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年对我影响最大的十本书,以及一些其它的碎碎念

 夏虫碎碎念 2022-07-28 发布于北京

12月31日与1月1日,也就隔着一天,甚至可以说一秒的距离,什么都没有改变但人活着,还是要给自已找些仪式感,找些意义,所以借着这种人工的隔断,来看看2019年看的书。

2019年大约看了200本书吧,先聊聊印象最深的十本,再泛泛地碎碎念一下。

———

《东北游记》起了这么个看起来轻松休闲名字,其实是近代历史痕迹的寻访,细想还有点沉重。

作者是个歪国仁,东北一个小村庄——荒地的女婿,于是去那里住了几年,这期间媳妇反倒在美国。

17世纪开始,东北才频繁地出现在历史书里。而从那时开始的历史,很多痕迹还存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乘坐的火车可能行驶在以沙皇命名的铁路上;你漫步而过的建筑不是佛教古寺,而是洋葱圆顶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堂;你走过的大道两旁种着日本赤松;树木掩映之下,是殖民时期各国政府的办公楼,散发着浓浓的旧时代气息。」

这个歪国仁,就这样坐着绿皮小火车,去往一个个大部分中国人都没听过的小地方,看看那些历史书上的碎片痕迹。

也长久地住在荒地村,说「在乡下,好像什么都是生来就有,人人都是什么都知道」。看村庄的现代化改革,东福米业承包农地,三姨种在路边的花儿一夜间被全部铲除,使我感到心碎的是他说三姨极为爱国,也知道修路必要,但是「所以,为什么就没有人来提醒她,先把花儿移栽了呢?」

也就是这本书,勾起了我去东北看看的心,也在哈尔滨找起了历史的痕迹(见:随着历史的痕迹走——哈尔滨行记

也是因为去哈尔滨,再读起萧红的书来——《萧红全集》的这一版,收入了目前发现的所有她的作品与书集。她写得真好,也就才活了31岁啊,有这么多好的作品。

《呼兰河传》《生死场》是两种风格迥异的文章,都达到了同类的顶峰。想起鲁迅说生死场:贫穷,这年代谁没看到过、感受过呢,但没有人像她那么写。

短篇小说也很好,很多串起了我在哈尔滨的行程,去了她与萧军爱去的公园,去了她的中学,去了她写的《欧罗巴旅馆》,去了她被洪水围困的东兴顺旅馆,去了她的博物馆、故居与衣冠墓。也意外发现我们是同一天生日,虽然不代表什么,但真是荣幸啊。

博物馆里收的《生死场》的画,我很喜欢

随着历史的痕迹走——哈尔滨行记

关于东北,去之前还看了些关于朝鲜的书。《我们最幸福》《平壤水族馆》是印象比较深的两本,因为后来看了萧红,一念之差没去朝鲜,而是去了哈尔滨。

几本脱北者的自述书里,印象最深的倒不是如何贫穷、饥饿、没有自由,而是十来个从朝鲜到韩国的人里,只有女性在离开后,还想办法带回财物救家人,有两位还真的成功了。

而《平壤水族馆》的作者,和朋友离开朝鲜的时候,不告诉妈妈妹妹;在中国认识并抛弃了一位爱他帮助他的女朋友;到了韩国后,知道妹妹和朋友因为他再进集中营,也就感叹两句,都没有想救的意思;其它朋友也到韩国,因金钱求救早到的他,他也不管,还抱怨自己找不到条件好的韩国媳妇...不知道是不是集中营十年,让动物性更多暴露的人才能活下来,逃出去。

梅·萨藤这位作者,我之前并没有听说过,忘记为什么看到她的《独居日记》。说是日记,但并不是真的每天,有时一个月也没有一两篇,算是记下所谓“此时此刻”的感悟吧。

她写得诚恳真实,常常觉得这就是我这半年的生活。但她写得那么好,很多我都并没有明了的情绪,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忽视了的细节,她一一拾起理顺,表达得那么精确,诚实,不过度。

