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姜者,(齐文姜是当时闻名的绝色美人。鲁桓公夫人齐文姜的婚姻一波三折,她的风流韵事,轰动了天下各国,人们一面讽刺她的荡妇淫乱行径,一面又歌颂她的绝世艳丽,《诗经》上就留下许多有关文姜的篇章,有毁有誉。)齐侯之女,(齐僖公(?―公元前698年),一作齐厘公,姜姓,吕氏,名禄甫,齐前庄公之子,春秋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731年―公元前698年在位,是春秋三小霸之一。齐前庄公六十四年(公元前731年),齐前庄公去世,禄甫继位,是为齐僖公。 齐僖公在位时期,多次主持多国会盟;平息宋国与卫国之间的争端;以宋国、郕国不向周天子朝觐而出兵讨伐;平定许国、宋国的内乱;与郑国击败狄戎;使齐国形成小霸局面。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其子诸儿继位,是为齐襄公。)鲁桓公之夫人也。(鲁桓公(约公元前731年-公元前694年),姬姓,名允 (《世本》作名轨),鲁惠公嫡长子,鲁隐公之弟,春秋时期鲁国第十五位国君,谥桓。公元前712年,鲁隐公被杀,鲁桓公即位,后来娶齐襄公的妹妹文姜为夫人,公元前694年,发现齐襄公与文姜通奸,被齐国公子彭生杀死于齐国,嫡长子鲁庄公即位。)内乱其兄齐襄公。(齐襄公(?―公元前686年),姜姓,吕氏,名诸儿,齐僖公长子,齐桓公异母兄,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位国君,公元前698年―公元前686年在位。齐襄公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昏庸无能,与其异母妹文姜乱伦,派彭生杀害妹夫鲁桓公,而后再杀彭生以向鲁国交代。当时齐国国力渐强,齐襄公曾出兵攻打卫国、鲁国、郑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遭连称、管至父、公孙无知等人所杀,公孙无知自立为君。公元前685年,雍廪袭杀公孙无知,齐襄公之弟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桓公将伐郑纳厉公,既行,与夫人俱将如齐也,申繻曰:“不可。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且礼妇人无大故则不归。”桓公不听,遂与如齐。(违规在桓公)文姜与襄公通,桓公怒,禁之不止。(不是禁止,而是坚决休弃,中医治不了,得外科手术。)文姜以告襄公,襄公享桓公酒,醉之,使公子彭生抱而乘之,因拉其胁而杀之,遂死于车。(无道德底线的人,必有杀人和杀身之忧)鲁人求彭生以除耻,齐人杀彭生。( 齐人。齐襄公四年(公元前694年)即鲁桓公十八年春,鲁桓公与夫人访问齐国。齐襄公原来与鲁夫人私通。鲁夫人是齐襄公的妹妹,自胆釐公时嫁给鲁桓公为妻。等到鲁桓公来齐国,齐襄公又与她私通。鲁桓公知道了,向夫人发怒。夫人告诉齐襄公。四月丙子,齐襄公宴请鲁桓公饮酒,把他灌醉了,派公子、大力士彭生抱他上鲁桓公车,命令彭生摺鲁桓公胁骨。鲁桓公下车已死。鲁人责备齐国。齐襄公又杀彭生向鲁国谢罪。鲁国立太子同为庄公。庄公母夫人因此留齐,不敢归鲁。 齐襄公十二年冬十二月,齐襄公游齐地姑棼,就在沛(贝)丘打猎。突然,一只猪蹿出来,随从者说:“公子彭生厂以为是彭生之鬼改形为猪。襄公发怒:“射它!”猪像人一样立起来,还啼叫。襄公恐惧了,从车上坠下,脚受伤,丢落了鞋子。他反而把掌管鞋子的茀鞭打三百。回宫后,公孙无知等人听到他受伤,率众袭击宫廷。茀反而与宫中人及襄公的幸臣一起,攻打无知等人,结果打不胜,全部战死。无知入宫,找不到襄公。有人见到门户下有人脚,无知拉开一看,就是襄公,于是将他杀了。无知自立为齐国国王。 彭生受齐襄公之命杀了鲁桓公,冤死之后,据说又托化为猪形惊吓齐襄公,前后导致鲁、齐两国君主更换,他成了风云一时的人物。 