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二)

 新用户7729S2gA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听听子女对家庭教育的反馈意见

          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孩子的语言、文化学习、心理意识态度、行为举止习惯的养成都来自父母的长期感染和熏陶,其教育效果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无法替带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总是会出现各种突发状况,让你应接不暇。父母和孩子要建立良好的互动规则,仔细观察孩子的表情变化,如果发现孩子言行不对或者开始烦躁不安的时候,要进行开导、指引,让孩子接受、享受家庭教育的意见。

         父母在向孩子灌输正确观念的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反馈,这种互动的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当家长指出孩子问题时,孩子总会反驳并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很多家长们都会气愤地称其为“辩解”是狡辩,不分青红皂白地就予以“批评、责备”,根本不认真倾听和分析孩子所辩解的内容。实际上,孩子的辩解往往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状况的一种反馈。对于孩子来说,及时表明他的感受和想法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通过它的描述和述说,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他的真实想法。便于及时制定对策,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其实,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而且还要接受反馈意见,便于改进提高,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有很多家长不明白,他们只管自己“教”,不注意反馈回来的信息,其教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总之,人与人的交往本来就是相互的,家长和孩子之间也是如此。当孩子给出某种信号反馈时,家长只有及时地接收到对方的反馈,彼此的关系才会朝着一个良性的方向发展。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看看究竟出在哪,以便有的放矢地解决。切不可在不问青红皂白的前提下,就对孩子斥责,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意见的一种表现呢?孩子能服气吗?当你冷静下来仔细想一想,假如误解了、甚至冤枉了孩子,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如此下去,孩子处于长期压抑的状态下就再也不会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难道家长还有更好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吗?……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进行有针性、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的反馈属于礼节礼貌的常识问题,就可以通过实例,讲礼节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子女做一个讲文明、树新风、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的反馈属于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问题,就要鼓励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提出任何建议,都要调查研究、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反馈,改进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都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如何及时得到和妥善处理孩子的反馈意见呢?

           孩子善于模仿大人的行为举止,你对孩子大声说话,或者语气强烈,孩子也会模仿,后果就是一波接一波的尖叫,难于预料的棘手问题随时而来。

        一是无论发生什么争执、冲突等,家长不要立刻否定孩子,要用平和的心态,和缓的语气,去和孩子协商,防止事态扩大,激化矛盾难处理难收场。

        二是教育孩子虽然要语气平缓,但是态度要坚决、严肃,让孩子确切的明白是有问题,家长真的生气了。而且,父母立场一致,不让孩子找到缝隙可钻。这样既缓和气氛、又促其冷静降温便于解难题。

        三是在批评之前,先认真倾听孩子的反馈,在调查分析后再进行教育。

         首先要对孩子的合理的意见表示肯定并“接纳”,这样才能消除它的戒备。防线破了,对家长的话也能听进去了。其次,家长一定要阐明你的观点,同时帮助孩子共同分析,共同思考,赏识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孩子可能在父母友善、诚心诚意的引导下,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该承担的任,从而迎刃而解。

         另外,孩子成长期,难免会出现不少的问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尤其避免一出现问题孩子就有反反复复的情况;教育既是一个长期重要的工作,又是一门艺术学问,父母要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努力提高素质修养,做好表率,才能树立威信,赢得孩子的喜爱和尊重,从而提高教育水平和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