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衮代皇后:嫁给努尔哈赤的二婚女,死后扔出皇陵,儿女被杀光

 梦想童年594 2022-07-28 发布于江西

努尔哈赤有过三位大妃,分别是元妃佟佳氏、继妃富察氏、大妃乌拉那拉氏,但结局最好的却是从来没有做过大妃,只做过侧妃的叶赫那拉氏,因儿子皇太极继承皇位,叶赫那拉氏被追封为孝慈高皇后,成为清朝辈分最高的皇后。

另外三个女人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尤其是继妃富察氏,人们称她为衮代皇后(富察衮代)。衮代曾稳坐大妃位子长达三十余年,可以说是努尔哈赤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为何会落得死后被扔出皇陵,儿女被杀光的悲惨结局呢?

01勋贵旧族

衮代皇后,姓富察氏,名衮代,因世代居住于沙济城,又称沙济富察氏。

富察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又作“傅察”、“富尔察”,是女真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据史料记载:“富察氏原系辽代女真古老姓氏,始祖马木敦,远祖费莫氏,势力强大,与汗(皇)室世代姻亲……靖宣皇后、钦慈皇后等十数人入传。”

不错,富察氏就是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中的蒲察氏,金朝时期还出了两位皇后,即金肃宗靖宣皇后、金睿宗钦慈皇后。

明朝时期,有一支富察氏迁到了沙济地方,称沙济富察氏,始祖是两个兄弟,哥哥名为纳苏莫尔根,弟弟名叫檀都,哥哥纳苏莫尔根的子孙后代不怎么兴盛,我们讲的这一支沙济富察氏是檀都的后裔。

话说,檀都有两个孙子,一个叫果臣噶哈善(第一房),一个叫德云珠(第三房),这位名叫果臣噶哈善的便是衮代的祖父,那个名叫德云珠的则是乾隆原配孝贤皇后的六世祖,也就是说,衮代与孝贤皇后实际上是同族关系,都属于沙济富察氏。

衮代的父亲名叫莽色督珠乎,是建州右卫的著名酋长,与莽色督珠乎一同居住于沙济城的还有一位寨主,名叫阿古都督,可能大家对这位阿古都督不太熟悉,他有一个汉名叫王杲,姓喜塔拉氏,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建州左卫指挥使塔克世为嫡福晋,没错,这位阿古都督(王杲)便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

这位阿古都督可不太安分,对大明始终是阳奉阴违,甚至还率领族人反抗明人对女真族的欺凌。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可是本分人,始终唯明朝马首是瞻,于是便将亲家阿古都督俘获,交给明廷处置,万历三年(1575年),阿古都督被明廷凌迟处死,他的一千部众被明军屠杀。

阿古都督死后,他的儿子阿台也与明廷势不两立,觉昌安、塔克世再次出面劝说阿台归降,没想到却在古勒城被明军误杀,此事后来成为努尔哈赤反明的七大很之一。

02改嫁堂弟

身为建州右卫名酋莽色督珠乎的小女儿,衮代最初嫁的是努尔哈赤三伯祖索长阿的孙子,名叫戚准,万历十三年(1585年)左右,衮代的丈夫戚准病逝,按照女真“兄死弟妻其嫂”的习俗,随后衮代便嫁给了戚准的堂弟努尔哈赤。

衮代的生年,史料中没有记载,她在改嫁给努尔哈赤之前,曾与戚准生有一个儿子,名叫昂阿拉,改嫁给努尔哈赤时,努尔哈赤已经26岁,努尔哈赤的原配哈哈纳扎青(太祖元妃)此时已经消失(有可能去世,也有可能被休弃),估计,衮代的年龄应该与努尔哈赤相仿,或者比努尔哈赤要稍微小一些。

当时,努尔哈赤频频娶妻纳妾,比如说在娶衮代之前,刚刚纳了两房小妾(兆佳氏、钮祜禄氏),娶了衮代之后,又迎来一位侧福晋伊尔根觉罗氏。

但是,坐上大福晋位子的却是二婚女衮代,万历十五年(1587年),努尔哈赤在呼兰哈达南冈建造宫室费阿拉城,自称女真国淑勒贝勒。此时,衮代已经成了努尔哈赤的大福晋,这说明衮代虽是二婚女,却颇受努尔哈赤宠爱和敬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贤内助。