《左传·庄公八年》载:“冬十二月,齐侯游于姑棼,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屦。”公孙无知等人乘机率人袭击襄公,于是襄公被杀。《史记·齐太公世家》、《管子,大匡》记载与《左传》略同。看来,彭生替罪被杀的确死得冤屈,也确实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同情,以至于赋予神异色彩,让他死后还能向襄公表现他的冤屈和仇恨。 其事主要见于《左传》之《桓公十八年》、《庄公八年》与《公羊传·庄公元年》、《管子·大匡》及《史记》之《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等。)诗曰:“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此之谓也。(《诗经》《瞻卬》祸乱不是从天降,出自妇人那一方。) 颂曰:文姜淫乱,配鲁桓公,与俱归齐,齐襄淫通,俾厥彭生,摧干拉胸,维女为乱,卒成祸凶。(丑事不事张扬,文章短,缺细节) 译 文姜,是齐侯的女儿,鲁桓公的夫人。在齐国时与她的兄长齐襄公私通。鲁桓公将要讨伐郑国,送郑厉公回国,已经前行,准备和夫人一起将到齐国去。申繻说:“不能这样,女人有丈夫,男人有妻子,不要互相轻慢和亵渎,便是有礼仪,改变这个,一定会败事。且按照礼仪,妇人没有大的变故不回娘家。”桓公不听。于是和夫人一起进入齐国。文姜又和她的哥哥齐襄公私通,鲁桓公虽然发怒生气,但禁止不了她。然而,文姜却把这事告诉了齐襄公,襄公设酒席宴请鲁桓公,把他灌醉后,让公子彭生抱住他上车,趁机折断肋骨杀了他,于是鲁桓公便死在车上。鲁国人请求抓住彭生来消除耻辱,齐国人便杀了彭生。《诗经》中说:“乱匪降自天,生自妇人。”说的便是这个啊。颂文说:文姜是一个淫乱的人,配给了鲁桓公,鲁桓公和她一起回齐国,齐襄公与她淫乱私通,派去大力士彭生,折断鲁桓公的肋骨,这个女子的淫乱,最终惹出祸端。 析 这则故事中的文姜,除了《列女传》所记载的事情外,其实还有很多故事,下面对其大致情况再做一些补充说明: 文姜是齐僖公的女儿,据说她美丽且很有才华,本来先许给了郑国的公子忽,郑国人还为她写过一首表达企盼之情的诗,现在收录在《诗经》中,其诗云: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这首诗从她的美貌和德行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赞美。但是,最后郑公子忽以齐国是一个大国,自己是个小国,以“齐大非偶”而退了这门亲事。其实退亲的原因并不是这个,而是因为文姜和她的哥哥诸儿(后来的齐襄公)从小一起长大,他们不顾伦常,乱伦私通。之后,齐侯才又将文姜嫁给了鲁桓公,鲁桓公对文姜宠爱有加,但是文姜与哥哥诸儿的旧情不断,于是便发生了《列女传》这所讲的这段事情。 鲁桓公死后,文姜便留在了齐国,一直与哥哥齐襄公淫乱。鲁国在办完鲁桓公的丧事后,在申繻的主持下,拥立了文姜的儿子为国君,这便是鲁庄公。鲁庄公知道母亲和舅舅的关系,也知道他们联合杀了父亲,但最终还是坚守孝道,准备接母亲鲁国。在接文姜时,走在半道上一个叫禚的地方,这里即不是鲁国,也不是齐国的地方,文姜便决定在这里住下来,一方面和鲁国联系,另一方面又和齐襄公在这里幽会。所以,当时有很多讽刺这件事情的诗歌,仅《诗经》里记载讽刺文姜的诗便有《齐风·猗嗟》《齐风·南山》《齐风·敝笱》《齐风·载驱》等。 从《列女传》的故事来看,鲁桓公之死,则完全是因为文姜,她为了满足自己乱伦的欲望,不顾念夫妻之情,与昏庸的齐襄公合谋杀了丈夫,之后还与哥哥淫乱不止。这样的女人,的确令人无法理解,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特别的个例,要说她是一个坏女人,似乎并不冤枉她。 