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庆】李哲┃ 岳阳楼记与范仲淹(随笔)

 家乡文汇 2022-07-29 发布于黑龙江



 作家简介

李 哲,八零后,就职于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理事,中华新文学联盟理事。爱好文学与历史,向往诗与远方。作品发表于《青年文学家》《大庆油田报》《大庆散文》等报刊及网络平台。

岳阳楼记与范仲淹(随笔)

【大庆 让胡路】李 哲


       1033年七月炎热的皇宫内,众大臣两侧站立,中间跪着一个人,双手捧着一束干草:“皇上,以开年以来,天下大旱,飞蝗肆虐,民不聊生,易子而食之事屡见不鲜。方圆百里之内,树无皮,草无根。皆以百姓食之以果饥腹。长此以往国将危矣!卑臣斗胆,采干草于乡野,并罪身于御前,请皇上食之,以查民间疾苦。”
        敢让皇上吃草,这个人是谁?他就是上怼天,下怼地,斩贪官,杀暴吏,外御强敌,内除忧患,献百官图揭满朝文武污点,劝太后还政冒死进谏,后世被誉为天地间第一流人物的范文正公—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就没了父亲,母亲迫于生计改嫁朱文翰。而范仲淹也随继父姓朱名悦。好在朱文翰也是进士出身,深明理,知大义。与母亲恩爱有加,对小朱悦不但是视如己出,而且还教读书授明礼。甚至直到长大成人以后的朱悦才知道这个父亲在不是生父。
       为了光耀范家门楣,也为了报答朱家之恩阔别父母离开家乡求学,以求功成名就,那年他二十二岁。从小就体会民间疾苦的范仲淹从此立下宏愿,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此生若为人臣,定鞠躬尽瘁福万民之源。若不能便投笔从医,救人间疾苦。于是带着一把剑,一张琴来到了当时免费的应天书院求学。范仲淹在应天书院读书,这一读就是五年。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这一吃就是五年。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1015年范仲淹以朱悦的名字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和所有的忠义之臣一样,因为直言进谏,范仲淹也升升贬贬,起起落落。这一转眼人已经到了晚年,好在仁宗还算圣明,深知这个老朋友,不管怎么怼他,都是为了他好。所以在1041年面对大宋当时官多民苦,积贫积弱,辽夏虎视眈眈。天下大旱,民不聊生的状态。立马召回了这个年过半百的老臣,委以要职任参之政事,主持庆历新政,革旧图新。可是遗憾的是因宋仁宗多疑寡断,加之新政触碰到了太多人的利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在刘太后为首的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范仲淹也因改革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而被贬邓州。
       公元1045年春,579岁范仲淹两鬓斑白,身形微佝,独自一人坐着一辆马车,缓缓驶离京城。但远离朝堂的范仲淹并没有彻底的退隐,而是换了另一种方式继续温暖大宋百姓。他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兴学校,明教化”之中。经常利用闲暇执经讲学,率先垂范兴学育人。
      10461017日,范仲淹接到好友腾宗谅的信件,信中一表感谢搭救之恩,二述被贬岳阳后如何勤政为民,三邀好朋友为自己重修的岳阳楼做记,以彰治世之心。并附上了一张洞庭秋晚图。
       这一下子就把范仲淹难住了,并不是文章有多难写。而是自己从来没有到过岳阳,更没有目睹岳阳楼在重修后是多么的雄伟,这如何写得?但是想想宦海浮沉几十年,又想想自己的人生经历,于是看看那张洞庭秋晚图。大笔一挥,一篇千古绝唱,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就这样诞生了。
       庆历4年,我这老朋友被贬到岳州。但是只用了一年时间,就筑堤防洪,兴办教育,重修岳阳楼。不仅是修,而且还扩大了规模。现在刻上了唐朝和现代大作家的诗词。然后嘱咐我写篇文章帮捧捧场。
       岳阳风光,美在洞庭。八百里水泊,像一张巨口含着远处的山脉,猛吸着长江之水。湖水浩荡,无边无际。天色多变,朝有晴好,晚有雨云。四时之景,一日看尽。你以为这是岳阳楼的全部景色了吗?这里通达南北,古往今来有太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留连忘返,也留下过不少的传世名篇。不乏有一些被贬的官员和不得志的一些不得志的才子相信他们每个人的笔下,都应该有不一样的风景和不一样的心情吧。
        如若遇到黄梅天,终日阴霾,风吹巨浪,卷起水波似滔天猛兽。白天不见日,夜晚不见月。雾气重重,甚至山峦都隐没其中。江上渔船桅杆尽断,船帆撕裂不,船家只能息灯靠岸,伴着风浪的呼啸声而眠。此时登上岳阳楼欣赏这满目萧条破败的景像,一定会有一种背井离乡,郁郁而不得志的感觉。
        如果到了春日和煦的时候,湖面平静,水天一线,广阔无垠。沙洲上的鸥鸟戏水,水中的鱼儿畅游,岸上的小草随微风轻舞,好一幅美丽的画面。到了晚上,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漂浮在水面上的波纹闪着金光。静静的月亮像沉入水中的碧玉,渔夫们在互相和着的歌声中捕鱼。如果在这个时候您登上这座阁楼,那一定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什么荣辱,什么名利都抛在脑后。只有端着酒杯,吹着微风,才能对得这良辰美景。
       我曾拜读过很多先贤的作品,也对他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称为圣贤,就是他们不属于上述二者之一。他们不会因为得到美好的东西而喜不自胜,也不会因失去已有的东西而自怨自艾。他们当官了就心系百姓为百姓操心,他们被贬官了就胸怀天下为社稷操心。是上位也操心,退位也操心。那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对天下人说,在天下人忧之前而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子京啊,我希望你会是这样的人,要不然我会感到很孤独。
       现在看来这不仅是一篇写景写物的文章了吧。范仲淹更是寓景于人,写风景,写天下,写百姓,写自己。而是还描摹了做什么样的人才是自己最终的追求。那就是不管得意失意都不为物欲所动,一心只为天下苍生的高洁之士。
       我们不知道当时范仲淹是不是在说自己,但是当他死后,被后人给予了最高的评级尊称为文正公。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如一名辛勤的智者,不断播撒文化的种子,为北宋培养出了张载,狄青等杰出人物。更令人钦佩的是他开创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先河。花甲之年,他拿出毕生积蓄修建范氏义庄,用以资助家族中的贫困者,并告诫子孙后代遵照执行,仅此一举便泽被后世800多年。从此范氏族人日有食,岁有衣,婚丧嫁娶皆有赡。而范仲淹自己却独无余资,病逝后穿着旧衣下葬,连丧礼都是友人凑钱举办的。他留给家人的不是万贯家财,不是显赫地位,而是高尚的人格品性和受益无穷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常说“人苟有道义之乐,形骸可外,况居室乎?”人生在世,食不过三餐,宿仅需三尺。纵然百年轰烈夜终将化作一堆尘土。与其被名缰利锁虚费光阴,不如在内心修犁种菊,收获内心的淡定和从容。从寒门孤儿逆袭到千古名相,再到天地间第一流的人物。范仲淹励志而传奇的一生活成了所有天下读书人的模样。他真正做到了他理想中的样子,那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投稿须知:

      本公众号刊发内部作品,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涉及政治敏感话题,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原创首发,体裁不限。投稿前,请作者仔细校对、审核,如有漏字、错别字或病句现象,作者自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