万历十六年(1588年),努尔哈赤又从海西女真迎娶了两位侧福晋,一个是哈达部万汗的孙女阿敏,另一个是叶赫部东城首领纳林布禄的妹妹孟古(孝慈高皇后)。

这两位都是海西女真部落的贵族之女,按理来说,应该得到努尔哈赤的重视,尤其是叶赫部的孟古,长得年轻,又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美女,但同样没能撼动衮代大福晋的地位。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努尔哈赤与叶赫部翻脸,随后,叶赫部纠集九部联军向建州杀来,努尔哈赤也迅速集结力量抵抗,随军出征的就是大福晋衮代。

当时,努尔哈赤派人打探消息,当得知九部联军就要到来,他却呼呼大睡起来,衮代便将努尔哈赤叫醒,问道:“你究竟是昏昧了,还是害怕了?敌人马上就要来了,怎么还能睡得着?”

努尔哈赤回复道:“我如果害怕,怎么还能睡得着呢?之前不知道敌人何时到来,因此心不安,现在知道敌人快要到了,我才心安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努尔哈赤与衮代良好的夫妻关系,如果衮代唯唯诺诺,怎么敢去叫醒努尔哈赤?如果努尔哈赤不敬重衮代,又怎会向她解释?能够看出,努尔哈赤与衮代犹如平常的夫妻关系,有啥说啥,而不像后来皇帝与后妃之间那般,畏首畏尾。

03生儿育女

不仅如此,衮代还给努尔哈赤生了三个儿女。

万历十五年,衮代为努尔哈赤生下第五子,取名为莽古尔泰。万历十八年,衮代生下第三女,取名为莽古济。万历二十四年,衮代又给努尔哈赤生下第十子,取名为德格勒。

对了,有部分人认为,努尔哈赤最小的儿子费扬果也是衮代所生,这就有点扯了,费扬果出生的时间是天命五年(1620年)十月,且不说此时的衮代极有可能已经五六十岁了,再者,这一年的二月,衮代已经不在人世了。(《星源集庆》记载天命五年二月,衮代死。)

所以,努尔哈赤第十六子费扬果根本不可能是衮代生的,极有可能是努尔哈赤身边某个小妾生的。

衮代是努尔哈赤的大福晋,所以,她所生的这三个女儿实际上是嫡出的身份,可是人家皇太极却有另一番说辞:

“尔年幼时,汗父曾与我一体养育乎?并未授以产业。尔所衣食,均我所剩,得倚我为生。後因尔弑尔生母,邀功於父,汗父遂令附养於其末生子德格类家。尔众岂不知乎?尔何得斫我耶?尔原系肌瘦将死之人也!我思为汗者,虽甚英勇,亦无自矜夸之理。故惟抚育人民,勤求治道,如乘驽马,谨身自持。彼却视我为庸懦之辈也。”

这是皇太极后来在位时斥责莽古尔泰的一段记载,其中称莽古尔泰小时候与皇太极一起被抚养,但是没有给予产业,吃的穿的,都是皇太极剩下的,这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人家莽古尔泰可是正儿八经的嫡子,岂能依附于你一个侧妃之子?因此,这里皇太极说谎的可能性极大。

而且,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后,莽古尔泰位居四大贝勒之三,排位比皇太极要靠前,手握正蓝旗,试问这样一个有权势的汗子怎会依附于比自己地位低的弟弟呢?

至于德格类,那就更不会依附于皇太极了,与哥哥莽古尔泰相比,德格类要稳重得多,很早就被封了多罗贝勒,被封为台吉,在当时的后金高层中也很有权势。

04死亡谜团

其实,在万历二十四年生下第十子德格类后,衮代就很少在史料中出现了,但即便如此,她一直占据着大福晋的位置,即便是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又迎娶了乌拉部的年轻公主阿巴亥,衮代大福晋的位子依然没有动摇。