赏 不知羞耻 齐女嫁鲁,姻亲相争 公元前七〇九年九月,鲁国北部边境的讙邑突然热闹起来。当时中原最有威望的“小霸”国君齐僖公不辞劳苦,把他的女儿从齐国都城一直送到了讙邑,交给即位不到三年、正急切地想通过联姻与齐国交好的鲁桓公。 齐僖公这样做,已经严重违反了春秋时期的礼制。按规矩,即使是嫁女儿给周天子,国君也只是派上卿去送。鲁国相对齐国是小国,齐国派个上大夫送女已经足够了。没有谁会无缘无故地违背礼制,违礼背后,必有问题。问题的核心就是,这个女子是一个非常需要男人宠爱的“尤物”。爸爸宠女儿也就算了,可是,她哥哥对她的宠爱已经越过了兄妹的界限。这个女子,就是在《春秋》里“上头条”次数最多的国君夫人——鲁桓公夫人文姜。 “姜”是她的姓,而“文”是她的谥号。要注意的是,“文”可是当时君主和贵族能够获得的最美好的谥号,如周文王、晋文公之类,也就是说,这位夫人的一生绝不只是辅佐夫君、治理后宫那么简单。 文姜嫁到鲁国之后,肚子很争气,三年后就顺利生下太子同,也就是日后的鲁庄公。也就是说,她本可以像绝大多数国君夫人一样,抚养太子,管理后宫,就这么一直养尊处优、岁月静好地过下去。然而,此时她的夫君鲁桓公胸怀大志,想要抓住齐僖公、郑庄公这两个“小霸”国君先后去世的机会,参与中原“小霸”竞争,而他最直接的竞争对手,正是文姜的那位哥哥,也就是齐襄公。
鲁国故城遗址平面图 (《中国考古学·两周卷》,2004年) 比如说,当时鲁桓公努力在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希望通过外交斡旋、引入周王干预等政治手段阻止齐国吞并东边的近邻纪国,而对于齐国来说,不吞并堵在纪国,就不能向东开疆拓土,这岂是想要继承父亲称霸遗志大干一场的齐襄公能够答应的? 当然,齐国吞并纪国的公开理由可是正义凛然的,那就是要为西周时被纪侯诬陷害死的先祖齐哀公报仇。吊诡的是,另一部解释《春秋》的儒家经典《春秋公羊传》竟然认可了齐国这个说法,对齐襄公的复仇行动大加赞扬,说什么不仅像齐国这样相隔九世仍然应该报仇,就是隔一百世报仇也不晚,这段“点赞”齐襄公的文字奠定了“大复仇”这一春秋大义,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到了前六九五年夏天,齐军入侵鲁国边境奚地。边防军队拿捏不准抗击齐军的政治后果,于是派人到国都向鲁桓公汇报情况。鲁桓公很硬气地指示边防军队:没事不要挑事,事来了不要怕事,对待侵略就要坚决回击!于是鲁军很硬气地打退了齐军。鲁桓公从当时的常理出发考虑问题,自认为在处理齐军入侵事件上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应该会让齐襄公更加敬重自己。然而,后来事态的发展证明,这是对齐襄公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的严重误判,而这一误判的后果是致命的。 兄妹重逢,鲁桓殒命
到了前六九四年的春天,鲁桓公去齐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此次访问齐国,鲁桓公竟然带上了文姜同行。在古代,国君夫人的职责就是管好后宫,让夫君能安心在前朝治国理政,陪同夫君出访简直是“岂有此礼”。还是那句话,违礼背后,必有问题。鲁大夫申繻就在自己朋友圈里发了这么一个内涵帖:“女的已经有夫家了,男的也已经有妻室了,就不要再见面做不可描述的事啦!”估计当时鲁国贵族圈子里已经在传这么一条劲爆的小道消息:齐襄公在文姜出嫁前就和她兄妹通奸,这回估计是齐襄公主动要求鲁桓公带上老婆一起去,至于为什么,你懂的。 到达齐国都城之后,已经多年没有见面的齐襄公和文姜旧情复炽,做了不可描述的事情。住在国宾馆的鲁桓公听闻了消息,知道自己绿帽子戴定了,情绪失控,把平时一直供着捧着的文姜给骂了一顿。向来备受父亲和哥哥宠爱的文姜哪受得了这个气,于是转头把鲁桓公骂自己的话转告给了齐襄公。阐释《春秋》的《公羊传》还很八卦地记载了文姜最为劲爆的一句话:“我老公骂我说:'太子同不是我的儿子,而是你哥的儿子吧!’”