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70—1950年:日不落科技让位德国,美国靠他国智力获得成功

 逍遥_书斋 2022-07-28 发布于河南

美国在“一战”前,其特点是因为有着广袤的美洲后院、优越的地理位置。在扩大自身基础的同时,利用欧洲高素质移民不断地在科技、教育方面积极发展,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的工业和金融业高度发展。

再加上“移民”因素,美国更多的是使用“软实力”在国际上竞争,也即主要以经济、政治势力为基础,通过渗透的方式不断地主宰各国政治和军事,夺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之后,再反哺本国的科技发展,用以在“新的世纪”提升自身的势力。

自第一次科技革命之后(1760年代到1840年代),科技成为国力提升的第一要素。

正是英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1860年代到“一战”)期间被超越,英国的“日不落帝国”才失去了光辉。

文章图片1

西门子1816—1892年,发明直流电动机、发电机、电梯,平炉炼钢法

“一战”前后,“大英日不落帝国”何以衰落

在“嘉靖朝仿制西式武器背后:千年科技领衔与五百年落后之端”一文中,我们谈及六次科技革命和三次工业革命。英国的落后就在于第二次科技革命中受到重大竞争;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因为战争原因、国内爱尔兰人问题和殖民地反抗等造成的动荡和高素质人口外流等原因,使得英国的科研实力在“一战”前就“相对下降的幅度”很大。

英国在第一次科技革命中拔得头筹,因此,用小规模的领土面积、人口占有广袤的殖民地。通过科研领导了各殖民地国家的文明进步,例如历史学、地理学、医学等。但是,到了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德国的科研实力,例如钢铁技术及其背后的武器制造、海军发展等大幅度提高,由此造成英国很大的压力。

英国和德国的科技竞争在20世纪有了结果,德国的科研能力名列世界第一。

文章图片2

爱迪生1847—1937

“一战”前、“二战”前,德国科技实力何以从世界第一迅速跌落

科研能力评比的话,我们以诺尔奖获得者人数为例,讲述这一问题。

虽然,诺贝奖不能代表科技实力高低,但某种程度上也能作为坐标之一。

虽然,诺贝尔奖可以作为坐标之一,但不能神话。以俄罗斯为例,俄罗斯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没有美国高,而且差距比较大。但俄罗斯的科研完整体系却可以保证俄罗斯在科技上有“制衡”美国的实力。这就是科研塔尖人数与科研高精人才之间的比例问题。

所以,塔尖人数很重要,但总体科研能力并不等于塔尖人数。

闲言少叙,从1900年到1930年间,德国获得诺贝奖的人数最多,在这期间,德国在各方面科研都是突飞猛进。“一战”前,“二战”前,德国的科研能力高于英国、法国。在军事武器、钢铁冶炼等方面比较突出。

文章图片3

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1844-1929年,奔驰创始人,汽车和内燃机发明者

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时期主体发明大多是英国人所为。但是在第二次时期,德国1866年的西门子发电机、80年代本茨内燃机却比较突出。但因为“一战”、德国纳粹导致对科学家的蔑视等原因,德国的大量科研人才流失。导致德国科研实力大幅度下降,相应的英国和美国实力大幅度提高。

以“纳粹政策”讲述,德国顶尖人才外流问题

“二战”前后,美国的科研团队研制出的各种武器、先进技术等,都很难撇清德国裔、犹太裔美国人的贡献。例如1931年到1940年,因为德国纳粹上台,大量科学家、高技术人才逃亡美国、英国以及瑞士等国。这时,美国的诺贝奖获得者人数多于德国,英国也赶上了德国。

例如爱因斯坦、布劳恩、奥本海默等众多,原子弹、火箭技术的代表性人物都来自于德国。美国就是依靠这些德国塔尖式科学家,才使得美国的科研实力在“二战”后成为“短期内无法超越”的人物。

文章图片4

爱因斯坦,面对德国纳粹,犹太裔科学天才移民美国

从1900年到2003年的103年里,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经济学四个奖项共有547人,其中114人是跨国移民,占比20.84%。在迁出国中,德国有20人迁出,其中13位流入美国、4位流入英国、加拿大2人、奥地利1人。

可以说,德国是人才流失最大的损失国,美国是人才流失最大的胜利国。在这场人才外流中,中国也有6人流出,基本全部流入美国。

正是因为美国在吸引外国高级人才的不遗余力,使得美国在各个领域都有所发展。

文章图片5

冯布劳恩1912-1977年,纳粹战败后入美国。火箭导弹之父、登月计划主持者

“二战”后,美国的科研实力稳居世界第一位,而其国力也是最强大的。从军事到工业,从发动机到芯片,当你的一切都倚仗美国的时候。你的科研、你的经济、你的安全,其实是毫无保障的。

由此,科研独立或者“有制衡能力”的合作,才是一国之根本!因此必须阻止人才外流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