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当初更努力一点就好了”的假设,实际上可能并不成立呢?

 大连北溟子 2022-07-29 发布于辽宁

背景:因为前几天的中考,我和某博士又聊起了关于努力与成功的话题,我认为“对任何人来说,如果当初更努力一点,可能现在就会更成功……。”但博士却义正辞严的告诫我——那是不可能的。我非常好奇,那到底为什么,“当初更努力一点就好了”的假设可能并不成立呢?

答案很有趣,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在我们这个宇宙中,量变不一定促成质变;其次,相较于聪明和智慧,勤奋实际上是更特别的一种天赋;最后,决定人生成就的诸如世界观和行为习惯等等,实际上是以类似强制的模式“抛”给你的,你没得选择。下面我们就从三方面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一,量变不一定促成质变——至少在我们这个宇宙是这样

“如果当时更努力一点可能就会……”,这个人生假设,实际上是基于一个古老的、量变转化为质变的逻辑推论。这个推论意味着,只要堆积足够多的努力,就可以达成目标,就像“聚沙成塔”、“积跬步至千里”、“聚滴水成江河”之类的谚语。但是,这个推论一定成立吗?

为什么“当初更努力一点就好了”的假设,实际上可能并不成立呢?

卡尔.波普尔

很遗憾,按照卡尔波普尔的理论,这个推论只是一个不能证实,却可以证伪的“假设”。就是说,在我们已知的这个宇宙,量变不一定促成质变,也就是说“即使你当初更努力一点,也未必可以让你更成功”。

为什么“当初更努力一点就好了”的假设,实际上可能并不成立呢?

欧洲强子对撞机(LHC)

举个现成的例子:人类可以使用粒子加速器中的电磁场,给包括质子在内的粒子加速。理论上,只要磁场给予的能量足够大,粒子的速度最终可以达到光速。

目前,位于瑞士和法国边境的汝拉山下100米处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该加速器由来自80个国家的7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设计和制造,它的圆形隧道长达27公里,横跨瑞士和法国的边界。利用该装置,人类目前可以使质子(氢原子核)的最大速度达到99.9999991%光速,而位于美国斯坦福的直线加速器(SLAC),能把电子加速到光速的99. 999999995%。

有意思的是,无论人类怎样努力给予这些粒子更大的能量,这些粒子都没办法达到更快的速度——增加的能量,直接转化成了粒子的质量,却没有增加粒子的速度。而且,经过计算,哪怕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百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亿分之一的速度,把已知宇宙的所有物质填进去,都还要差好几个数量级!

所以,别后悔了!量变不一定促成质变,我们以为当初自己更努力一点就能怎样,实际上可能只是错觉。

为什么“当初更努力一点就好了”的假设,实际上可能并不成立呢?

保罗.格林加德

二、相较于聪明智慧,勤奋是一种更可贵的天赋

很多成功人士或者天才在描述自己的成就时,都会更多的强调自己是勤奋大于幸运,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实际上想说的是,相较于智慧和聪明,勤奋恰恰是一种人类更难获得的天赋。

怎么说呢,人类的决策和行为,在生物本能层面,受很多化学元素的影响,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多巴胺。多巴胺是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在1957年发展的,这种物质决定了人类愉悦和幸福的感觉。很遗憾,人类大多数的“恶习”,小到吸烟、吃垃圾食品,大到酗酒和吸毒,都会使人体内的多巴胺水平升高,并会让大脑感觉很舒适,这也是人类对很多“恶习”上瘾的根本原因。更遗憾的是,人类大多数积极的行为和努力,不仅得不到多巴胺的奖赏,多巴胺还会成为我们集中注意力和抵御“恶习”诱惑的重要对手——这样的对抗注定是艰难的,因为我们是与人类的本能在斗争。

刨除那些绝顶天才,我们普通人的基因组之间的差别不会超过1%,而这最关键的1%的差别,就在于我们是对抗还是顺从多巴胺的选择——有能力对抗舒适而选择勤奋,这正是最了不起的人类天赋。毕竟,多巴胺之所以难以抗拒,一个原因就是其引导的行为的完成十分简单,其提供的奖赏非常容易获得。而我们有意计划的行为,特别是选择勤奋,往往复杂漫长,在需要我们付出非常大的注意力资源的同时,更需要我们不断强化行为的意义性,来盖过或者克服我们选择偷懒或不勤奋时,多巴胺给予大脑的潜在奖励。所以,如果我们不够勤奋和努力,别太沮丧,毕竟勤奋实际上是一种宝贵的天赋。

为什么“当初更努力一点就好了”的假设,实际上可能并不成立呢?

