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漫话“环太平洋”(2)
2022-07-27 | 阅:  转:  |  分享 
  
漫话“环太平洋”(2)



㈢、气候

太平洋由于面积广阔,水体均匀,因而其气候有利于行星风系的形成,特别是南太平洋更为突出。北太平洋情况不同,东西两岸差异悬殊,以俄罗斯东海岸的严冬和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和的冬季对比最为鲜明。信风带位于东太平洋南北纬30°~40°之间的副热带高压中心和赤道无风带之间。

在中纬度地区,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辐合形成副极地低压带。这两个风带的气温、湿度相差悬殊,极地东风带锋面甚为猛烈,冬季尤为突出。西太平洋(北纬5°~25°)菲律宾以东、南海和东海洋面上,夏秋之间,在高温、高湿条件下产生超低压中心,形成猛烈的热带风暴,即台风。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北太平洋气流向大陆运动,冬季情况完全相反,形成广大的季风气候区。北太平洋的海水温度比南太平洋高,这是因为南太平洋水域更为广阔,并且受南极地区冰山及冷水团的影响。信风带的海水含盐度比赤道地带低。赤道附近含盐度小于34;最北部海域含盐度最低,小于32。

㈣、洋流及潮汐

太平洋洋流大致以北纬5~10°为界,分成南、北两大环流。其中,北部环流顺时针方向运行;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南部环流反时针方向运行;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组成。太平洋南、北两大环流之间为赤道逆流,由西向东运行,流速每小时2千米。

太平洋洋流在信风影响下自东向西运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在南、北赤道暖流之间的中轴线上,产生相反的赤道逆流,从菲律宾东岸流向厄瓜多尔西岸。

1、北太平洋环流

北赤道暖流在菲律宾附近转北流向日本东面,为著名的黑潮;北赤道暖流的支流经对马海峡进入日本海,称对马暖流。黑潮在东经160°附近转向东流,称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向东运动,到北美洲西海岸转向南流,称加利福尼亚寒流。这样就形成了北太平洋环流。

此外,白令海海流向南流,称为堪察加寒流,又称亲潮,流向日本本州岛东面,在北纬36°附近与黑潮相遇。

2、南太平洋环流

南赤道暖流在抵达所罗门群岛以后,向南流成为东澳暖流,折向东卷入西风漂流,至南美洲西面、南纬45°附近分为两支,一支向东经德雷克海峡进入大西洋;另一支折向北流,即秘鲁寒流。这样形成南太平洋环流。

太平洋潮汐多为不规则半日潮;潮差一般为2~5米。

㈤、地形地貌

1、安山岩线

安山岩线(TheAndesiteLine)是太平洋地貌中最重要的分界线,它将中部太平洋盆地较深层的火成镁铁岩及大陆边沿的半沉降火成长英岩分隔开来。

安山岩线沿加里福尼亚州西端岛屿、阿留申群岛南端、堪察加半岛东端、千岛群岛、日本群岛、马里亚纳群岛、所罗门群岛,直达新西兰;亦向东北伸延至安第斯山脉西端、南美洲及墨西哥,再折返加州。

印尼、菲律宾、中国台湾、日本、新几内亚、新西兰等澳洲大陆及亚洲大陆的东部延伸地区全部在安山岩线以外。

2、陆地与岛屿

完全处于太平洋海域内的最大陆地是新几内亚岛,它也是地球上第二大岛屿。太平洋上几乎所有较小的岛屿都位于北纬30度及南纬30度之间,由东南亚延伸至复活节岛。其余的太平洋海域,差不多都全被海水覆盖着。

太平洋大约有岛屿10000个,其总面积达440多万平方千米,约占地球岛屿总面积的45%。其中,大陆岛主要分布在西部,如日本群岛、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等;中部有很多零星分布的海洋岛屿(火山岛、珊瑚岛)。

太平洋岛屿众多,主要分布于西部和中部海域。按性质,太平洋岛屿分为大陆岛和海洋岛两大类。其中,大陆岛一般在地质构造上与大陆有联系,如日本群岛、中国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以及世界第二大岛新几内亚岛等。海洋岛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

