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7风淫施治: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六气在泉,邪气淫胜于外而民病于内,按照前面所讲“外淫于内,所胜治之”的治疗原则,岐伯在应答黄帝“治之奈何”之问时,郎朗而言:

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前面推文§6六化分治:一气三化,上应丹黅苍素玄之岁气司化中讲到六气在泉之化时提到,厥阴为酸化、少阴少阳为苦化、太阴为甘化、阳明为辛化、太阳为咸化。司岁备物,“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循序渐进,今天只精读“风淫于内”的辨证施治问题,其余后论。

从岐伯所言来看,这是治的“风热之证”。若治风寒之证,显然药不对症。

厥阴在泉乃辰戌之岁,风邪淫胜于外,根于外者谓之气立,根于内者谓之神机,人之神机通应于气立(参见:§3气立神机:岐伯拜答,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外淫化为内淫,淫胜于内则致民病。

风邪善行而数变,《素问·风论》岐伯曰:“风气藏在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怢栗(tū lì),王冰注曰:“怢栗,卒振寒貌。”张景岳注:“寒热交作则振寒,故为怢栗不食。”

一、为什么要“治以辛凉”呢?

厥阴为风为木为酸为温为肝,风邪淫胜,所胜治之,阳明为燥为金为辛为凉为肺,肺金克胜肝木,风性喜温而恶凉,故“治以辛凉”。其机理是,外感风邪为风热者,味辛药物以疏风、性凉药物以清热。

二、为什么要佐以苦甘”呢?

肺金克肝木,过于辛凉,恐又反伤肝气,旧病未治新病再生,那就大大不妙了,故“佐以苦甘”。

少阴、少阳在泉为苦化,苦味药物多属寒凉,既可以佐助辛凉药物对治风热疾患以清热,又因苦性药物多为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在泉之岁时采集储备(司岁备物),心火克胜肺金,故苦性药物又能牵制辛凉药物药效反伤于肝木,火胜金、苦胜辛,故“佐以苦”

厥阴风邪淫胜伤肝木,肝木内淫则伤脾土(木克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脾土未伤则防治,脾土已伤则治之,太阴为甘化,甘性药物归经于脾,故“佐以甘”。

三、为什么要以甘缓之,以辛散之”呢?

《素问·藏气法时论》岐伯讲:“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肝主春生怒发之气,若苦于发散太过之急,则应立即食用甘味药物以缓和之。甘味药物药性“缓”,可以缓和其他药物或六淫邪胜的峻烈之性,肝木风邪淫胜则有怒发之急,故“以甘缓之”

风淫邪胜而郁结于肝,辛味药物之药性能发散郁气、润行气血,故“以辛散之”。

中医辨证施治简直复杂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啊,怪不得“神医”普受世人追捧啊。

殚精竭虑,特试着作“厥阴风邪淫胜于内,药物施治图”如下: 

至于药物配伍比,岐伯则未言及,我们也不必深究。但有一条治疗原则还是要注意的,那就是岐伯在前面讲过的“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医工开方,病人吃药,及时复诊,把脉以肝脉得平脉为病愈。肝脉太过或不及则继续辨证施治。

以辛凉治风热,以凉治热,是为“正者正治”,病愈指日可期。

倘若以辛凉治风寒,以凉治寒,寒上加凉,虽谓“反者反治”,言之凿凿似有理,其结果——病人就算不死恐怕也得元气大伤吧,毕竟小肾脏也受不了啊,寒死宝宝啦啊,哎呦喂~~~

接着往下就是“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了。see you tomorrow!

独学则寡闻,切磋方长进。惟愿共同学习与进步。

浅陋之见,尚望斧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