不过,从太子同后来的行为来看,这句话可能真的只是鲁桓公的一句气话,并没有实锤。 就这样,鲁桓公在一个错误的地点(齐国都城),以一种错误的方式(破口大骂)表明了自己无法容忍齐襄公和文姜的奸情。从私人情感论,齐襄公为了表现出对妹妹兼情人文姜的疼爱,必须要给鲁桓公一个像样的教训;从称霸事业论,鲁桓公这个不好惹的竞争对手已经被激怒,“放虎归山”必然会让齐国西进中原争霸的事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公私两方面的考虑叠加,促使齐襄公决定抓住时机,痛下杀手。 夏天四月十日,齐襄公设享礼款待鲁桓公。在宾馆门口上车的时候,车上的陪乘齐公子彭生是个大力士,他伸手拉鲁桓公上车,一不小心“用力过猛”拉断了鲁桓公的脊椎,鲁桓公当场就死在了车里。鲁人随即向齐国提出强烈抗议,说鲁桓公就这么在齐国不明不白地死了,在天下诸侯间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希望齐国严惩杀人凶手公子彭生。齐襄公二话没说,马上杀了彭生来应付鲁国。 鲁桓公在齐国暴毙,鲁国只要求齐国惩处彭生这个干“脏活”的小喽啰,而不敢兴师问罪揪出幕后真凶,这已经充分表明鲁国实力不及齐国,无法支撑鲁桓公积极进取的政治抱负。齐国称霸道路上的又一个重大障碍被扫除了。
鲁桓公时期的齐鲁地区,包括齐、鲁(列国);纪(小国);讙、奚。(《春秋左传精读》,2014年) 夫人外交,对齐亲善 鲁桓公死后,文姜有一段时间没敢回国。前六九三年正月,年仅十三岁的太子同正式即位,就是鲁庄公。当时他的父亲离奇死亡,母亲躲在娘家不回来,即位典礼也没办,鲁庄公心里有多苦,想想就知道。 鲁庄公即位后,文姜曾经短暂地回过鲁国,不知为何到了三月份又再次出逃到了齐国。可是,文姜并没有从此一直躲在娘家,她在前六九二年又回到了鲁国。在此以后,这位背负着害死亲夫骂名的先君夫人好像变了一个人,她没有选择安分守己地呆在鲁国后宫了此残生,而是开始了她开挂的人生下半场。 前六九二年冬十二月,孔子根据鲁国国史编修的《春秋》记载:“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这是夫君暴毙之后,文姜与齐襄公第一次见于史册的会面。禚是齐国城邑,附近有可供狩猎的山林。文姜在齐国会见齐襄公,目的是什么呢?阐释《春秋》的《左传》给出的答案是“奸也”,也就是说,文姜在没有了丈夫的管束之后,更加肆无忌惮,专程跑到齐国,和她的奸夫齐襄公见面做不可描述的事情去了。注解《左传》的先贤们还脑补说,由于会面的地点在齐国,可见这次欲望比较强烈的是文姜。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由于《春秋》体现孔子的微言大义,所以先贤们还推测说,《春秋》记载了这件事,这本身就有微言大义,那就是把奸夫淫妇不可告人的幽会故意用一种庄重的方式写出来,相当于是“书面游街”,讽刺文姜和齐襄公的奸淫丑态。不仅是这次,之后文姜的所有外交活动,先贤们也都是基于“文姜一直是个淫妇”的思维定势来进行解读。 不过,如果我们能跳出儒家先贤的思维定式,对这件事完全可以有另外一种解读。首先,《春秋》称文姜为“夫人”,这说明她作为鲁国先君夫人的地位并没有改变。更重要的是,《春秋》记载此事的体例和语气,与记载两国君主会面的体例和语气完全一致,这说明夫人姜氏此时很可能具有以一种摄政君的身份,或者至少具有一种全权代表的身份。从后面的事情发展可以看出,这种解读可能是更加接近真相的。 在这种新的解读框架下,文姜这次代表鲁国来与齐襄公会面,应该是商量如何改善跌至冰点的齐鲁关系。现在鲁国内部应该有一派政治势力试图与齐国修复由于鲁桓公暴死而破裂的齐鲁关系,假如我们称这派为“对齐亲善派”的话,文姜无疑是他们的核心人物,而齐襄公领导下的齐国则是他们的强大外援。至于说,她和齐襄公见面时是否还会做不可描述的事情,那就要看她的动机了:若为救赎,则不应再做;若为内应,那就不好说了(分析详见最后一节)。 