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龙江】范云阁 || 戒烟记(外一篇)

 家乡文汇 2022-07-29 发布于黑龙江


 作者简介

范云阁,网名老文童,绥化市作家协会会员、肇东市作家协会会员,《老年日报》特约通讯员、新媒体通讯员,辽宁老年报通讯员,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有多篇散文和诗歌散见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多家新媒体及微信平台,有部分作品获奖、编入文学作品集。出版了《笔润人生》《品味人生》个人专著两部



戒烟记(外一篇)


作者:范云阁

年轻时,我和老伴儿都吸烟。我吸烟比较凶,手卷的叶子烟、“蛤蟆头”,雪茄烟统统不在话下,每天吸两包还不咋过瘾。早晨起床、每顿饭后第一件事儿是吸烟,写作更是一根接着一根的吸,弄得屋里乌烟瘴气。

  自从有了孙子后,老伴儿就把烟戒了。老伴儿戒烟,受到全家人的称赞。“老伴儿真厉害,我得向你学习!”我嘴里大加赞扬,但内心却感不妙,暗想快轮到我了。果真,她开始偶尔劝我戒烟。“男人在外交朋好友,不吸烟太尴尬,再说了不吸烟没灵感,材料也写不下去呀……’”我常用这些话搪塞。
  过了两年,二儿子的孩子也送来照看。“孙子孙女都在这,吸烟对孩子影响你懂的,你可真得戒烟了,你看我说戒就戒,没有决心咋行。”老伴苦口婆心地对我说。我来个迂回战术,把“战场”转向了卫生间、阳台或干脆到外边去
  2004年的一天,我突然感到心跳快,前胸憋闷,老伴陪我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我是患了冠心病,一定要戒烟限酒。这回家人劝戒烟的理由更充分了。我无言以对,只能下戒烟的决心。
  一天,我拿着一个邮包还没来得及打开,老伴儿急忙问是啥。“这是戒烟贴和戒烟茶,朋友从北京给寄来的。”我的回答让她眉开眼笑。用上戒烟贴和戒烟茶20多天后,烟量有所减轻,烟瘾仍是难以抑制。老伴儿因势利导,不厌其烦用身边的许多事例说明吸烟的危害,用事实教育我,并反复讲一些人成功戒烟和自己戒烟的感受。我怦然心动,向老伴儿正式表决心戒烟!老伴儿在客厅的茶几放上了糖块和瓜子。对我说:“想吸烟时就吃,不要总想吸烟的事儿,慢慢就会把烟忘了。
  戒烟头些天,我心里真的很无助,每当饭后心里空落落的;写点东西时,思维就像短路,总想吸一支烟。但看到老伴儿那“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架势,想到二手烟对晚辈的危害,又瞬间打消了念头。有一天,我实在是憋不住了,就偷偷的买了一盒,溜到外边吸一支,回家赶紧藏了起来。可惜隐藏得不太精明,大孙子发现了蛛丝马迹,告诉了奶奶。老伴儿一句话也没说,跑到了卧室里伤心哭了起来。我心里顿时很不是滋味,觉得对不过她,我坚定了彻底戒烟的信念,当着老伴儿的面儿,把一包烟撕的粉碎……”
   打那以后,与烟熏火燎的日子告别了。如今十五载过去了,我早已适应了无烟的日子,现在一闻到烟味便产生逆反心理,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劝说身边吸烟人早戒烟早受益的道理。
        现在,回忆起吸烟真是坏处种种,睁开眼睛就是整天烟卷不离手,烟雾熏蒸着气管和口腔,寻求尼古丁的那种刺激,嘴里那种异味连自己都恶心。戒烟后,口味(臭)明显改善,神清气爽,空气清新,不仅自己受益,一家人都高兴;过去牙齿黄、脸色黄被视为吸烟者的“标识”。戒烟后,牙齿上囤积的烟垢不仅逐渐消退了,口腔疾病明显减少,皮肤颜色逐渐变好;“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戒烟省下的钱真不是个小数,假如从20岁开始抽烟,抽到80岁,烟龄60年,一天一包烟,每包烟10元钱,一辈子吸烟花费就是60年×10元×365 =20多万元;吸烟对气管和肺的伤害可以得到修复或预防,由吸烟引发肺心病的心理负担也逐步消除了。
       言而总之,戒烟,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只要有毅力,有决心,有方法,就没有戒不掉的烟,没有消不除的瘾。过去“材料有没有,全靠烟卷燶(nóng)”的托词已经体无完肤了,相反写作思维更敏捷了,精神头更十足了,孩子们都说我比过去年轻多了。

     戒烟,真是好处多多,“爽歪歪”!

