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博士指出:3-6岁,是孩子规则意识和早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6前若不给孩子立规矩,再好的教育都是无用的。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在给孩子立规矩的年龄,放养孩子,错过了,这是父母教育上最大的损失。 1、 最近教育孩子的路上,着实脑壳疼,孩子最近闹腾的厉害,几度都让我崩溃,冷静下来后。 我就在想,天天看育儿书,听育儿课程,总结育儿经验,为啥教育出的孩子还是这样不听话呢? 是我脾气太差,还是对孩子要求太严格,还是没用对方式方法,还是孩子真的太不听话了? 一直疑惑,孩子不听话的原因到底出在哪里? 为了找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就把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以及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罗列了出来。 如孩子勤劳负责任,特别有耐心,特别会照顾弟弟,兴趣比较广泛,在你累时,也能特别理解和体贴父母感受,在家里玩时能静静地待上半天。 缺点是,总是爱蹦哒不稳重,还特别容易情绪激动或者生闷气。 生活中不喜欢别人说她,最近还特别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去超市购物看见什么都想要,感觉买东西不要钱,没有金钱管理观念。 总结出这几个点后,就在想,孩子前段时间整体来说挺好的,性格方面改变得也挺好的,就算平时有情绪,但也能很快整理好自己的情绪。 但为啥最近一个月变化这么大,自问,是不是我的教育方向出现了问题吗?就又从书中找方法。 直到我看李玫瑾教授的《心理抚养》一书时,我才醒悟过来,原来是抚养者的养育方式出现了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折射,所以,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2、 最近因为家里有事,大宝和二宝都由妈妈来照顾,我每天都是晚上9点左右回来,早上6点左右离开家里。 回来后,因为很累,就简单陪孩子读一下书,夜间沟通和睡前问几个小问题,都取消了,特别是自己状态不好,读书也像例行公事一样。 孩子是名副其实的吸水纸,会在无意识中吸收父母和长辈们们没有说出来的愤怒、恐惧、悲伤、焦虑、暴怒及压力。 孩子如果在问我什么,或者给我说什么,我就说,宝贝妈妈忙了一天了,好累,妈妈需要休息,请你给妈妈制造一个温暖安静舒适的环境。 ![]() 情绪是用来表达的,不要在孩子面前伪装自己,要把自己真实的情绪,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孩子听我这么说,有时会左右翻几下,但后面看我真的累了,就跑去奶奶屋里面睡,或者躺在旁边睡。 教育路上父母所偷的懒,孩子总会用父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 孩子不停地哭闹后,我才意识到自己最近忽视孩子了,开始调整自己,关注孩子,经过两天的调整,孩子各方面就又慢慢地转变了很多。 3、 孩子突然间变得闹腾不听话,原因在这几点? 养育者的方式 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失 孩子平时很乖,但突然间行为和心理上出现了问题,都跟父母的行为或教育方式有密切关系。 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就像我上个月忙碌不在家,都是妈妈在带孩子,一个人带孩子相对来说比较累,加上家里有事,妈妈的情绪相对来说也比较紧张和焦虑。 妈妈属于不爱表达型的,所以,面对孩子不听话或者不满意时,说两句话不听,就会说,我不管你了,我不理你了,孩子收到的就是。 你不要我了,你不爱我了,这也让我回顾到孩子最近为啥总是哭,总是要求找妈妈,或者让我早点回来。 养育者情绪焦躁时,孩子能深切体会大人情绪的变化,这种变化,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每次哭闹,让我不要出去,其实就是感觉自己被忽视,同时感觉到家里的氛围和大人的情绪不对,这也就导致孩子想要急切找回丢失的安全感。 好在第一时间发现了问题,调整了自己的情绪,继续关注孩子,尽量多抽时间陪她画画玩拼图,晚上继续和她交流,用耐心和爱去陪伴她。 ![]()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说: 父母与孩子的亲缘,最浓时期就是在依恋期,好好珍惜孩子的依恋,这是父母未来教育孩子的一种心理资本。 给孩子立规矩 也要监督孩子遵守规矩 给孩子立下规矩,但也要监督孩子遵守规矩,在说到我家孩子,以前我家孩子把规矩遵守的挺好的。 但因为这段时间家里忙,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家看孩子,导致给孩子立的规矩全部如数崩塌。 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妈妈看的不好,就拿吃喝拉撒来说,妈妈在这方面照顾的比我还尽心。 但养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妈妈的性格和所接受的思想观念,和我产生了不同的养育理念。 如外出购物买东西,孩子如果看到喜欢的东西,我就会说,妈妈知道你喜欢,妈妈知道了。 但今天带的钱不多,等下次带钱多了我们再买,今天先列入愿望清单,你呢?先耐心等待几天。 或者,看到贵的东西了,我说这个价格比较贵,妈妈带的钱不够,等月底阿姨们给妈妈转钱了,我们再买,我们把她列入愿望清单里。 孩子收到我的答复和尊重后,都会表示同意,但答应孩子的事情,父母也一定要做到。 不过不是每次都用这个方法,该买的时候一定要买,有些东西可以延迟满足,但有些东西不需要。 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如果遇到需要的和合适的东西,那就要努力争取,但如果当时不是特别需要。 或者买也行不买也行,就先耐心等几天,这个地方,父母一定要把控好这个度。 这样做,一方面是让孩子对金钱有一定的概念,而不是她以为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而是我们买东西花的钱,也是需要通过劳动得来的。 另一方面让孩子明白,好东西很多,但不是什么我们都要把它带回来,我们要先拿我们需要的和适合我们的,这样做,也让孩子学会等待和耐心以及珍惜。 但妈妈不同,隔代养育,有点溺爱孩子,导致孩子要什么都会买给她,她的观念里,觉得孩子小,要了就满足她,长大了就不会这样了。 进而这段时间,孩子的概念里,就是买买买,出门如果不花钱买点东西就不行,甚至会生气。 孩子的观念和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正确的观念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看手机方面也是,平时看手机5-10分钟时间到了,我就会通知孩子关掉手机,但近段时间有点上瘾。 意识到不对后,我观察孩子饭后看手机的情况,妈妈也是按照规矩,让孩子饭后看手机。 但她的方法是让孩子控制时间,有时她自己都觉得时间长了,就提醒孩子让孩子把手机关掉。 孩子如果不关,她就生气不理孩子,孩子这边子则是继续看。 孩子年龄小,没有时间观念,看上瘾后,总觉得自己才开始看,时间长了,孩子就越来越喜欢看手机,习惯后,如果强迫不让看则会生气闹情绪。 不过好在大家都是希望孩子好,所以,一家人沟通后,及时调整,孩子又回到了原先的状态。 隔代教养,并不意味着父母就可以当甩手掌柜,对于子女的教育,父母的责任才是第一位的,更是责无旁贷的。 李玫瑾教授说: 性格教养与情感抚养最重要的不同在于,情感抚养更多的是要照顾和满足孩子,而性格教养更多的是要规范和约束孩子。 人生的第一个六年占了三个时期,变化最多,意味着这是塑造人的最佳时期和最关键时期。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该立好规矩的年龄,放养孩子。 有些父母又会说,孩子小立规矩好不好,我想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孩子养成好习惯,先设立规矩,规矩形成后在根据情况破除规矩,先立后破。 幼儿阶段,是孩子品格逐渐形成、习惯逐渐养成的最佳时期,如果父母没有在小时候把孩子管教好,终有一天就会把管教的机会留给别人。 作为养育者,对于孩子,如果爱得过度,就会变成溺爱;但如果爱得不当,可能就会变成恨。 父母无条件的爱绝不是溺爱,爱中有管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也是父母最深沉最长远的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