太平洋中部偏西广大海域,自西向东有三大群岛,即: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其中,美拉尼西亚群岛多为大陆岛;波利尼西亚群岛的夏威夷群岛是著名的火山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几乎都是珊瑚岛。

连接夏威夷、复活节岛和新西兰而成的波利尼西亚大三角,包围了不少岛屿。它们分别是:库克群岛、马克萨斯群岛、萨摩亚群岛、社会群岛、托克劳群岛、汤加群岛、土阿莫土群岛、图瓦卢群岛和瓦利斯和富图纳群岛。

赤道以北及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有许多密克罗尼西亚的小岛,当中包括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

而在太平洋的西南角,则有由新几内亚为首的美拉尼西亚。其他美拉尼西亚的重要群岛还有:俾斯麦群岛、斐济群岛、新喀里多尼亚岛、所罗门群岛和新赫布里底群岛等。

3、洋底地形地貌

太平洋可分为中部深水区域、边缘浅水区域和大陆架三大部分。大致水深2000米以下的深海盆地面积大约占总面积的87%;200~2000米之间的边缘部分面积约占7.4%;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约占5.6%。

太平洋北半部有巨大海盆;西部有多条岛孤,岛弧外侧有深海沟。

太平洋北部和西部边缘海有宽阔的大陆架。

太平洋中部深水区域水深多超过5000米。夏威夷群岛和莱恩群岛将中部深水区域分隔成为:东北太平洋海盆、西南太平洋海盆、西北太平洋海盆和中太平洋海盆。

太平洋海底有大量的火山锥。

太平洋边缘浅水区域水深多在5000米以上,海盆面积较小。

4、海盆分区

太平洋海盆可划分为以下3个分区。

⑴、东区

美洲科迪勒拉(Cordillera)山系从北部阿拉斯加起,向南直抵火地岛,除了最北、最南段峡湾海岸的岛群以及深入大陆的加利福尼亚湾以外,其余海岸平直;大陆棚狭窄;重要海沟北有阿卡普尔科海沟,南有秘鲁-智利海沟。

⑵、西区

亚洲部分结构复杂,海岸曲折,大陆东缘有突出的半岛,岸外有一系列岛弧,形成众多的边缘海。从北向南有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岛群外缘有一系列海沟,北有堪察加海沟、千岛海沟、日本海沟,南有东加海沟、克马德克(Kermadec)海沟等。

⑶、中部

太平洋中部是面积宽广的海盆,是地壳构造最稳定的地区;海水深度一般在4570米左右。

西经150°以东为东太平洋海盆。

从中美地峡、经科科斯(Cocos)海岭至加拉帕戈斯群岛一线以南,是秘鲁-智利海盆和东南太平洋海盆。

再向南越过东南太平洋海隆,即为太平洋-南极洲海盆。这一海盆与西经150°之间的地区为太平洋-南极洲海岭。

西经150°~180°,自东而西有:太平洋中央海盆、马里亚纳海盆和菲律宾海盆;在新西兰与东澳大利亚之间为塔斯曼(Tasman)海盆;向南为麦加利(Macquarie)海岭,即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水下界线。

㈥、太平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PacificPlate)是一个海洋地壳-岩石圈板块,大部分位于太平洋海面以下。它是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地球岩石圈六大板块之一。自提出以来,其范围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1、结构形成

在距今1.9亿年前后的印支期,太平洋板块在库拉、法拉隆和特提斯三联点处开始形成。以后不断增生扩张;至早白垩世演化为库拉、法拉隆、太平洋和菲尼克斯四大板块。

由于库拉-太平洋扩张脊的S-N向增生扩张和太平洋板块南部没有俯冲消减带,因而推动库拉-太平洋扩张脊以两倍的速度沿横切该扩张脊的S-N向转换断层向NNW快速运动,推挤亚洲板块东北缘,并且向西潜没于亚洲大陆之下。因此,造就了太平洋相对向北、亚洲大陆相对向南的左行直扭应力场,形成了东亚大陆边缘北起苏联远东锡霍特阿林-西南日本-中国东南沿海及台湾-菲律宾的钙碱性安山岩、花岗岩带,并与中生界沉积岩、前中生界变质岩一起构成规模宏伟的安第斯式弧形山系。

