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制怒不等于不生气和如何不生气

 背后国文 2022-07-28 发布于江苏

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素问·举痛论》云:“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他们认为怒气伤肝,生气时会过度消耗精力和体力,容易引起长色斑、脑细胞衰老加速、胃溃疡、心肌缺氧、伤肝、引发甲亢、伤肺、损伤免疫系统等危害。

现代科学也认为,生气或动怒对人体有很大危害。他们认为,生气尤其是生闷气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疾病是对某些情绪的表达,当我们压抑内心感受时,它会通过身体症状表达出来。

近日,遭首都医科大学校长、著名生物学家饶毅教授炮轰的华大基因CEO尹烨,他曾经公开说过:“癌症的基因,生出来的时候都是没有的,除了那部分遗传性的肿瘤,都是后天形成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包括生气的时候,我们的基因会累积有害突变,一旦免疫系统没及时捕捉到,就会慢慢发展成癌症。而且长期情绪不好,会改变基因。甚至都不用'当生’的情绪和环境,'当天’的情绪就能对身体产生明显的影响。”

因此,我们知道,当我们生气时,就是表现出消极情绪,这样,不仅对工作、学习、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还会对自身的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我们既然知道了生气的害处,那我们就应该控制自己尽量不生气或少生气。我们也知道,一个人在社会中很难不生气,因为社会中处处存在丑恶或丑陋的东西,不说让人怒发冲冠义愤填膺,至少会让人很不舒服,心情难以平复。

不是说道德修养的问题,孔子是圣人了吧!但他也生气。比如,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怒了,他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第三·一》)比如,宰予昼寝,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论语公治长篇第五·九》)比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生气了,他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一六》)比如,子路批评孔子“子之迂也”,孔子勃然大怒说:“野哉由也!”(《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三》)等。孔子不是不生气,他只是赞成“不迁怒”。所以,连孔圣人都控制不了自己生气,何况我们一个个普通人。

当然道德修养高,人的品行不免仁爱、善良和温和,不会无缘无故地乱生气。因此,有人劝生气的人说,生气,是拿对方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这话不无道理,错是人家犯下的,我们为什么要为他们的错误而生气。即使他们不讲道德,不合规范,蛮横无理和胡搅蛮缠,与我们有何相干呢?这样想,虽然自私,少了一些正义和勇气,但至少可以避免自己不生气啊。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醒了我们自己,不要老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别人评头论足,说三道四。

那我们能不能完全不生气呢?或者说,我们怎样做到让自己的不生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们为什么会生气。生气应该有二方面的原因,要么是对自己的事情失望或不满,或者是对他人及其事情失望不满。我们细想一下,实际上我们都可以减少或杜绝这样的失望或不满情绪。

对自己不满,可能是对自己要求高,有道德底线,有坚持的原则,当这些土崩瓦解时,对自己的不满情绪就出现了。这无可厚非,然而,如果我们站在为我们自己身体着想的立场上,知道生气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危害,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纠结那些无谓的坚守,为什么不能豁达一点,大度一点,眼光放长一点,远一点而对自己不满呢?

对他人不满,无非就是别人不讲道德,不合规范,蛮横无理和胡搅蛮缠,或者看到别人过得比自己好,这样产生的不满我们时常会碰到。我们不妨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我们生气,问题得以迎刃而解,那生气还是值得的。但事实却很难遂愿,我们不但为别人的错误生气了,而且他人依然如故,我行我素,想想,我们生气值得吗?如果再为自己的身体想想,我们生气有必要吗?

有人说,这是我的责任所在,使命所在,不生气就是对错误的妥协,就是退缩和让步,可我们为什么不想一想,这些和自己的生命比起来,是不是可以让步,可以权衡,可以通权,可以达变呢?

再拿我们的孔圣人来说,他说过:“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六》),他也说过:“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篇第十八·八》),他还说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四》)这不是狡黠或圆滑,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智慧来了。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林则徐在自己的书房中挂了一块制怒的牌子,他是性情刚烈、正直无畏的人,但他知道发怒无用,反而给小人制造借口,于是借“制怒”的座右铭让自己避免发怒。那是不是制怒就是不生气呢?

不是,制怒是产生了怒,尔后制止了。而不生气就是无论怎样对自己不满,对他人不满,都不产生怨气。这就要很高的素养了,一般人还真做不到不生气。所以,要做到真的不生气,需要各方面的锻炼,不断学习,加强和提高自身修养,远离坏情绪,竭力保持积极、乐观、健康的好心情。

因为一般人做不到真的不生气,我们可以慢慢让自己少生气和不给自己生气创造条件。

针对生气会带来长色斑、脑细胞衰老加速、胃溃疡、心肌缺氧、伤肝引发甲亢、伤肺、损伤免疫系统等危害,中医建议我们,遇到不开心的事,可以做深吸气,双手平举,来调节身体状态,把毒素排出体外。或每天多按摩胃部,缓解不适。或尽量微笑,并回忆愉快的事。或在生气时喝杯水,促进体内的游离脂肪酸排出,减少毒性。或放松坐下,闭眼,做深吸气,让肺泡得到休息。或回忆自己做过的好事,尽量平和心态。

当然,这些具体的方法如果没人指导,不刻意练习,还真不好掌握,因此,针对怎样不生气或少生气,尽可能地记住几个大的原则。

一是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尽量让自己内心真诚,与人为善,遵守社会规范,至于别人,先做好自己再说。而当自己受到了伤害和不尊重时,我们可以先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要学会自己寻找问题的根源,把它归结到自己身上,这样你就解决了你和别人之间的问题,也就慢慢的学会理解他人。

不要对别人的要求太高,要理解别人也有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价值观。我们无权要求别人做什么,也无权干涉别人怎么做,而且更不能要求别人按照我们的方式去做。说到底,就是学会尊重他人。

二是自律,帮助他人和寻求帮助。自律就是让自己避免伤害或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如果我们自律了,仍然受到伤害,那说明不是我们自身的原因,就不会对自己产生失望和不满情绪。如果我们学会了理解和尊重他人,也不会对别人产生失望和不满情绪了。

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大自然,感恩他人的帮助。当自己有条件,有好东西,就要多分享。在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给予帮助。我们也希望能遇见帮助自己的人,如果自己需要而别人没有帮助你,那也没有关系,学会宽容。而且心胸宽广一点,大度一点,不要认为自己帮助了别人,别人就一定会回馈、反应或感激。只有不求回报,内心主动帮助别人,才能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才能不会感到失望。

三是选择遗忘,作为社会中的人,不可能没有烦恼和不愉快,尽量选择忘掉这些烦恼和不愉快。如果耿耿于怀,就相当于将生气的种子埋下。只要一想起这些,人就生气一次,得不偿失。就好像被人骂了一次,如果后面自己想起了十次,等于是被人骂了十次。遗忘是生存的智慧,是人必须要学会的本领。

而且学会选择遗忘,会让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遭遇同样的烦恼和不愉快。它可以警诫自己,远离垃圾人,远离阴暗负面,远离肮脏污秽。

在不生气方面,佛道做得相对较好,他们能时刻保持正信正念,不受外界或俗世影响,或尽量化解外界或俗世对他们的影响。

生气伤害我们的健康,生气会让我们丢掉生活的快乐与幸福。因此,不生病是智慧,同样,不生气也是智慧。如果我们生气了,说明我们智慧不够,病患伺机侵入,那我们也与快乐和幸福渐行渐远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