可是,这位大福晋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与方式却有点让人捉摸不透。

《满文老档》记载衮代是得罪而死,《清太宗实录》记载这位大妃是被儿子莽古尔泰杀死的,《清世祖实录》记载衮代是在太祖时获罪赐死,《星源集庆》记载天命五年二月,衮代死,《清皇室四谱》记载天命五年二月,以窃藏金帛迫令大妃衮代大归,寻莽古尔泰弑之,葬赫图阿拉,《清史稿》记载天命五年,继妃得罪死。

这些文献,许多都提到衮代是获罪,或是赐死,或是被儿子莽古尔泰所杀。

有一点我们需要考量一下,如果衮代果真是获罪致死,那她又如何被葬入福陵呢?福陵是努尔哈赤的陵墓,衮代曾一度葬入福陵,顺治元年,多尔衮以衮代曾得罪太祖,将其移出福陵。

试问,难道皇太极就不知道衮代曾得罪太祖吗?如果皇太极执政初期忌惮于莽古尔泰与德格类兄弟,那么,莽古尔泰与德格类兄弟身败名裂后,皇太极为何没有将衮代移出福陵呢?

所以,衮代很有可能不是因获罪而死,也不是被儿子莽古尔泰所杀,而是自然死亡。

那么,为何皇太极与多尔衮都要与衮代过不去呢?

皇太极与这位嫡母(衮代)过不去,是因为衮代三十多年占据大福晋的位子,是努尔哈赤后宫当仁不让的大当家,而皇太极的母亲孟古则一直处于侧妃的位置,贬低衮代,能够抬高母亲孟古的地位,并制造孟古曾做过大妃的假象。

另一方面,皇太极诋毁这位嫡母,也能起到打击衮代所生子莽古尔泰、德格类的作用,为自己树立权威,说白了,就是为政治服务的。

多尔衮与这位嫡母过不去,也有一定的考量。首先将衮代移出福陵,能够抬高多尔衮母亲阿巴亥的地位,这样的话,葬入福陵的且地位较高的就只有孝慈高皇后与大妃阿巴亥了。

此外,我们都知道,真正在天命五年(1620年)以私藏金帛罪名被休弃的,其实是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将此事转嫁到衮代的身上,就可以消除母亲阿巴亥身上的污点。

05身后凄惨

我们都知道,衮代不仅死后被移出了福陵,她的三个儿女下场也非常凄惨。

天聪五年(1631年),衮代所生的第五子莽古尔泰在参加大凌河之战时,因在皇太极面前露刃,受到惩处,被免去和硕贝勒的爵位,降为多罗贝勒,第二年年底,莽古尔泰暴亡。

天聪九年十月,衮代所生的第十子德格类离奇病死,随后,衮代所生的女儿莽古济家中,有一个名叫冷僧机的家奴告发莽古尔泰三兄妹谋反,并在莽古尔泰府中搜出了“大金国皇帝之印”的牌印,不久,莽古济便被处死,莽古尔泰与德格类的子孙被革去黄带子,降为红带子,罢黜宗室。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莽古尔泰三兄妹案件中,沙济富察氏家族中有一位成员,却充当了告发者或诬陷者的角色,他的名字叫哈什屯,是上面我们所讲到的那位名叫德云珠的曾孙,即衮代的堂侄。

哈什屯通过构陷本旗(正蓝旗)旗主德格类(德格类与哈什屯是表兄弟关系),成功投入镶黄旗,成为皇太极的亲信,进而飞黄腾达起来,哈什屯便是大学士马齐的祖父,即孝贤皇后的曾祖。

06结语

衮代可是说是努尔哈赤一生最重要的女人,她居大福晋之位长达三十多年,陪伴着努尔哈赤崛起强大建国,是名副其实的开国汗妃。然而,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女人却因卷入政治斗争,而受到他人的构陷,还落得一个获罪太祖,被儿子杀死的恶名。

一个女人因政治斗争而背负恶名,就连骨灰和牌位都被从陵中移出,就连她的儿女也落得一个被罢黜宗室的下场,可见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还是多少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有来生,相信她不会选择嫁入帝王家,这意味着在享受荣耀的同时,也要承受身败名裂的风险,算了,一切终将过去,历史自会给她一个公论。

参考资料:《满文老档》《清史稿》《清太宗实录》《满洲实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