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明朝建立后,高丽居然不自量力,出兵讨伐明朝?

 二岸猿声啼不尽 2022-07-28 发布于福建

导致高丽国王王禑下决心出兵讨伐明朝,是因为明朝皇帝朱元璋的一份“诏书”。

实际上,当时的“高丽国”有他们自己的逻辑:

他们要在当时的“大明”和“北元”争斗的局面中,获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一、朝鲜半岛历史上的两个“分水岭”

朝鲜半岛上的政权走到今天,有两个非常明显的分水岭:第一个是公元668年,新罗联合唐朝灭亡了百济和高句丽不久,罗唐战争爆发,朝鲜半岛进入了统一新罗时代。

第二个就是公元1388年,高丽王朝的第32任君主王禑联络北元,发动十万军队,由大将李成桂指挥,向明朝发动进攻。这时,朱元璋已经登基20年了。

文章图片1

之所以说是两个关键的分水岭,是因为“罗唐战争”后,朝鲜半岛进入了统一新罗时代,“高句丽”王朝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和“高句丽”没有半毛钱关系的“高丽王朝”;

而“高丽王朝”攻打大明,其实并没有实现,当时明朝正是强悍时期,大将李成桂知道这是作死行为,所以,他带着军队返回开城,逐渐瓦解了“高丽王朝”,建立了新的政权:朝鲜国。

那么,连领兵大将李成桂都知道,朝鲜和明朝打,无异于“作死”,“高丽王朝”的国王为什么要联络北元,派出十万军队,发动“自杀式”的战争呢?这要从元朝对高丽的影响说起。

文章图片2

二、高丽国杀了蒙古特使

朝鲜半岛上的人,性格倔强;但他们的政权,总是受到周边的影响。元朝之前,他们依附身边的大哥——中原王朝,只要日本从海上打来,他们就向大哥求援,大哥也总能帮他把小日本痛扁一顿。

但是到了元朝,他们傻眼了:大哥被金国、辽国、蒙古打得到处跑,跑到长江以南。没有了大哥的“高丽王朝”一下子无所适从。不过,元朝一开始也没有顾忌半岛这边,所以,“高丽王朝”在半岛上也过了几年没有大哥的太平日子。

蒙古人注意到半岛上的“高丽王朝”,还是在1218年,当时蒙古大将哈真率军追击契丹叛军来到半岛,把高丽王吓了一跳,他压根不想和蒙古发生冲突,于是赶紧派自己的将军赵冲带着粮草去协助蒙古大军,心想:你们赶快平叛,平完了就走吧。

文章图片3

1219年,蒙古人平叛结束,蒙古大将哈真与高丽大将赵冲代表各自政府举行盟誓,蒙古与高丽约为“兄弟之国”。

高丽人想:兄弟也做了,该走了吧。结果蒙古人觉得:我是大哥,必须要点东西。这些只知道骑马打仗的家伙见到什么要什么,被高丽王折腾得够呛。

蒙古人不是一次性要点东西就走了,而是经常来要,这哪里受得了;1225年,倔强的高丽人在王室贵族暗搓搓的支持下,把一个从蒙古来要东西的特使给杀了。

蒙古人最受不了的就是自己的特使被人杀掉,他们打俄罗斯,就是因为特使被杀引起的,所以,报复是一定的,只是当时他们的大汗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又是在征讨途中,所以一时没时间。

文章图片4

三、蒙古人“七打高丽”

高丽人把蒙古特使杀掉以后,见没有蒙古军队来打,心中窃喜,以为这事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过去了,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紧张备战,逐渐变得松懈麻痹,都快忘了这码事。

1231年,窝阔台派大将撒礼塔率领蒙古骑兵报仇来了。蒙古骑兵越过鸭绿江,一路向南,直接打到高丽国首都开京,就是今天的“开城”,他们把开城团团围住;

蒙古第一次打高丽,高丽根本没有反应过来,还以为是辽国的散兵游勇在骚扰。等他们知道这是蒙古军队时,高丽王朝官员的抵抗是英勇的,战死的人很多;偶尔也能重创蒙古军队。

文章图片5

但是实力的悬殊是明显的,加上蒙古军队对不投降的城市基本就是“屠城”,杀得高丽全国人心惶惶;

1232年1月,高丽王朝和蒙古谈判,上书窝阔台解释当年使者被杀事件,并按蒙古将领撒礼塔所列清单,奉上“马二万匹、童男女数千人、紫罗一万匹、水獺皮一万领及全部军士衣服”。

见高丽王朝接受了几乎所有的条件,尤其是蒙古的“六事”要求,高丽也应承下来,蒙古军队就撤回了蒙古,他们在高丽留下72个“达鲁花赤”,这72个人分别呆在不同的城镇,跟太上皇一样,看着朝鲜。“蒙古一打高丽”结束。

所谓“六事”,是蒙古被征服一个地方,就要这个地方的国家必须做到的事,具体就是:君王入朝(国王到蒙古朝拜大汗)、王子入质(太子到蒙古当人质)、服兵役、给贡赋、统计人口户数上报、设置驿站、各地都有一个蒙古的“达鲁花赤”。

