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阶段持续降雨对夏玉米的危害以及补救措施

 新用户29497861 2022-07-28 发布于安徽

前言:每年到了夏季的时候,北方夏玉米主产区很多地方都会进入一个汛期,雨水增多,有些地方会持续下大暴雨,给地里的夏玉米造成危害,这时,恰好是夏玉米处于苗期至大喇叭口期的阶段。夏玉米苗期时,如果雨水过多该怎么办?会对玉米生长造成哪些影响?另外,预防和补救措施有哪些呢?下面,带着这些问题,小帮手给大家详细说说。

一、涝害

在田间低洼处可以观察到玉米长势差,叶片自下往上黄化,进而枯萎,玉米根系的呼吸受到严重的抑制。这种情况一定要在雨后及时排水,尤其是低洼地块,因排水不畅,容易产生涝害。水多的地块,可采用机械往外抽水,防止根系窒息死亡。积水排出去之后,及时进行划锄,并中耕松土。目的有2个,一是避免土壤板结,增强了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根系以及玉米的正常生长;二是对于杂草也有一定的防除作用,一举两得。

图片

图片

图片

二、除草剂药害

由于玉米播种后雨水量较大,播后封闭药的除草效果不好,在许多田间出现杂草旺长的现象。但在玉米3~5叶期左右遇连续降雨,农户错过了打苗后除草剂的最佳时间,玉米叶片对除草剂耐受性降低。药害的原因推测一方面是因为喷雾不均匀,造成药害;另一方面是没有避开高温时段喷药,一般农户都是在上午10点和下午3~4点喷的药,此时正是高温时段,由于温度高,光照强,蒸发量大,不但影响除草效果,而且玉米苗也易受药害。一般轻型药害。包括玉米叶片出现失绿斑,轻度褪色生长受抑制等。措施是加强肥水管理,如无浇水条件,只能喷施叶面肥,生长调节剂,也会有一定效果。常用的该类药剂有复硝酚纳、奈安、赤霉素、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应结合具体情况合理选用。玉米茎叶干枯比较严重,但心叶尚未死亡。此类情况属触杀型药害,有效的措施是先施肥,再浇水,尤其追施氮肥,再连续浇地,玉米很快恢复生长,如玉米在9叶期以前形成此类药害,通过上述补救措施,玉米一般不减产。但仅喷施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类,效果就不理想。

图片

图片

图片

三、玉米螟

一般在7~9月的高温多雨时节,玉米螟发病较重。玉米螟幼虫属于钻蛀性害虫,它们会将玉米心叶蛀穿,将玉米叶展开后,可以看见一排排整齐的小孔。抽出雄穗之后,玉米螟幼虫便会钻进雄花中进行危害,会造成雄花基部被折断。部分幼虫会蛀入茎部并开始取食,刮起大风后,受到危害的茎秆便容易被吹折。而受到危害的植株,籽粒通常不饱满,容易早衰,有些穗甚至没有籽粒,减产严重。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玉米棉铃虫

进入7月份以来,高温天气有利于玉米棉铃虫的快速生长和繁育;相对湿度70%以上,棉铃虫危害较严重。棉铃虫主要以幼虫蛀食为害。1代幼虫主要为害玉米心叶,排出大量颗粒状虫粪,造成排行穿孔。对于玉米螟和棉铃虫,可以喷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或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喷施。

图片

图片

图片

五、玉米瘤黑粉病

玉米瘤黑粉病的病原菌为玉蜀黍黑粉菌。冬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越冬,冬春干燥冬孢子不易萌发,也不易失去活力而死亡。夏季遇到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越冬的孢子萌发出担孢子,随风雨传播,落到玉米幼嫩组织,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侵入玉米幼嫩组织的表皮内产生病瘤,所以前旱后湿以及高温的气候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瘤黑粉病最初时病瘤外表为白色或灰白色薄膜,内部幼嫩时为肉质,白色瘤内部为白色,以后瘤内充满黑粉,在外膜破裂后散出。被侵染的组织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成菌瘤。通常玉米植株只要发生瘤黑粉病就会植株矮小,果穗子粒小且不饱满,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制约玉米生产。应及时在肿瘤未出现前,用三唑酮、烯唑醇、福美双等杀菌剂对植株喷雾,以降低发病率。

图片

图片

图片

声明:文章内容有参考媒体文章,图片来源网络,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它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