与我最大的不同,还有书中的闪光点,偶尔几句,让我不禁反复读了三遍,再次体会。记忆最深的,是她说「我一直渴望着有一个人我可以与其分享一切,然而我慢慢平静地意识到这是永远不可能的。

也写了一点东西:独居日记

据说这样的日记,一共有五本,这是最好的一本,《海边小屋》《过去的痛》也不错。不过她在1995年去世,作品翻译成中文的很少,在国内读者也少,觉得可惜。

今年性别问题的讨论很多,网上的大多很粗略,也没什么好的观点。倒不如看看《那不勒斯四部曲》来得好。

前段时间《82年生的金智英》很火,我看了书和剧,总觉得有点奇怪。为了讲述一种大数据式的女性问题,作者采用了一种概率写法,连标题也是,82年韩国出生的女性里,有最多的同名者的就是“金智英”。虽然每个故事里都有动人之处,这样的拼接反倒失去了文学性,不如做成记录片。

而从《我的天才女友》开始,那不勒斯两位女性的成长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女性之间的暗暗较劲,都非常精彩。既是好故事,又有启发性。当时我写了一篇: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坦诚与真实

写完后,看到喜欢的作者也写过这本书,顿时自惭形秽,觉得差了十万八千里吧也附上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RX7rSkoRICquc11wDW15qg

小说的话,今年看了晋江大大twentine的所有出版物。她笔下的男主角都有股劲,特别迷人。看到有人评论说“T大说她写小说是为了疏解欲望”,无关色情,仔细看她的书就能理解。

开始的第一本,是《那个不为人知的故事》,直到最后10%之前,也就觉得“还好吧”。结局把整个书的格调提了一层,带着这样的视角再来看时,能发现很多细节,才感到作者的厉害。

再带着这样的观念,来看作者的其它作品,就都能看到那股劲了。男主角真的都是我喜欢的类型,但我也知道自己不是匹配的人,所以看看过过干瘾就行了

也发现了像T大,priest这样的网文作者,能一本又一本地写,一年百万字,每本题材不同,还都很好的原因,至少原因之一吧:她们的切入的背景窄,出场人物少,核心事件少,比较好控制,也有足够的心力来把三四个主要人物琢磨透彻。

苏枕书是关注了好多年的作者,大学时候看她的豆瓣与书,当时觉得她写的不太好,但也许是年纪相近,也同在重庆念过书,就一直关注下来。今年读了这本《松子落》,真的很好,惊讶她的进步。

书中每篇的能量密度比之前大了好多,描述上也有很大进步,算是看着她越写越好吧。非常喜欢她开篇写重庆,有好多类似的回忆;也很喜欢她写京都师兄姐的情谊,买书记与《结婚记》,生活中的乐趣、执着、苦闷无奈都一一道来。

也许一直关注她,是觉得那是人生的另一种可能。她大学从法学系转去学历史,再到日本留学,博士念清史一类的方向。整日埋首故纸堆,目的明确地学习、劳作。是我想象中的另一种人生,另一种可能,自己没有去过,但看看也是好的。

不出意外,是有《富足人生:财富,工作与人生兼享的九个智慧》这一本的。

这本谈的次数很多,还是为新人再说一次:是我读过最适合中国普通上班族的财务规划手册了,简洁而有用。详见:手把手教你如何规划财务与人生

最后一本,留给一本没有豆瓣词条,也不好谈谈的书——《a single tear》,有中文版,作者是《了不起的盖茨比》上海译文和译林出版社比较早期版本的译者。

————

十本推荐完了,其实还有好些想碎碎念一下,分类说说吧。

关于个人与生活的

《人间便利店》:不是日式治愈小清新,而是不理解人情事故的人如何找到自己适合的生活方式。便利店确定的规则,18年间一呼一吸的感应,找到一生投入的事业,就很棒很好了,管别人呢。 

高木直子的绘本:讲述一个人与两个人的生活,像看一个朋友。高木直子的一个人与两个人

《高度敏感的力量》:详见——高度敏感者的安抚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耶鲁人类学博士在纽约上东区的生活。这么有钱又聪明的一群人,还要受这么多同侪的压力与限制,乖乖遵从很多可笑的默认规则,活得极度无聊。好了,没钱的我甚为宽慰。