此次齐鲁会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一个月后,也就是前六九一年春正月,鲁卿公子溺就率领鲁军会同齐军共同讨伐卫国,试图将流亡在外的卫国君主卫惠公送回国复位,不过并没有取得成功。送卫惠公复辟是齐襄公作为“小霸”管控中原国际秩序的“重点项目”,文姜希望鲁国能跟着齐国重新回到国际舞台,并在合作中逐渐实现齐鲁关系的正常化。 当然,《左传》及注解《左传》的先贤们对此次齐鲁联合军事行动的解读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认为此次是公子溺在没有任何上级命令的情况下私自带兵去参与讨伐卫国的行动,而《春秋》将此事记载成“溺会齐师伐卫”,省去了“公子”二字,正是要表达孔子对公子溺的痛恨。
文姜强势,鲁庄隐忍
文姜在为齐鲁关系正常化而积极奔走,那么她的儿子鲁庄公是怎么想的呢?前六九一年秋天,鲁桓公当年想要力保的纪国由于抵挡不住齐襄公的巨大压力,内部发生了分裂,国君纪哀侯的弟弟纪季带着最靠近齐国的纪国酅邑归附了齐国,成为齐国的一个附庸国。 就在纪国发生分裂之后,年轻的鲁庄公率领军队来到靠近郑国的滑邑,派人邀请当年与鲁桓公在国际事务中通力合作的郑厉公来会面,想要谋划如何能将纪国从被齐国灭亡的边缘拉回来。毫无疑问,此时拯救纪国,就是跟齐襄公直接作对。 不凑巧的是,如今郑厉公可没工夫念及与鲁桓公的旧交情,他脑子里盘算的头等大事是如何从他所占据的栎邑杀回郑国都城,除掉被权臣拥立的郑子婴,夺回他的君位。而郑厉公要想复辟成功,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获得敢下狠手的“小霸”齐襄公的支持。因此,思路清楚的郑厉公拒绝了鲁庄公的会面请求,鲁庄公无功而返。 从鲁庄公的这次失败的行动我们可以看出,鲁国内部还有另一派政治势力,他们认定齐襄公就是杀害鲁桓公的幕后真凶,主张对齐国采取强硬态度,并且继承鲁桓公的遗志继续参与称霸竞争,我们可以称这派为“对齐强硬派”,而这一派的核心人物无疑就是少年鲁庄公。然而,此时这一派没有任何强大的国家作为外援,在力量上应该是处于下风。 虽然儿子在搞事,文姜仍然坚持不懈地全力推进“齐鲁亲善”大业。前六九〇年春二月,文姜在鲁邑祝丘举办通常用于接待最高级别的享礼,隆重款待前来鲁国访问的齐襄公,两人第二次见面。如果说在齐国禚邑的会面还可以被先贤们YY成幽会的话,那么这次设享礼的祝丘之会除了解读为公开的外交活动,实在没有做其他解读的空间。此次会面应该是达成了两项成果:第一,鲁国承诺不再干预齐国吞并纪国的行动;第二,“对齐亲善派”将约束鲁庄公,不让他再跳出来救援纪国,并将在近期把鲁庄公拉到齐国开展高层交流活动,争取能早日做通鲁庄公的思想工作。 同年夏天,齐襄公、陈宣公、郑厉公在卫国垂地会面,在会上,齐襄公就即将吞并纪国一事向陈、郑两国君主说明情况,取得谅解。随后,实在绷不住的纪哀侯把国家政权让给住在酅的弟弟纪季,自己则弃国出走,不知所终。齐襄公最终以“报先君大仇”为名吞并了纪国,又对纪国先君遗孀以礼相待,进一步抬高了自己“恩威并施”的“小霸”光辉形象。 同年冬天,根据文姜-齐襄公祝丘之会的安排,鲁庄公在齐国禚邑与“齐人”(有人说是齐襄公,有人说是齐国大夫)一起狩猎。挑选禚邑这个文姜与齐襄公在鲁桓公死后首次公开会面的地方作为狩猎地点,很可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可以想见,当时鲁庄公应该是被迫参加的。 前六八九年夏天,齐襄公率军向西进发与诸侯会合,此时,文姜离开鲁国,前往齐军营地,与齐襄公举行了第三次会面。冬天,鲁庄公参与齐、宋、陈、蔡联军讨伐卫国,这应该是落实本年夏天齐襄公与文姜在军中会面时达成的共识。鲁庄公很可能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参与此事:一方面他不得不与内心认定的杀父仇人齐襄公为伍,但另一方面他可能也想通过参与类似国际政治军事行动来锻炼和提升自己。 