文章图片6

蒙古军队一月份走后,高丽王朝一合计,这“六事”简直不能答应,另外蒙古军队的贡赋也太严重了,一时也办不到;而蒙古留在高丽的“达鲁花赤”在高丽各地横行霸道,甚至打死高丽官员。

高丽王朝的将军崔瑀和高丽的高宗皇帝决定迁都江华岛,同时,各地民众尽量迁到山上和海岛,因为蒙古骑兵不善于山地作战,也对海岛没有办法。做完这些准备后,高丽军民就在各地捕杀“达鲁花赤”,和蒙古翻脸了。

刚回到蒙古的撒礼塔被窝阔台一顿臭骂,气呼呼地在八月份又杀回朝鲜半岛,这一次,他见人就杀,实行焦土政策:凡所经由,无(论)老弱妇女,皆杀之无赦。

蒙古人越是暴虐,高丽人的反抗越强烈,他们不顾牺牲,坚守城市和村庄,给蒙古人造成很大的杀伤,连主将撒礼塔都在12月被抵抗的民众用箭射死。

蒙古第二次打高丽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结束了,高丽王朝在江华岛上没受到什么影响,蒙古除了占领一点地方,什么也没得到。

文章图片7

吃了亏的蒙古军队绝不放过高丽,而高丽王朝呆在江华岛上,也没有什么好怕的。1235年~1240年、1246年~1248年、1252年~1254年、1254年~1258年、1270年~1273年,蒙古又狠狠地连续打了高丽五次,最后一次彻底征服了朝鲜。

蒙古打高丽,主要是压制高丽接受“六事”,从第二次打高丽后,蒙古还加上一条“离岛上陆”;而高丽王朝就是不上陆,因为上陆就是把自己置于蒙古人的刀下。

就这样打打谈谈几十年,高丽民生凋敝,人民死伤不计其数;土地荒芜,高丽人要么饿死、要么被蒙古军队掳走。

但高丽王朝的一些高官,一方面要军民抵抗,一方面囤积钱粮,自己的家族富可敌国;不但如此,他们为了维持自己的势力,还放纵手下鱼肉百姓,到处搜刮民脂民膏,搞得整个高丽国人心思变,老百姓们不再愿意抵抗,“反喜蒙兵之至”。

实际上在1259年,蒙古第六次暴打高丽时,高丽王朝就顶不住了,他们答应了所有的要求,朝廷也从江华岛迁移到陆地,也派出王子到蒙古当人质,蒙古和高丽两国结束了战争状态。

文章图片8

济州岛的“抗蒙殉义碑”

四、从忽必烈时代开始,高丽国成为大元的“驸马国”

高丽王朝抵抗蒙古,的确打得非常英勇壮烈;高丽王朝归顺蒙古以后,也变得非常温顺。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高丽更加死心塌地尊元朝为宗主国,“事大主义”是高丽国活下来的不二法门。

从1274年,忽必烈将女儿齐国公主嫁给高丽王的世子开始,高丽每一代王子都在蒙古长大,随后七代的高丽王后都是蒙古公主。蒙古和高丽是“甥舅之国”的关系,高丽是蒙古的“驸马国”就这么来的。

把“事大主义”演绎到极致的高丽,在行政上完全听命与元朝;高丽还在服饰和发式上全部学习蒙古,从王公贵族开始,高丽全境流行“辫发胡服”的“蒙古风”;在领土上,元朝基本把高丽压在平壤以南。

1277年,曾在元朝为质的世子王昛回国后下令“境内皆服上国(指元朝)衣冠,开剃。蒙古俗,剃顶至额,方其形,留发其中,谓之开剃。时自宰相至下僚,无不开剃。

文章图片9

《高丽史·舆服志》记载:“(高丽)事元以来,开剃辫发、袭胡服,殆将百年。”现在韩国总是对朝鲜族服装说三道四,不知道他们怎么面对这段历史,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把蒙古族服装也说成是他们的。

而现在所谓的“韩服”,其实就是元朝衰亡之后,他们奉大明为宗主国,“弃胡服,复大明衣冠”,流传到现在。

到元朝末年,中原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朝的统治岌岌可危。高丽王朝内部也大力改革整顿,他们铲除亲元势力,向北拓展,兼并了不少元朝土地,也给自己埋下祸根。

文章图片10

三、面对兴起的明朝和的败退的北元,高丽国开始了左右横跳

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定国号大明,建年号为洪武,开始了明王朝的统治;大势已去的元顺帝携三宫后妃、皇太子、皇太子妃,北奔应昌府(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就此结束,后面的时间为“北元”。

元顺帝北逃之后,他是不甘心的,一直想东山再起;但是,想恢复对中原的统治是要军队和钱粮的,元顺帝想到了自己的“驸马国”高丽,他向高丽恭愍王王颛下令:“诏高丽王发兵至上都,听候调遣”。