三、影响我们人生的一些基本设定,其实是在幼年时被强制“抛给”我们的

美国人类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群志愿者参加户外跑步实验,并要求这些志愿者跑步时记住自己的步数。科学家们在跑步实验途中,安排了一些突发事件,比如路边奇怪的人扮动物、吵架的恋人,甚至还布置了一个正在进行的暴力犯罪现场。正常的情况下,经过这些突发事件旁边的人,一定会注意到这些事件。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跑步结束后,测试参加实验的志愿者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印象和记忆时,87%的人甚至都没有“看到”那些刻意安排的突发事件,即使有少数志愿者有一些印象,也是模糊、零碎的,而且实际上处于被忽视的状态。这个实验结果好像说明了,我们对周边世界的观察、理解和把握,主要是受到注意力意识)的影响和限制,问题是,真的是这样吗?

随后的另一个实验,让我们发现了有关人类意识的让人吃惊的真相,这就是人类潜意识的范围和能力。

这个实验的背景,是基于美军对恐怖分子营地搜索的需求:为了查找恐怖分子营地,美军要使用大量情报人员,从海量的地球表面卫星图片上,从各种眼花缭乱的伪装中,人眼识别并分辨出恐怖分子营地。美军曾经试图建立某种针对恐怖分子营地的数学分析模型,并进而把模型输入电脑通协助查找。但结果都令人沮丧——根本无法建立可用的模型,一方面,恐怖分子营地和平民设施的相似度,远远高于差异度;另一方面,各种伪装日新月异,升级换代防不胜防。而最让人头疼的是,几乎所有情报人员都认为自己能从地图中分辨出恐怖分子营地都是基于“综合判断”能力或者就是“灵光一闪”,这意味着这项工作只能人工完成。

这时人类科学家的实验开始了:他们给情报人员带上了脑电波记录仪,记录这些情报人员的脑电波,并着重分析这些情报人员发现恐怖分子营地时的脑电波变化,往往这时会出现一种特殊波峰。然后,他们让情报人员快速浏览大量卫星图片,浏览速度是正常检查速度的两倍、五倍甚至更高倍数,同时记录他们的脑电波。高速浏览后,被测试的情报人员声称,这么快的浏览速度他们什么也没发现。

此时,让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在情报人员快速浏览卫星图片时的脑电波图像记录中,发现了数量很多的特殊波峰!对比这些特殊波峰对应的卫星地图,发现了恐怖分子营地!这意味着,在快速浏览卫星地图时,尽管情报人员的意识(注意力)以为他们自己什么也没看到,实际上他们的潜意识已经发现了恐怖分子营地!

这个实验的结果,解释了人类潜意识意识(注意力)之间的巨大差异——人类的意识(注意力)只占人类大脑整体总意识的很小一部分,科学家估计在3%左右,其余的都是潜意识!这意味着,我们日常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世界(事实的总合)中,绝大多数的部分,都处于被潜意识的过滤、储存、控制和管理中——我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人类的意识只是感知并解决日常生活中很少的部分,而日常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实际上是受潜意识控制的!甚至这种潜意识过滤并控制大多数人类行为,只由意识处理我们可感觉到的最当下的少量事物的模式本身,就是一种潜意识运作的模式!

说了这么多,核心在于,意识是我们可知觉的,也是我们自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调整、完善和控制的;但是潜意识的养成,包括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和他人、我们如何把握和对待外部环境,甚至我们的行为习惯和喜好,都是在我们幼年时代被外部环境直接抛给我们的,而恰恰是这些潜意识的模式本身,是决定我们的成就最主要的因素。

这样,现在我们知道了,为什么“假如当时更努力一点,也许现在的成就就会……”的假设可能根本不成立:因为量变不一定促成质变、勤奋是特别的一种天赋;最后,决定人类最基础的行为模式的潜意识,是在我们幼年时被强制的“抛”给我们的,我们没得选择。所以,别纠结了,现在的我们,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最好的选择和最好的结果。

最后,提醒一下,那些毕业后就很少阅读和学习的父亲、那些稍有不顺就喝骂训斥孩子的母亲,却期望自己的孩子热爱学习且温润如玉地面对世界,这难道不是不可思议的幻想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