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达生》要旨:达性之诚、达命之诚,性命双修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北齐·颜之推说:“庄、老之书,盖全真养性,不肯以物累己也。”转引自,钱穆《庄子纂笺·序目》,2010年,三联书店,P166《达生》篇亦不外如是,深得庄子之真要。

我们今天解读《达生》篇的第一句话,这句话也是《达生》篇的要旨所在。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命)之所无奈何。”

一、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

达生之情者。

达者,通达、畅通。

《广雅》:“生,出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进也。象艸木生出土上。凡生之属皆从生。所庚切

但在先秦古文化中,性和命乃对举之言,达生之情、达命之情两句对举,故,生,实为“性”字

 性和命,二者是对举、互文之词

·姚范《援鹑堂笔记》:“'生’读为'性’,《淮南》作'通性之情’”。民国·刘文典《庄子补正》认可姚说。《淮南子·泰族篇》:“故知性之情者,不務性之所無以為。

许慎《说文解字》:“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息正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从心青声疾盈切”。

·孔颖达说:“性者,天生之质,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

达生之“情”,性为体,情为用,情为性之显,性为情之隐。

《礼记·大学》:“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庄子外篇之九《缮性》:“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王充《论衡·本性》:“性,生而然者也,在于身而不发;情,接于物而然者也,出形于外。”

·孔颖达:“性者,天生之质,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

情者,诚于中,形于外,一个人内心是否真诚,能在其外表中看出来,故君子必慎其独。由此,在古代汉语中,情与诚通用,情者,真情、真诚之谓也,以区分于诈伪、虚伪之词。如《后汉书·循吏列传》:“初,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刘文典《庄子补正》也训情为诚。

生即性,情即诚。达生之情,达性之诚也,全真养性,养的是至诚之命性。所以,“达生之情者”应如下理解。

译文:通达性之至诚实情的人。

达性之诚的人会怎么样呢?

不务生之所无以为

生之所无以为,这是“所无以为生”的倒装句。郭象《庄子注》:“生之所无以为者,分外物也。”

全真养性不为外物所累,《缮性》篇有:“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者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恃物有待,性命终为物役,这就无法达到庄子魂牵梦绕的“逍遥游”大自由境界了。

物之傥来,偶然得之亦意外失之,故轩冕肆志、穷约趋俗,皆伤生害性之外物,非修真养性之本分。故有德者不以此为务。

二、达命之情者,不务知(命)之所无奈何。

这句话,和上一句不对仗,王叔岷、马叙伦、王文典皆认为“知”应改为“命”。《淮南子·泰族篇》亦作:知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

达命之情者,通达命之至诚实情之人。

命,表示事情命定之必然、势理所当然。

郭象注为:知之所无者,命表事也。”人之出生,身形有美丑,寿夭有长短,非人力之所及,故谓命。《达生》篇有孔子见善游之人,其人曰:“不知吾所以然,命也。”从水之道,自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是谓理应如此。但若非要搞清楚为什么理应如此,具体又是怎样达到善游境界的,恐怕殚精竭虑也讲不明白,别人也理解不了,这是人之理智所不能及之事,也即无可奈何之事。

与《达生》相发的《养生主》开篇即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生命有限的,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已经知道这是无可奈何的了,还要孜孜以求地追求知识,那就更加危险了。

相反,悬崖勒马,知止则不殆。所以,通达必然命理之至诚实情的修真养性之人,不会将自己的理智执着于无可奈何之事。无论是人力所不及之事,如摘星赶月,还是理智不能解释之事,如世界有限还是无限,还是难以解释之事,如善游之道,还是无力改变之事,如覆水难收。等等。

这也算是对《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发挥吧

心神如被“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之执意、执念所牵引,累形亏精,无法修真养性。

翻译: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命)之所无奈何。”

通达性之至诚实情的人,不会劳心于伤神害性的分外之物;通达命之至诚实情的人,也不会致力于殚精竭虑而无可奈何之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