这就让王颛难办了,元顺帝是他的顶头上司,还是“岳丈国”国王,但明显的,他打不过大明,要不然也不会这么狼狈地跑到北方;另一边是气势如虹的大明和英勇神武的朱元璋,国号都那么霸气:洪武。

再加上大明已经派使者来到高丽,要他们承认藩属关系;王颛也接受了,还派遣使臣“奉表贺即位,请封爵且贡方物,中宫及皇太子皆有献”;就是说,连洪武登基,他们都去进贡祝贺了。

朱元璋也不含糊,给了高丽国“诏书、金印和诰文,封王颛为国王,赐大统历一本,国王、王母、王妃、相国、侍中等诸有赏赐”。

文章图片11

王颛知道两边都是惹不起的,他就在中间静静地看着,两边都不得罪,等待局势发展再作打算。

他没有立即给元顺帝派军队;另一方面,他也没有一下子就接受明朝的“洪武”年号。一直拖到1370年7月,才正式使用“洪武”年号,并把元朝封他的金印交给明朝。

毕竟元朝统治了高丽很多年,高丽国内有大批的亲元势力,他们对国王王颛的态度不满;这些人在1374年9月把王颛刺杀了,扶持年仅10岁的王禑登基。随后,高丽远离大明,转向北元。但是北元自身难保,高丽也不敢派军队帮助北元。

高丽那些亲元势力知道大明肯定不满,所以,在1377年找个机会派使臣到大明“表忠”。大明皇帝朱元璋对高丽这种两面派样子非常不满,他直接命令:岁贡马千匹,年贡金百斤、银万两、良马百、细布万......朕无惑已。否则弑君之贼,必讨无赦。

其实明朝也不是非要这些贡品,他们只是对高丽在大明与北元之间“左右横跳”的做法不满,索要贡品实为一种考验。

高丽没办法,只好照办,明朝也就在1385年9月,正式册封王禑为高丽国王,并削去岁贡;高丽也从1387年,采用明朝官职、服式。

高丽不跳了,两边关系缓和下来,似乎没有战争的必要。谁知道,就在大家都认为没事的时候,高丽国发飙了。

文章图片12

四、而最终促使王禑起兵的,是因为一份来自朱元璋的诏书

1388年,朱元璋基本把大明江山稳定下来,这时他要把原来乱战时期丢失的土地收回。

别的地方都有藩王处理,唯独和北元交界的地方很乱,于是他决定在辽东半岛的铁岭设置“铁岭卫”,以前元朝在这里设置的是“双城都护府”,元朝灭亡的时候,高丽抢占了这里。

为了让高丽清楚,朱元璋特意派使臣告诉高丽国王王禑。这时的王禑也不是小孩子,正想有所作为,他第一个不愿意把吃到嘴里的地方吐出来,于是找大臣们商量。结果本来就很亲元的武将权臣铁原府院君崔莹极力反对。

在高丽,崔性是大姓,也是传统武将世家,他们特别强硬,又掌握大权。崔莹一说话后,那些本来主张放弃,想说“这里本来就不属高丽”的官员也不敢说话了。

文章图片13

崔莹还分析了形势,觉得联系北元,一起对大明来个两面夹击,“高丽有与明朝一战之力”,而愣头青王禑正好亲政不久,也想建功立业,脑子一热就决定出兵征讨明朝。

在一番折腾后,高丽好不容易凑齐士兵、杂役十万人,由大将李成桂率领,准备发兵攻打辽东。

李成桂是高丽非常有威望的名将,他也不糊涂,知道这是在送死;但他不管怎么劝说,高丽国王就是一根筋要打,没法子,李成桂一万个不愿意地在1388年4月带兵出发了,一路上磨磨蹭蹭,走了一个月才到鸭绿江。

文章图片14

过了鸭绿江后,李成桂越想越不对劲:不能就这么送死了。于是,他果断掉头返回了开京(开城),一不做二不休,把力主出兵的崔莹流放到南方,又逼着愣头青国王王禑退位,另立王禑之子王昌为王。

经过几年的内部整合,李成桂在1392年全部肃清国内他对他的势力,自立为王,并向明太祖朱元璋俯首称臣,遵朱元璋圣旨,“除高丽国名,遵用”朝鲜“之号”;并且,李成桂认为开京王气已尽,所以即位后一个月就迁都汉阳(汉城),建景福宫。

文章图片15

高丽王朝先是跟蒙古死磕,的确打得非常英勇;

后来又成为元朝的“驸马国”,也的确像个“入赘女婿”;

元朝灭亡后,高丽王朝又在大明和北元之间左右横跳,结果挨了大明一顿斥责,老实很久;

后来脑子一热,出兵和宗主国抢土地,在作死的路上狂奔一个月,一仗没打,自己先挂了。

从此世间再无“高丽国”,只有朱元璋赐名的“朝鲜”和它的“李氏王朝”。

正所谓:高丽远征大明国,虎头蛇尾耍大刀!

文章图片16

大刀耍得还没人好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