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加,死亡率也不断攀升。虽然冠心病的许多重要临床危险因素已经得到认识或正在得到新认识,但仍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冠心病患者有临床症状,有些则没有。 除了不同的患者对于临床症状存在感觉差异外,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功能研究很少,主要与没有充分的手段来评价和研究人群例数较少有关。 在个例研究中,即使存在冠状动脉近段的晚期闭塞,但侧枝循环充分的患者可以有良好的左心室收缩功能而且没有室壁运动异常。在慢性心绞痛患者中,存在充分侧枝循环的患者10年累积死亡率要比没有的患者显著低,侧枝循环除了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之外,另一个作用是可以作为一种手段来进行治疗。 目前冠心病治疗中,冠状动脉血供重建的主要方法是介入治疗和外科搭桥治疗,但这只能对20—30%严重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其他患者则无法采用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再血管化治疗,除此以外,最有希望的治疗方法是进行血管生成治疗,就是给予一些生长因子、基因、细胞以促使侧枝循环的形成、开放、扩张,从而达到改善缺血心肌血供的目的,这种治疗方法可以起到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的作用。 心脏侧枝循环是同一血管或不同血管之间细小的解剖上存在的微循环血管,直径为20—350um,长度可以达到5cm。当原来血管存在狭窄或者闭塞时,心脏侧枝循环的存在为冠状动脉血流的供应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可以起到自然桥血管的作用,避免心绞痛的发生,甚至避免心肌梗死。 一般来说,心脏侧枝循环往往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增多,在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尤为明显,心绞痛患者的病史越长、侧枝循环也就越多。相对于侧枝循环不良的患者,侧枝循环良好的患者梗死面积会更小,远期随访发生室壁瘤、心力衰竭、心血管事件的概率就会更少,生存率也就更高。 许多生理因素可以促进血管和动脉的生成,它们多是通过刺激内皮和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生来实现。除此之外还包括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临床应用的细胞因子可以通过刺激NO的释放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在临床和动物实验中,这些生长因子起到改善灌注的作用除了通过形成侧枝循环起作用外,另外一个机制是通过扩张血管起作用。 血管新生的过程是,首先在局部成血管因素的刺激下内皮细胞活化,通常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2周左右侧枝循环出现。 近年来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备受关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可以改善患者6个月的心功能,并能预防心室重构、提高心肌灌注。研究显示,干细胞治疗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侧枝循环得到的,因为移植以后侧枝循环增加了5—7倍。 心脏侧枝循环是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的一种重要影响因素,然而在严重三支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中它的作用仍然是复杂的。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阐明在不同冠心病患者中侧枝循环对于预后的影响。另外,将来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侧枝循环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影响侧枝循环的细胞因子、基因和细胞进行组合治疗,更好地模拟冠心病患者侧枝循环发生过程,以便将来应用到那些不能进行血管重建的、不能通过药物控制的严重心绞痛患者中,以期造福广大的冠心病患者。 |
|
来自: 新用户88267667 > 《心律快早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