(原载2013.12.10《家庭保健报》2016.9.3《老年日报》有删节)

老年人的“潮”生活
 

网络购物、微信扫码、电子支付已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了,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改变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开启了他们的“潮”生活,变得“时髦”起来。

扫码,冲击了“老把式”。作为使用智能手机只会语音通话、视频聊天,或简单拍照的老人来说,疫情发生后,出入小区、商场、乘车等公共场所扫健康码,使他(她)们手忙脚乱。

邻居王老兄边说边乐:“一次想坐公交车去儿子家,上车时司机让先扫码后上车,自己不会弄,一旁的小伙子,帮我注册扫的码。问我,'老爷子你手机没有流量啊!’'在家时好使呀!’司机插话说,'你家那是宽带,在外边需要流量!’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留什么量,我也不会喝酒呀!’逗得车上人哄堂大笑,好难堪。算了,别耽搁人家工夫了,赶紧走人吧!到孩子那儿走了30多分钟,我边走边想,这人老了,不学习真的跟不上形势了!”,我们又一次见面时,他主动说“现在可学会了,咱是 '一码在手,出行无忧’”。

春节后,我和老伴儿出门只带身份证和手机,原因是我们学会了“扫一扫”,钱都在手机里。在超市或早市购物,看到许多老年人也都会用微信或支付宝结算。“过去毛主席不摸钱,现在我们也不摆弄钱了,不仅能防止病毒传播,就连小偷也没辙了。有人问'这话咋讲!’'兜里没钱呗!’”身边立刻传来一阵笑声。

网购,开启了“云消费”。前几年,网上购物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疫情期间,除超市、药店外,购物商场关门闭户,线上购物成为人们的首选。

去年,孩子们帮老伴在手机上注册了支付宝,绑定了银行卡,老伴儿学网购挺快,可过两天又忘了,一年只用过两三次,还总怕被骗。这几个月可派上了用场,赶紧 “温故而知新”,小到擦碗布、香皂架、餐巾纸,大到鞋帽、服装、家电无所不购,无所不能,不管家人喜欢不喜欢,就是一个买,看得出老伴是在享受这网上购物的过程,特有成就感。她还在微信群里指导老姐妹们学会了网购,美其名曰她是 “云导”(云消费的导购)。

老同事李老弟说,在小区封闭管理期间,每户一周限出门两次购物,自己年岁大出去不方便,更害怕感染病毒,就在微信里学会了发红包,加入了一家超市的购物群,想买菜啥的,只要在群里说一声,发个红包过去,商家就会把货直接送到家,让他喜出望外。同小区一位老哥说:“那阵子,老两口儿想吃点啥,饭店去不成,就跟网友学着叫外卖,现在是足不出户,吃啥有啥,网络时代太神奇了。”

移动,助推了“潮生活”。在许多年轻人眼里,老年人跟不上移动时代的步伐,但事实上确有相当一部分老人,特别是在疫情下过上了“潮生活”。王华全76岁,老伴儿79岁,老夫妻俩喜爱唱歌跳舞,这几年经常在公园里表演。疫情期间宅在家里下载了火山小视频、抖音、唱歌软件等,三个多月学会流行歌曲50多首,还参与“全民k歌”,与山峰等歌手和全国的唱歌爱好者k歌,生活得有滋有味。  

我有位老同学,今年春节是在湖北儿子家过的,没想到赶上了疫情,这一呆就是好几个月,在孩子家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和电脑上网、写文章。一天,突然接到他的电话,我们加了微信,进行了视频聊天,我倍加赞赏和鼓励他。这老兄文学功底好,念初中时就在刊物上发表过诗文。这次发来了好几篇文章,还有诗词与我分享,现在有了博客、微博,还要申请微信公众号,他每天生活特别充实。

当下,一些新潮的老人,从购物到出行,再到获取信息、与国内外亲朋好友联络……哪一件事不是通过网络搞定的?他(她)们正在乐享这神奇的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便捷与快乐。 

(原载《老年日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