《奇特的一生》:引发了我更珍惜时间,记录时间花销。

科幻类
克拉克太空漫游三部曲:70年代的人们幻想2003年,月球定居,火星探测。谁能想到自从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后,就再也没去过了呢。人类比猜想的还要无趣。

火星三部曲:很平淡,但科幻类今年看得少,来凑个数。

安德三部曲:很有趣的脑洞,反对“宇宙黑暗森林法则”的三本书,最喜欢第二本,让第一本的喻意也凸显了呢。

非虚构类

《倦怠社会》《他者的消失》:都是韩炳哲的哲学小品文,这个哲学家眼里的现代社会。详见倦怠社会,奔袭至死

《进击的智人》《枪炮、病菌与钢铁》:不同作者但却是同类的书,讲人类的进化。更喜欢后一本,作者本身就是研究者,会细谈诸如碳检测的细节。

《浩瀚大洋是赌场》:史料研究很多,还写得很有趣的海洋大战,前无古人,由于技术变化,也许也是后无来者的。有点可惜的是我基本读过就忘了。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封建社会的经济变迁。与上同,有趣,看过就忘记了。

《美国陷阱》:详见《美国陷阱》与《反海外腐败法》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周轶君写中东的两本:《中东死生门》《走出中东》以记者的视角看现在的中东,有高层也有平民,引起了我关注中东问题的兴趣,计划要开始补补那里的历史。详见:周轶君的国家观察

《乌合之众》《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提供一些视角,但觉得不必把它们看得过高。

经济学类

除了张五常的若干本,还看了一些。明年希望看得更多一些。

《经济学思维》:作为小白普及读物,比薛教授的那本好太多了。

《贫穷的本质》:今年诺奖得主的书,研究贫困问题的一些细节的案例。

DK:the economics book》:也就学学英文。

投资理财类

《证券分析》:又厚又旧又难的书,今年居然看完了。详见《证券分析(下)》(读书笔记系列)

《滚雪球》:算是巴菲特官方的传记类作品了,非常详细,也是厚厚两本。详见:我学不了的巴菲特

《1929年大崩盘》:给自己降降温。

《罗杰斯环球投资旅行》:作者与女友骑摩托车环游世界,写得一般,但能借此了解几十年前的世界。西伯利亚印象很深,引发了我去看俄罗斯文学。

《投资心理学》:我觉得我有个毛病,看社科类的实验都会觉得不够严谨,或者影响因子太多,由几个实验就得出结论太过草率。虽然有的东西常识上也认为是对的,但不能就此把它提炼为抽象的概念,在其他情况下使用。 但用来检视自己是否有被这样的心理误导,是否因此有所损失,还是够够的。

《不落俗套的成功》:作者是耶鲁基金的管理人,业绩不错,书主要讲了资产配置,非常细致,属于抓住本质探究原理型。看得我都觉得自己有生之年能有的钱,不值得这么费心思。详见:关于个人资产配置书的一些缩写摘录


文学类

评论不了,就记记看了的里面印象深的吧。

《了不起的盖茨比》重读,读了两遍;

《爱与黑暗的故事》关于耶路撒冷;

《二手时间》关于苏联解体;

奈保尔写非洲、印度:《大河湾》《印度三部曲》;

《死于昨日世界》:李静睿的书评集,密度很大,床头书,有时读一篇,非常喜欢。

《小团圆》:因一些事重读;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非常喜欢,情欲与身体并不肮脏;

《约翰克利斯朵夫》:傅雷译得好好,尤其是自然描写;

《卡拉马佐夫兄弟》:很容易读下去,但没明白伟大在哪里;

《过于喧嚣的孤独 底层的珍珠》:第一篇很好,衬得底层的珍珠不怎么好了。

怎么居然写了近5000字啊,累死了,不改了,不喜欢或无感的书就不提了,今年就总结到这里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