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大数据,我们好像无能为力

 奎林说 2022-07-27 发布于甘肃


剪纸引发的思考

妹夫小文最近捡起自己的业余爱好剪纸一直在练,剪得有声有色。他可能是在搜索引擎、公众号、淘宝、京东、朋友圈等等渠道搜过、看过、发过剪纸相关的信息,不久之后他就收到了相关的商品、学习教程、专业公众号等精准广告。他和我一起的时候,拿着手机看着推送,感叹这个大数据的强大,简直无所不能。
十年前,大数据作为一个新鲜的技术、概念和应用,被人们津津乐道,研究者、开发者众多。谈起大数据,人们都觉得这个数据给了人们无限的可能性,特别是在智能应用方面。十年过去了,大数据确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关注这方面的人应该听过看过很多大数据的故事。

在多方机构和人们的推动下,加之一些商业公司的煽风点火,“数据是很重要的资产”这个概念可以说是深入人心。数据真的能等同于资产吗?国内外有研究者做过调查,如果给你(广义的,可以指人也可以指公司)投100万美元或者给你大型电商100G的数据,你会选哪个?绝大多数都选择了100万美元,没选择数据。数据重要,但是能把它利用好继而产生效益的公司或团体并不多。这给人造成了数据有用但利用不易的认识,继而对个人数据隐私的重要性没那么重视,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不管是国外还是中国,很多人在数据严格保护和便利性方面,大多数都选择了便利性。但些大公司完全有能力利用这些数据,隐私保护刻不容缓。
大数据多维且全面,很多看似支离破碎的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完全复原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给某个人可以画出一个完整的特性画像。

过去很多次技术革命都没有过多涉及到个人隐私,大数据时代,技术发展和保护隐私开始出现了矛盾。比如智能交通、智能电子商务推荐,是有很多好处的,但是如果某家提供服务的公司无节制无限制地收集用户数据,那每个人很有可能会赤裸裸地暴露在大众面前。
现在号称智能电动汽车的那些公司,利用车联网+互联网,都有能力收集很多用户信息,当然,这背后都有很合理的说辞。比如检测电池持久度电量剩余、是否系了安全带、踩的是刹车还是油门踩了多少次、跑了多少路。现在人们都习惯了到处有摄像头的日子,所以车内装摄像头也就好像应该是这样的。当然很多所谓的智能家居也在收集人们的数据,电力煤气数据、食品蔬菜数据、家庭教育数据等等。
大数据会带来便利也会给人们带来个人隐私泄漏的危害。在评价的时候,人们往往走两个极端,夸大好处忽视隐私或者因噎废食。最初人们太相信大公司有他们的善意和责任,实际上在金钱面前,很多公司和人都会变成食人的魔鬼。那些国内外大公司,泄漏、出售海量个人信息的新闻经常见诸于各种媒体上,想必大家都听说过。

2018年的时候,百度李彦宏在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时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
这个在当年引起了轩然大波,媒体、社交平台上争论不休。其实凯文凯利和吴军在美国也做过调查,结果表明,用户在心理上选择是这样的:便利性和隐私保护各取50%,以求得平衡;但在最后实际的选择上,大多数用户还是选择了放弃隐私以便换取便利。

以前很多APP默认选择了便利性,除非用户特别要求和设置,但很多安卓手机上的APP,用户根本就没有选择性,这些APP在不断测试用户的承受底线,只要用户不抱怨,你看着吧,手机上的一切信息都会都被收集。很多APP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权限,他都会弹出要你同意,很多用户看都不看就同意了。这就和不少人看合同一样,认为对方是大公司大商家或者是可信任的部门,就不怎么认真看,直接签名了。
我们身边有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他们根本就不会注意手机上什么权限、这个那个的。国内上不去谷歌的各种服务器,所以安卓手机几乎下载不到谷歌官方的应用,于是乎,除了苹果手机之外所有安卓手机市场都被第三方控制着,乌七八糟,什么都可以安装上,变相偷盗和非法收集个人信息太泛滥了。

就度娘搜索引擎,搜索出来的结果,它不住地推荐你用它的APP阅读,还有很多新闻APP、本地服务APP,搜索出来的结果不能看、别人发在朋友圈的链接不能看,非得你要安装那个APP才能看,比如什么58同城、新浪新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等等等。这些APP的做法其实在谷歌官方都是不允许的,但没办法,谁让我们把谷歌墙在外面呢。这也是为什么iphone卖得好的原因,顺带说下,最近三个月,全球销量最好的手机(国内市场也一样)是iphone 13。
我们在大数据时代,对隐私其实是不太重视的,除了便利性之外,可能还有这么几个原因。不知道或不清楚大数据发展到这个样子,已经让网上的人无处遁形了;抱着侥幸心理,想着网络上这么多人、那么多数据,数据拥有者和操作者怎么会注意到我这个凡人呢?其实这所有的工作都是计算机(挖掘程序、AI应用)自动来做的,根本不需要人工干预,每个人的数据在计算机面前都是平等的;不少人觉得自己不干违法乱纪的事,也不是名人,那些数据能伤害自己什么呢?
其实不然。说几个例子,大数据挖掘让你无可奈何。
有的人在网上买东西,总是能买到假货而有的人则不会,而是以同样的价格买到真货。这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大数据掌握了你整个人的用户画像,它比家人更了解你。通过很多次的电商购物,商家就知道你是“软柿子”还是“刺猬头”,还有很多人嫌麻烦就不了了之了,那结果你想想。商家利用大数据在谋求利益最大化,而不会考虑你的个体。在利用大数据方面,个人相比商家永远是弱势群体。
大数据杀熟,价格歧视。这个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秘密了,机票、商品、书刊等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格,这就是商家利用大数据给每个人画了精准的画像,几乎逃不脱。这个测试起来最简单,浏览同一张机票、或者看同一个衣服,不同的登录账户价格几乎都不同;或者换个电脑换个浏览器(清除掉cookie)价格也会不一样;更有甚者,你查询一次两次的价格都不同,如果你在多个APP或者店铺不断搜索所浏览比价,这些价格还会自动调整。特别是机票价格,航空公司仅仅利用大数据,就能提升10%的利润。对这件事,航空公司的解释很操蛋。
在价格歧视上,我们实在是弱势群体,一是不知道自己被价格歧视了,二是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些商家都不需要沆瀣一气,只要根据大数据+AI,就可以自动做这件事。

价格歧视(大数据杀熟)是法律问题吗?不是。没有法律规定同样的商品卖给不同的人必须是同一个价格。在医疗领域这个问题也很严重,不保护好隐私,后患无穷。靠法律保护,路还很长,想办法反隐私泄露、反大数据无节制收集信息,要靠多方的努力。
保护隐私,一些人认为只要屏蔽掉和个人有关的信息就行了,这在20年前可能还有点用,在多维的大数据前面,不堪一击。比较好的办法有一个叫双向监视,比如给你一个窥探的权限,但是前提是要实名登录,你登不登?几乎人人都选择离开。想想机构里实名给对方打分的情况,是不是类似。保护隐私最好的办法也许就是让对方拿隐私来换,不过这个做法实现起来还有待时日。
保护隐私,还有个借鉴的地方,学银行。把隐私数据看作钱,怎么处理钱就怎么处理数据。不要相信商家、公司的废话,他们说尊重数据、尊重隐私,这种靠道德约束的做法在3000年前就证明是失败的。
大数据量大、维度多、数据完备,大数据有利有弊,我们拥护技术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更关注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就这个大数据杀熟,谁能来解决,这关系到每个人的钱袋子,忽视不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