该山系东侧北起西南日本中生代双变质带-济州岛-黄海与东海交界处-东南(浙闽粤)沿海40米等深线处为库拉板块与亚洲板块东缘的转换-敛合边界;其西侧为一系列NE、NNE向的褶皱系、左行剪切-挤压断裂体系和山弧后沉积盆地。

2、板块组成

太平洋板块的东北面与探险家板块、胡安·德富卡板块以及戈尔达板块之间具有离散边界,分别形成探险家海岭、胡安·德富卡海岭和戈尔达海岭。

中部东面与北美洲板块之间沿着圣安地列斯断层形成转换边界,并且与里维拉板块和科科斯板块形成离散边界。而东南面则与纳斯卡板块之间形成离散边界,即东太平洋海隆。探险家板块、胡安·德富卡板块、戈尔达板块、里维拉板块、科科斯板块和纳斯卡板块,都是古法拉龙板块的残余。

南面与南极板块之间也是离散边界,形成太平洋-南极洋脊(Pacific-AntarcticRidge)。

西面与欧亚板块之间存在会聚边界;其中,靠北方的一边沉入欧亚板块之下,而中间部分则与菲律宾板块形成马里亚纳海沟。

西南面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即印澳板块)形成复杂但是主要为会聚形式的边界,并且于新西兰北方沉入印澳板块之下,两者之间造成了一条转换边界,形成Alpine断层。而更往南一点,则是印澳板块沉入太平洋板块下方。

北面沉入北美板块,为汇聚边界,并且形成阿留申海沟与邻近的阿留申群岛。

3、板块运动

在太平洋东部,美洲板块在向西漂移过程中,它们的前缘受到太平洋地壳的挤压,隆起形成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

在太平洋西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其中太平洋板块深深地插入亚欧板块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于把原来板块上的老岩层一直带到高温地幔中,最后被熔化了。而在太平洋板块向地壳深处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沟。在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而亚欧板块则被抬升形成岛弧链,如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等。

4、板块边界

⑴、太平洋东岸

太平洋东岸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属于板块消亡边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易于形成高大的海岸山脉如科迪勒拉山系,多地震、火山。

其中南美洲的西北部,位于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三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尤为剧烈,故秘鲁等国多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⑵、太平洋西岸

太平洋西岸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也属于板块消亡边界,易于形成岛弧链,如日本群岛,马来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交界处,地震灾害频发)。

⑶、环太平洋

在环太平洋周围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其中海底地震也在该地震带上。

5、东太平洋海隆

⑴、概述

位于太平洋东部的东太平洋海隆(EastPacificRise),又叫做东太平洋隆起、东太平洋海丘。其北起北美洲西海岸的阿拉斯加湾,向南大体沿西经110°线平行于南、北美洲海岸延伸,在南纬60°附近与南太平洋海岭相接。

东太平洋海隆是全球大洋中脊的一部分,为一条比较年轻的洋底地壳活动带。其长约15000公里,宽2000~4000公里;一般高出洋底2000~3000米。

东太平洋海隆沿线被许多纬向断裂带错开。其东部同智利海丘及纳斯卡海岭相交。近年来,也有人将阿尔巴特罗斯海台以南称为东太平洋海丘,这样其长达7600公里。

⑵、位置与特征

太平洋南部洋底的水下线状山脉大致平行于南美洲西海岸。东太平洋海隆的主要部分一般距离海岸大约3200公里。它的最北端出露,向北远至加利福尼亚湾口;在那里汇入到太平洋-北美板块边界的转换带。在大约南纬55°,它西移大约1600公里,以西南西向成为太平洋-南极洲海岭,一直到新西兰南部和南极洲附近。东太平洋海隆的表面基本上是平坦的,两侧急剧降低。它主要由碱性火成岩地壳构成,上覆或多或少的平展沉积物。它比周围的海底高出大约1800~2700米。而且,由于大约间隔320公里出现的断层,因而导致大范围的断裂。

⑶、形态及影响2022年7月19日编写于重庆







6







献花(0)
+1
(本文系胡经国图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