洮县北30里墩洮河东岸的南坪望儿嘴,即大柳林沟水与洮河的交汇处,为东南——西北走向。环县境内长城沿陕甘交界线东南行,经住台子、五掌梁,在铁角城处越过元城川河,经南湾、长城村,最后进入陕西省吴旗县境内,经榆林接燕、赵长城。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其疆域在西部有所发展,军事前哨扩展到永靖、兰州、榆中、皋兰、靖远县一线。在进行大规模修复长城的同时,沿黄河南岸筑塞。《史记.匈奴列传》载:“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 徙谪戍以充之。”汉初的枹罕(今临夏县双城)、河关(今积石县康吊村)、允吾(今永靖盐锅峡)、祖历(今靖远县城西)、鹯阴(今平川区水泉乡陡城堡)等当是“四十四县城”之一。

宁夏、甘肃交界地段黄河内岸新发现了9段长城,这些长城有石头垒砌的,有黄土夯筑的,有劈山为墙的,还有若干高山烽燧。这些长城、烽燧的发现,揭开了100多年来宁夏、甘肃交界地段黑山峡黄河内岸秦长城神秘失踪的面纱。中卫南长滩喜鹊沟至靖远县大庙地区现遗存秦长城有6段。靖远县大庙地区黄河洪漫地上的秦长城现存遗迹有3段。

秦长城遗址(甘肃)

汉武帝时期,随着对匈奴大规模的反击以及中西商路的开通,汉王朝将战略重点放在河西地区,甘肃河西地区的汉长城就是这样分段筑成的。这条长城从今永登县河口镇起,沿庄浪河西北行至黄羊镇、民勤县、永昌县,再向西北延伸至山丹骟马湖、高台县、嘉峪关市,抵达酒泉,这就是汉代令居至酒泉段长城的分布走向。汉武元鼎六年(前111年)又向西扩展,“自酒泉列障至玉门”(《汉书.西域传》),成了从酒泉至玉门段长城的修筑工程。

玉门关汉长城

敦煌汉长城

为抵御鞑靼、瓦刺人的进犯,明代中后期开始大规模营建长城烽燧,设立屯田区,长期驻防戍守。我省境内明长城属宁夏镇、固原镇、甘肃镇防守,总兵驻今张掖。其中甘肃镇管辖1600余里,走向分两条:一条从嘉峪关向东经金塔寺、镇夷所(今高台县西北60公里)转向东南,经高台、靖安堡、山丹骟马湖、永昌、民勤、武威、古浪、土门、景泰县,至靖远县索桥以西沿黄河折向东北进入宁夏回族自治区。另一条线从王景寨以南经武威黄羊镇向东穿过古浪峡,翻越乌鞘岭,沿红崖村东经金嘴贯穿永登县境内,至河口沿黄河东南行,经安宁堡、兰州市城关再折向东北到桑园峡,过靖远县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

甘肃景泰永泰龟城

甘肃景泰索桥古渡(通往靖远)

烽火台——明长城甘肃镇系列,“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燧),夜间来犯就点火(烽)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

赶大营进新疆的重要路标——甘肃河西走廊的明长城遗存

甘肃山丹长城揣庄

甘肃山丹境内航拍

甘肃金川峡长城

长城第一墩,又称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长城第一墩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

峡口古城,位于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老军乡峡口村境内,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遗产,是举世公认的杰出建筑和无与伦比的文化景观,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长城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文化标识,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炎黄子孙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甘肃位于我国古代内陆与西北沟通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境内分布有战国秦、汉、明三代长城,且三代长城的西端起点均位于甘肃境内。甘肃境内长城规模宏大,建筑形式多样,出土文物丰富,为研究西北地区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

当然,真的要去甘肃看长城,那就去那些开发比较好的景点去,到百度旅游、蚂蜂窝上找找攻略和介绍,不要看着地图哪都想去,甘肃太长了,跑不过来,而且好多古老的长城都是一个个土堆了,一般人看着也没多大意思,除非你是这方面的研究者。

去的时候,别忘了看看那本《不一样的长城》,百度搜搜“甘肃旅游攻略”,其中少不了长城部分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