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从业多年的建筑师,转型为什么那么难?

 良有方 2022-07-29 发布于上海

01
楔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房地产行业进入了“滑坡期”,很多从业者都面临着降薪、裁员。近期更是遭遇了地产企业的集中“暴雷”期,很多朋友都在考虑转型(转行)的问题。但是从业多年,自觉有“两把刷子”的设计师们,却空有一身本事,报效无门。

我其实也经历过这样的“阵痛”,那是2015年的时候,后来我就从增量市场转到了存量市场“讨生活”。今天这篇文章,我就简单的分析下:人到中年为什么转型那么难?


02
沉没成本

近期失业的很多地产从业者,都是人到中年,对企业来说人力成本颇高,但是岗位价值偏低的

这和你的工作是不是敬业,无关;
和你的技术是不是高明,也关系不大;
而是和行业的规模,企业的需求有关。

我们很多技术人员觉得很冤枉,自己的技术这么好,态度那么好,到了中年却失业了,甚至是想降薪留下来而不得。

这就是沉没成本,在工作的这十几甚至二十年里,一直潜心钻研业务,而没有抬头看路除了设计,其他什么都不会。

前两年有个新闻:一个36岁的收费站阿姨被迫下岗了,因为公路收费取消了。她哭诉:”我只会干这个,你让我下岗,我能干什么。“ 

从业多年的建筑师转型,大多数会考虑自己原来会的“手艺”,因为其他也不会。但是现在“收费的公路没了“,所有的都成了”沉没成本“

不管是读的5年大学,建筑学比其他专业多一年。
还是平日里没日没夜操练的技术,学习的规范。

当投入不产生价值时,这些都是成本,而没有收益。


03
由奢入俭难

过去的20年,对于中国房地产的从业者来说,绝对是黄金时代。虽然我们很多设计人员嘴上说没挣到钱,但是也没少挣钱。因为现在所谓的”今年是最差的一年”,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

最近不是“花样年”发文说:穷日子穷过,死不了吗?

我们很多人其实已经过惯“好日子”,很难再吃得起苦了,穷日子已经不会过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

以前我们动不动就几十万方的项目,现在哪还有啊。存量更新市场的项目,都是几千方甚至是几百方的,你不做,还有人抢破头。

这就是由奢入俭难,中年人转型一是拉不下脸,二是吃不起苦,所以转起来就更难了。特别是和年轻人竞争的时候,一点优势也没有了。

我在2015年的时候,从地产的设计院下岗之后,也面临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后来也一直没能上岗,当时我就“痛定思痛”。在做长租公寓的时候,就是实打实的在工地“搬砖”,虽然有异样的目光和嘲笑的声音,但总算是挺过来了。

如果一个中年人不能放下一些“东西”,要么他还有“退身步”,要么就很难转了


04
惯性思维

中年人转型,还有一个问题也很严重,就是经验主义,惯性思维。人往往会把过往的“高光时刻”看得很重,并长期依仗这些成功的经验做事情,但是时过境迁,“刻舟求剑”是可笑的。

我认识一个朋友,工作也快20年了,以前都是领导安排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兢兢业业,还以公司为家。

但是现在公司也在面临转型,不是说安排的工作干了就行了,有些时候就需要个体多往前“走一步”,也许这小小的一步就能“试错”成功呢!


这位朋友的表现,其实是工作惯性问题。用昨天的工作思路,是永远也解决不了明天的问题的。

要想解决转型过程中的新问题,就必须保持“空杯心理”,每天像海绵一样如饥似渴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以前是笑谈。而现在,我觉得是职场人的必修课了。

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主动找“活”,而不是等着被安排。这就是新常态下,中年人转型应该有的态度。


05
结束语

虽然这篇文章写的对象是中年建筑师,但是其他行业何尝不是这样呢?把建筑师替换成IT工程师,同样一点也不违和。所以,这篇文章可能叫“中年人转型为什么那么难?”更合适一些。

行业需求没有了,即使“手艺”再好也是徒劳。所以转型是迫不得已,不是“寻开心”的玩票,要有忧患意识:活不下去,就得“死”!

此文献给与我同龄、境遇相仿的转型工程师们,你我一起共勉!也欢迎资源共享,异业合作,也许能擦出点不一样的“火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