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落去  花重放

 书柜茶室 2022-07-28 发布于上海


上海愚园路处处透析着一股高贵气质,随便那条弄堂都有名人轶事。

愚园路684号(镇宁路口),有一幢三层法国外廊风格花园别墅,底层南侧是都铎式拱廊,二楼有外走廊宝甁栏杆。外墙系仿新古典主义建筑的饰面,红平瓦陡坡屋面。房屋内部还有宽敞的中间走廊,供上下前后联系用。走廊内有大理石柱和壁炉。该宅建于1920年前后。占地1984平米;建筑面积870平米。

因镇宁路拓宽,住宅前面花园缩小了许多。这里曾是长宁区人民法院地址,90年代搬迁到虹桥路。

该花园住宅最早是美伦毛纺厂厂主朱学仁兄弟居住。

说起朱学仁、朱学义兄弟,曾是我厂的开山宗师。

兄弟俩致力于造纸毛毯行业,(为造纸厂造纸所用的毛毯)

上海美伦纺织厂就是由留日回国学士朱学仁先生于1937年8月创建的。

朱学仁的美伦毛纺厂是我国第一个生产造纸毛毯的厂家。初址在白利南路20号,现长宁路江苏路口,有厂房2800平米。后日军强占了该地盘,工厂被迫迁至长宁路296弄内。

在朱学仁先生的带领下,技术人员借鉴国外造纸毛毯生产的经验,经过反复的研究与试验,终于在1941年生产出中国最早的造纸毛毯——羊毛编织造纸毛毯,从此,结束了中国造纸毛毯完全需要进口的历史。太平洋战争后,该厂采用湖州羊毛织造造纸毛毯,产品供不应求。

1955年10月美伦厂公私合营,私方厂长朱学义担任副经理(其兄朱学仁在1948年去了台湾)。1958年厂迁至北翟路305号。国营后,改名上海工业用呢厂。

中国早期的造纸毛毯是由100%羊毛制成,到50年代末,合成纤维——锦纶开始用于造纸毛毯。

70年代初期,我厂针刺植绒毛毯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过去羊毛机织毛毯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第二代造纸毛毯的诞生。随后不久,我国第一台无纬针刺植绒机在上海研制成功,创造了“织布不用梭,整理不用水”的纺织生产新技术。

科学永无止境,我厂科研人员经过不断探索革新,又开始成批生产普通针刺(BOB)造纸毛毯。BOB毛毯与编织毛毯相比,具有滤水透气性好、生产工艺简单、制作方便、使用寿命长等特点,是我国造纸行业较为普遍使用的产品。其使用寿命可比编织毛毯延长50%~100%,从而降低了每吨纸的毛毯单耗和生产成本,也减少了换毯停机时间,提高了纸机运行效率。

回想1987年我厂五十周年大庆,那个场面真是宏大,摆了60桌酒席,宴请各方人士。时任厂长毛凤祥,胸佩红花,笑容可掬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好一派欣欣向荣景象。那晓得,没过几年,形势急转直下,改革浪潮席卷大江南北,“三角债”的魔咒缠绕着国营企业,国企的铁饭碗被打碎,下岗风潮兴起,最后有着68年光荣历史的老厂顷刻间灰飞烟灭,彻底破产。

以后原厂的技术骨干们,另辟蹊径,东山再起,他们在城郊边缘又办起了多家造纸毛毯厂,让造纸毛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为造纸厂服务到底。

“烟愁雨啸黍华生,

宫阙簪裳旧帝京。

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