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云阁 | 一“网”情深映夕红(散文)

 家乡文汇 2022-07-29 发布于黑龙江


   
作者简介:
范云阁(老文童),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老年日报》特约通讯员、新媒体通讯员,辽宁老年报通讯员,绥化市作家协会会员、肇东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散文和诗歌散见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多家新媒体及微信平台,有部分作品获奖、编入文学作品集。出版了《笔润人生》《品味人生》个人专著两部。

一“网”情深映夕红

——写在《家乡文汇》微信公众号正式运营一周年

【黑龙江】范云阁

   我正式做微信公众号运营,至今整好一年时间了。最近总是在想,应该把自己做公众号的起因、过程和感受整理一下,算作一个小结,也算是用来向关注“家乡文汇”平台的粉丝和广大读者们做一个汇报或分享吧!

   众所周知,2012 年,微信正式上线,深受热捧;公众号闪亮登场,发展势头更猛,吸引更多人进军这个行业,银发一族并不示弱,以势不可挡之势,紧随其后。我出于爱好写作的需要,退休后就侧重于敲键盘、码文字和网络知识的学习。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与网名“秋水”文友探讨怎样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文章,或有个自己的公众号平台会更好……在她的推荐和热心帮助下,当年928日,就成功注册了“文童文学”微信公众号,并学会了简单的制作。2021625日改名为“肇东作家”,之后又改为“家乡文汇”平台,并正式运营。

      2021年之前的公众号,只是把自己为文友“怡兵”漫画题写的打油诗,还有原创的零星拙文,简单而又粗糙的编辑在公众号收藏,再无它用。尽管如此,心里感到很满足,因为这个平台发表的是自己的作品,属于自己的天地。公众号闲置的5年时间,也曾多次思考过,怎样才能把它利用起来,也接受作者投稿、发表自己的文章,何必往别的平台投稿,多少天发不了一篇,有的还“石沉大海”。但打开手机见到人家设计精良,布局精美,制作精致的公众号,自己又没有了自信,就制作这个“小老样儿”,推到网上,还不叫人笑掉大牙,发表公众号的念头又自消了。

   我退休后多年受聘市政协撰写文史资料。2021年下半年,有机会与省委选调生“大雯”结识,与她请教探讨编发微信公众号的事儿。她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性格开朗,为人谦虚友善,是名副其实的“网通”。她爽快地说:“没问题,范老您就放心吧,这事儿我就承包啦!”“大雯,那我就拜你为师了!”激动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她不厌其烦,耐心指教,手把手地教。经过反复练习和操作,基本掌握了一些简单的操盘要领,逐步开通了平台的一些功能,虽然有点踉踉跄跄,但终于可以独立操作了,大有喜出望外之感。

   回到家里,先用自己的文章试编,明明是记得很清楚的步骤,突然“卡壳”了,或忘得一干二净,“嗨,这个年龄真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没办法,只能用微信或当面再求教。这样反复多次的记忆,操作也逐渐娴熟起来,心里总算有了底儿,开始向老同志们炫耀自己做公众号的本事,并向他们约稿。当时也制作不出什么花样,更谈不上精品,只是题目、作者加正文,编辑完了看着挺好的,发到网上一看,怎么又变样了,有的字串行了,有时字体字距也变化了,只能忍痛割爱,删除重来。后来知道,这是编辑后忘了保存的原因;有一次,制作完了8篇文章,把位于第一篇文章删掉,引发所有文章没了踪影,全盘皆输,前功尽弃,尴尬加闹心。老伴儿也跟着急,哭笑不得。我急忙向有关平台编辑好友请教,回答是,“位于草稿首篇不可以删掉,若删必须串到下面位置,删除后还需点保存键”;还有明明制作完好的页面,退出再点开找不到了,预想不到的问题也偶有出现,弄出过不少笑话,对此,我还咨询过腾讯客服帮助解决。“这都是年轻人干的事儿,干不了就算了,还以为你年轻啊!”老伴的双关语,是关心、似讥讽、更像是激将法,虽然心里有点酸楚,但更坚定了我必须做好公众号的决心。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不懈的努力,熟练程度也与日俱增,制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有了可喜的进步,每天能推送一次,一次可发满8篇文章,每天编辑公众号也由原来半天多,减少到3个小时左右,最快时编辑一篇文章只用10多分钟。排版用“米秀”编辑器,或借鉴综合兄弟台所长,由单一的文字编辑,到配图、音频(诵读)、视频(抖音)插入,综合运用。版面设计得体,图文并茂,简单大气,得到了同行、文友和广大读者的认可与留言好评。尽管开始有些文章的关注度和阅读量不是很高,但自己也小有成就感。自我欣赏,那一幅幅唯美的平台页面,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视角冲击,陶醉其中。

   仅有三个多月,公众号的粉丝(关注)就超千人,作者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近百人,有年龄最大的85岁老文豪,也有7岁的小作者。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的角度,我非常理解投稿后急于发表的心情,每天力争多推送,尽力不压或少压稿。平台虽有组织机构,但还是由我唱主角,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看我每天都很忙碌,老伴儿和孩子们都说话了,“都这把年纪的人了,弄这玩意是找点事儿干,不能自找苦吃呀,要累坏了可事与愿违了!”对此我十分理解,但一段时间仍是刹不住车。后来冷静思考也确实如此,何必这样紧张啊,沸腾的热血开始逐步降温了,一时的激情也有所控制。

   自20218月开始,平台由一周七次推送,变为5次更新,节假日休刊,再到不接受外地投稿,每天推送一次3个作品左右,得到了作者的理解和支持。用于平台的工作时间每天只有一至两个小时,只刊发老同志和自己的作品,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有时间来研究公众号那些未知的领域和自我码点文字。大儿子擅长写作,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平台的主力,我的得力助手,拿不准的事就共同研究,由他把关,确保公众号遵规守矩,有序运营。

   不为做大,力求做活。我争得了4个公众号平台的转载权,捕捉读者所爱,有选择的转载小小说、散文、诗词等。根据人们保健意识普遍增强的特点,还转载了《老年日报》公众号的保健养生知识,虽然与文学平台贴的不紧,但科普一下,有利于百姓健康,深受欢迎就是好事,《大病来临有先兆,这些“信号”要知道》的文章转载不到一天就近200的阅读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