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洵的一首和诗,精深有味,哀而不伤,写出了仕途失意的苦闷之情

 12345csdms 2022-07-27 发布于湖南

写在前面:

说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好像不太确切,因为27岁之前,他从没想过挤身仕宦。

言当世之要”、“施之于今”,他的文学主张和政治理想,来自27岁之后,那是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树立起来的。

相比于其子苏轼的大起大落,苏洵的仕途谈不上坎坷,皓首穷经,以修礼书开始,又以修礼书结束。

彼时荐举苏洵的雷简夫称其为“王佐才”、“帝王师”,欧阳修、韩琦等朝中名流重臣也极其赞赏他的才华。

用辅佐帝王的才能去修礼书,白白耗费五年的大好光阴,于苏洵而言,的确心有不甘,年近花甲,以后恐怕也难有作为了。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他的失意和渴盼,在《九日和韩魏公》一诗中体现得尤为深刻和具体。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lei)。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宋 苏洵《九日和韩魏公》

简译

才疏学浅,我有愧于排列在先生的门下,垂垂老矣,金灿灿的酒器映照着我的萧萧白发。

实感惭愧,魏公您如此看重我,重阳节又宴请了我,太常寺编书,消磨了我许多的宝贵年华。

多少回的重阳佳节,我是从忧愁中度过的,又有多少回酒醉中,我又踌躇满志,壮心偶发。

在您府上赴宴归来的风雨夜,我思绪万千,辗转无眠,起来把新诗一遍一遍地写下。

赏析:

苏洵此诗抒发了仕途失意的苦闷之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叶梦得论其诗,曰“婉而不迫,哀而不伤。”。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lei)。”,首联写他与韩琦的交游,抒发时光迅疾之感。

从嘉佑元年持益州长官张方平的推荐信入京谒见韩琦,并成为其座上客,到现今已经过去了十个年头。

入京时48岁,彼时58岁,时光蹉跎,老大无成,唯有满头华发萧萧,深感愧对韩魏公(韩琦宋英宗时封韩魏国公)的荐举之恩。

晚岁”谓自己年纪老大,“不才”是谦虚之语,“华发”谓年华虚度,兼含怀才不遇之意,“金罍”是酒器。

颔联写韩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和怀才不遇的悲哀之情,“不堪丞相延东阁”,首句写眼前景,自己才疏学浅却深得韩魏公器重,深感惭愧。

延东阁”是一个典故,语出《汉书 公孙弘传》,公孙弘为宰相时,曾“于时起客馆,开东阁以延贤人”,苏洵诗意韩琦好贤并对自己的荐举。

闲伴诸儒老曲台”,次句写自己际遇堪悲,解释上句“不堪”的原因,即官职卑微,不堪重用,“闲”是学非所用,“”是蹉跎时光。

曲台”指太常寺,因《礼记》有《曲礼》篇,故称专掌礼仪制度的太常寺为“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颈联是久被传诵的名句,历来被评论家所激赏。

27岁前,他“游荡不学”,没有愁,他的愁来自27岁到58岁这三十多年里,闭门苦修,才华卓越,却屡试不第,名动京城,却不被重用,久沉下僚。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五十八岁的他已经少有那份雄心壮志了,可心有不甘的他偶尔酒后还是自信爆棚,因为不愿意就样垂垂老矣。

这一联颇有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味,来日虽不方长,可仍然值得期待,因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尾联写夜宴归来后的情景,夜雨淅沥,时间漫长,辗转难眠,于是披衣起床,在灯下一遍遍地翻看韩魏公席间所作新诗《乙巳重阳》。

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韩琦的志得意满富贵满堂,让“闲伴诸儒”的苏洵深感穷窘。

“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韩琦的位高权重更,又令苏洵有官卑职微自愧弗如之感。

冲寒无睡,新诗百开。”,这一夜,苏洵思绪万千,感慨颇多,身世之愁,际遇之悲,一齐涌上心头,于是就有了这首哀而不伤的《九日和韩魏公》。

写在后面: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48岁的苏洵带领苏轼、苏辙同入京师,他的《衡论》、《权书》等文章深得欧阳修、韩琦等人的赞赏,并极力向朝廷推荐他。

通六经、百家之说,文采斐然的苏洵一时文名大振,但他并未得到朝廷的一官半职,直到嘉佑五年(1060年),经韩琦力荐,才被授命与河南县令姚辟等同修礼书。

到苏洵应邀赴韩琦重阳宴时,费时五年的《太常寺革礼》一百卷刚刚完成,用非所长,在苏洵看来,这样的工作,无疑是在耗费时间和生命而已,白白虚度了自己的大好时光。

所以,苏洵在政治上是失意的,因为不能实现自己辅佐朝政的理想,他郁郁寡欢,心有戚戚,这首和韩琦的七律就深刻地反映了他彼时的苦闷和失意,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苏洵画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