前六八八年夏天,以齐襄公为首的诸侯率军队将卫惠公送回国都。卫惠公把国内的反对派杀的杀,流放的流放,然后坐稳了君位。平定卫国内乱,是齐襄公取得的又一项“小霸”重要成就。这年冬天,在文姜的请求下,齐国人将一部分从卫国获得的宝物送给鲁国,以谋求进一步改善齐鲁关系。 前六八七年春,文姜与齐襄公在鲁国防邑举行了第四次会面;同年冬天,两人又在齐国谷邑举行了第五次会面,这两次会面商定,鲁庄公将在明年率领鲁军与齐军一同讨伐郕国。 至此,文姜和齐襄公在六年间见了五次,每次会面之后,齐鲁之间必有实质性联合行动,充分体现了文姜“积极务实”的行事风格。 然而,年轻气盛的鲁庄公可不愿意就这样被他的母亲压制住。前六八六年春正月,鲁庄公帅军队在郎地等待陈军、蔡军,应该是想要甩开齐国,转而与陈、蔡两国一同讨伐郕国。然而,陈、蔡最终没来,鲁庄公只得按原计划在夏天与齐军共同讨伐郕国。 令人郁闷的是,郕国求和之后,只向“小霸”齐国投降,完全把鲁国当空气。当时鲁庄公的兄弟公子庆父请求讨伐齐国军队以表示抗议。鲁庄公倒是很淡定,他说:“不行。是我缺乏德行,齐国军队有什么罪?被郕国蔑视的罪过是由于我才产生的。《夏书》说:'皋陶勉力培育德行,德行具备,别人自然降服。’姑且致力于修治德行来等待时机吧!”秋天,鲁国军队低调回国。很巧的是(也可能并不是巧合),没过多久,鲁庄公所说的“时机”就真的来了。 文姜退隐,鲁庄折腾
前六八六年冬十二月,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杀,他的堂兄弟公孙无知篡夺了君位。前六八五年春天,公孙无知又被他旧日的部下所杀,齐国陷入无君状态,一路高歌猛进的称霸事业有中途崩溃的危险。此时,齐襄公有两个弟弟在国外,一个是鲁国女子生的公子纠,是君位第一顺位继承人,当时正在鲁国,他的师傅是管仲、召忽;另一个卫国女子生的公子小白,是公子纠的弟弟,当时正在莒国,他的师傅是鲍叔牙。 在母亲文姜的压制下隐忍已久的鲁庄公得知公孙无知的死讯后,立即行动起来,要把自己掌握的公子纠送回齐国即位。与此同时,齐国上卿高氏、国氏也马上派密使前往莒国,召他们所器重的公子小白回国即位。 对鲁庄公而言,如果此次武力干预齐国内政的行动得手,他将得以洗刷君父鲁桓公被齐人害死的奇耻大辱,让鲁国在齐、鲁竞争中一举成为占上峰的一方。由此可见,鲁庄公心里一直燃烧着继承父亲桓公遗志的火焰,他表面上低调积德,先前还与齐人共同狩猎、共同伐卫,而实际上一直在等待时机“翻盘”制服齐国,进而争霸中原。于此同时,以文姜为首的“对齐亲善派”由于失去了齐国的外援,已经处于下风,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文姜从这时起的六年里都没有在鲁国的政治生活中露过一面。 鲁庄公首先在鲁国蔇地召集会议,与倾向于拥立公子纠的一批齐国大夫结盟,然后一面亲自率领军队护送公子纠进入齐国,一面派公子纠的师傅管仲率军奔赴齐、莒交通要道堵截小白。管仲一箭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顺势倒在车中装死。在管仲离开后,小白马上换乘封闭式卧铺车加速前行。管仲将小白已死的消息快马加鞭回报给鲁庄公,鲁国送公子纠的队伍因此不急不忙地赶路,花了六天才到达齐国都城附近。此时小白已经抢先进入了国都,在以上卿高傒为首的一批齐国卿大夫们拥立下即位为君,就是齐桓公。 齐国故城遗址平面图 (《中国考古学·两周卷》,2004年) 齐桓公即位之后,立即派出军队与入侵的鲁军在国都附近的干时交战。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鲁军大败,鲁庄公丢下自己的战车,坐着另外一辆快车逃回鲁国。齐桓公趁热打铁,马上派亲信鲍叔牙率领齐军兵临鲁国城下,逼迫鲁国杀死了公子纠,并设计要回了管仲。管仲回到齐国后,得到齐桓公的重用,开始大刀阔斧地推进内政改革。 