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厦门成为茶叶外销主要港口

 金浦茶馆 2022-07-27 发布于福建

到了十七世纪初(清乾隆年间),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南洋,内外因素迭加,经贸环境变化,加速了月港的衰落。清初厦门港因为港阔水深的优势,开始逐步取代衰退的月港,并发展成为通商口岸,迅速崛起成为国际贸易商港。

西洋铜版画绘制的1840年的厦门港

    明朝时期厦门商业贸易发展势头迅猛。明末清初,建立海上霸主的郑芝龙和他的儿子郑成功将厦门港作为与东南亚国家海外贸易中心港口之一。 1650—1680年郑成功父子驻厦期间设立牙行,大量出口茶叶。茶叶价格均由郑氏牙行决定 ,不容讨价还价。

    清康熙年间,厦门港便成为福建出洋的总口岸,当时的茶叶出口主要在厦门港。根据《南京条约》规定,道光二十三年(1843)九月,厦门正式开埠为通商口岸,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茶叶外销。

武夷山大红袍

    据《漳州茶志》记载:清道光年间厦门辟为通商口岸,九龙江北溪流域自龙岩、漳平、宁洋至华安长泰一带山区茶叶源源经浦南航路运经厦门出口。 1880年(光绪六年)《海关贸易年报》载,本口岸的茶叶大约是210000半箱,而安溪县经由同安线路供应了大约25000半箱 。所有其它的茶叶是浦南线路运来的。大约44000半箱是在浦南聚集的。它们大都来自漳州府的长泰县。它的次一级市场是仙都和良村。其主要的集散中心及提供的茶叶如下,漳平县城43000半箱,华崶43000半箱,新桥15000半箱,白沙10000半箱,宁洋县城20000半箱,龙岩县城1000半箱(注:以半箱为计数单位,可能是两半箱正好作一担的缘故)。光绪前期,从厦门出口的乌龙茶在英美及南洋都畅销,它大部分是从九龙江过去的。1887年(光绪十三年)出口达9万担以上。

高山云雾出好茶

    武夷山茶资料显示:十八世纪末(清光绪年间),茶叶外销进入鼎盛时期为了满足贵族们对武夷茶的偏爱,英国有关部门还特别规定,每船都必须装满七分之一的武夷茶入口。荷兰当局则通过法则,高级的茶要先用精致的白金器皿分装后再装箱,以免中途破损受潮霉变。武夷之茶不胫而走四方,岁运番舶,通之外夷。(梁章炬《归田琐记》) 十八世纪中叶(清咸丰年间),武夷茶率先进入美洲。美洲商人们还以广告、传单等形式宣传武夷茶,甚至保证:武夷茶若不合口味,可以退货嗣后引起美商人直接向中国采购茶叶的兴趣。 五口通商以后,南茶北销的陆上茶叶之路已被海上茶叶之路代替。清咸丰四年(1854年),建茶出口量650万斤,次年即增加到1350万斤,增加了一倍多。美国旗昌洋行,派员沿闽江到武夷采购茶叶,获取巨利。

     光绪四年(1878年),福建口岸出口建茶4000万公斤,约占全国出口总量三分之一,其中武夷茶占十分之一。清光绪六年,武夷山输出青茶20万公斤,价值35万元,输出红茶15万公斤,价值15万元,茶叶出口值占福建省第一。此时,经营武夷茶的茶商多为广州、潮州、漳州、厦门、泉州等地的茶帮。他们由厦门出口海外的武夷茶数量渐多,质量突出,被称为夷茶。在漳州经营夷茶的老茶庄有奇苑和瑞苑,这两个老字号茶庄都创建于清嘉庆末至道光初。年销售茶叶达数十万斤,占漳州全市茶叶交易总量的百分之五十。外销武夷岩茶的价格:珠帘洞精选特别的大红袍,每小两售银元4元,斤价在6070元之间。其它名丛如铁罗汉每斤48元。凡天心产的提丛正名类岩茶,每斤银元16元,约值当时米价可购大米一千斤。

请喝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