前六八四年春天,政局基本稳定的齐国正式派军队讨伐鲁国,逼迫鲁国承认错误,放弃对抗,与齐国讲和修好。然而,鲁庄公不甘心就这样服输,他不顾朝堂上那些理性的“肉食者”卿大夫的反对,大胆任用低级士人出身的曹刿作为军师,在鲁地长勺抵抗齐军取得了胜利。后来,打了“曹刿战法”强心针的鲁军又主动入侵宋国,并且先后在鲁地乘丘、宋地鄑打败了前来报复的宋军。然而,鲁国对齐战事在长勺之战后就急转直下,鲁国三战三败,丢失了汶水以北的大片土地。前六八一年,鲁庄公被迫在齐国柯邑与齐桓公结盟,鲁庄公继承父亲遗志继续争霸的行动彻底失败。 随后,前六七九年春天,在卫国鄄邑举行的诸侯大会上,诸侯表示愿意尊奉齐桓公为霸主。这是齐桓公称霸的阶段性胜利,为后来周王室正式承认他的霸主地位奠定了“国际民意基础”。 文姜复出,齐鲁联姻
柯之盟以后,“顺服齐国”成为鲁国基本外交战略,而先前一直在为齐鲁交好而奔走的文姜则成为首席外交使者的不二人选。前六七九年夏天,自齐襄公去世之后一直沉寂的文姜“重出江湖”,前往齐国,应该是代表鲁国与齐桓公会面,商议进一步改善齐鲁关系的具体举措,其中很可能就包括了鲁庄公迎娶齐女、重修两国婚姻之好的相关事宜。此次之后,文姜又在前六七五年、前六七四年两次前往莒国,也都应该是出于外交目的,而不是像先贤坚持不懈地脑补的那样,又是去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前六七三年七月,文姜去世。文姜葬礼完全按照先君夫人之礼进行,并获得了“文”的谥号。文姜按礼下葬,并获得第一等的美谥,应该都与鲁庄公想要讨好齐桓公有关。 到了这时,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已经稳固无疑,鲁庄公决定抓住上一辈恩怨的当事人(齐襄公、鲁桓公、文姜)都已去世的时机,放下过去,归服齐国。前六七二年春正月,鲁国大赦。正月二十三日,安葬先君夫人文姜。秋七月,鲁国大夫和齐正卿高傒在鲁国防邑结盟,应该是商定了两国联姻事宜。冬天,还在母亲丧期内的鲁庄公亲自去齐国送订婚的财礼。按照礼制的规定,送财礼这件事本来是不可能由君主亲自来做的,母亲文姜丧期内也不应该图谋娶新妇之事,但是,鲁庄公如此热切地谋求与齐国交好,这应该是他母亲在天之灵愿意看到的。 鲁庄公时期的齐鲁地区,包括齐、鲁、宋(列国);纪、郕、莒(小国);禚、酅、祝丘、防、谷、郎、蔇、干时、长勺、乘丘、鄑、柯。(《春秋左传精读》,2014年) 救赎vs内应?动机成谜
文姜应该是有传世文献记载的中国第一位女外交家。如果中国古代有因公护照的话,文姜也应该是护照上出入境记录章最多的一位国君夫人。如何看待文姜在其夫鲁桓公死后的政治人生?简单说,有两个可能性: 一、将功赎罪。也就是说,文姜为自己犯下的罪过感到悔恨,在鲁庄公即位后经过短暂的犹豫之后,决定回到鲁国将功赎罪,勇敢地挑起了首席外交使者的重担,在认清鲁国不可能胜过齐国的现实前提下,通过坚持不懈的外交努力,最终促使齐鲁关系恢复正常,重修姻好。 二、执行任务。也就是说,文姜在前六九二年从齐国回到鲁国,并不是想要将功赎罪,而是受她的哥哥兼情夫齐襄公指派,成为鲁国内部“对齐亲善派”的核心人物,执行齐国的对鲁战略,那就是驯服鲁庄公,使鲁国成为齐国的“小弟”,助力齐襄公成就霸业。按这种思路,文姜在前六八七年复出,自然也是为齐桓公的称霸战略服务。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代表千百年来为这段历史感到困惑的读书人,向文姜夫人发问:文姜夫人,两千多年前,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促使你走出深宫,风尘仆仆地在齐鲁大地上奔走?收到请回答! 附 文姜乱鲁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鲁国和齐国在周代都是周王朝最重要的封国。鲁之始封者为周公姬旦之子伯禽,是姬姓大国;齐之始封者为师尚父姜尚,是姜姓大国。按照周代的传统,异姓诸侯和姬姓诸侯都世代保持着通婚关系,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鲁、齐二国地位相当,因而世代联姻,或齐主娶鲁女,或鲁主娶齐女,往来不绝。除了同姓不婚的原因外,更重要的还有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齐、鲁皆为当时力量较为强大的诸侯,双方联姻,更是互相寻找一种政治依靠。但这种联姻有时也会带来严重恶果。 周桓王十一年(前709年)正月,即位刚刚两年多的鲁桓公姬轨和齐僖公会于嬴(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齐僖公要将女儿文姜许配给鲁桓公。年轻的鲁桓公不知就里,便答应下来,并行纳A之礼,订下这桩婚事。同年秋天,鲁桓公派公子翚到齐国去迎文姜完婚,齐僖公亲自把女儿送到灌(今山东宁阳县北)。这个行为不符合周代传统的礼节。因为按照周礼,嫁女于异姓诸侯,若是姊妹,则派上卿送之;若是女儿,则派下卿送之。如果对方是大国,也只能派上卿相送。即使是嫁女儿给周天子,诸侯也不必亲自送行。齐僖公此行,遭到了鲁国人的非议。但事情不久便平息了。 鲁桓公虽娶文姜为妻,对文姜本人的品德却不甚了解。他不知道,文姜在出嫁之前,早已和自己的哥哥、后来即位的齐襄公乱伦私通。在鲁桓公与文姜成婚以前,齐僖公曾想把文姜许配给郑国的太子忽,但太子忽辞掉了。别人问起缘故,太子忽解释说:“人各自有自己相当的配偶。齐为大国,而郑为小国,不适合娶齐女为妻。”后来,太子忽率领郑国军队和齐国军队一起对戎人作战。击败戎人之后,齐僖公又对太子忽提起这件事,太子忽仍然不肯答应。别人问起缘故,太子忽推托说:“没有为齐国做什么的时候,我都不敢这样想。如今我奉君命帮齐国打戎人,要是答应这件事,别人会说我出兵是为迎娶妻子了。”实际上,太子忽固辞齐婚另有缘由。就是文姜品德不淑。 文姜归鲁后,为鲁桓公生了太子同。在以后的十几年中,倒也相安无事。但文姜不德之事,还是传了出去。到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春天,已经即位多年的齐襄公请鲁桓公携文姜到齐国去作客。鲁桓公答应了。鲁大夫申繻予感到事情不利,便劝鲁桓公说:“男人各有自己的妻子,女人各有自己的丈夫,应界限谨严,不得轻易地亵渎它。能够这样做,才算是符合礼仪。否则,必然身败名裂。”但桓公根本不听,还是和齐襄公在泺(今山东济南市西北)相会。随后,带着文姜到齐国去了。 文姜到齐国以后,和齐襄公旧情复发,重又私通。但不久,这件事被鲁桓公发觉。鲁桓公十分恼怒,狠狠地指责了文姜。文姜不但不思改悔,反而把桓公发觉的事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心狠手辣,为达到和文姜长期通奸的目的,便决定杀死鲁桓公。 同年四月的一天,齐襄公设宴招待鲁桓公,把桓公灌得大醉,连车都上不了。宴会结束时,齐公子彭生在齐襄公的指使下,装着帮助鲁桓公登车,乘机把鲁桓公勒死… 桓公被杀的事情传回鲁国。摄于齐国强大的国力,鲁国虽然君主被杀,可也不敢兵戎相见。但也不愿善罢甘休。鲁国派遣使者到齐国去,对齐襄公说:“我们的君主因畏您的威严,不敢宁居,这才到齐国来修齐、鲁两国之旧好。可是,礼办成了,人却没回来,这让我们追究谁的责任?又怎么向诸侯解释?请除掉彭生,为我君报仇。”齐襄公自知理亏,便推卸责任,杀掉了彭生,以此向鲁国道歉。 鲁桓公虽然冤死,但并未阻止文姜和齐襄公乱伦之事。桓公死后,齐襄公干脆就把文姜留在了齐国。有时,把文姜送到齐、鲁两国接壤的边邑,时时相会,往来不绝。文姜也觉得无颜返鲁,便干脆留了下来。鲁庄公即位之后,为父亲的冤死而悲愤,痛恨母亲文姜做出这种下流之事,便和文姜断绝了母子关系。但这件事并没有对齐、鲁两国的关系产生太大的影响。而齐襄公由于作恶多端、反复无常,几年之后,被叛乱的大臣杀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