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俞敏洪:人生有了志向,才会有方向

 邓邓灰 2022-07-29 发布于北京

 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图片

图片


内容来源:由编者整理汇总自网络公开资料。

轮值主编 | 智勇  责编&值班编辑 | 少将
第 6866 篇深度好文:7622 字 | 18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笔记君说:


随着东方甄选直播间的爆火,俞敏洪也再一次进入了大众视野。

根据各方媒体的报道,一直以来,网络上对于俞敏洪的评价还是比较正面的。例如捐出了8万套桌椅、公司账上永远留足现金方便给老师和学生退款、在绝境中的坚持等等。与他相关的高频词是“不认输”“翻身”“熬出头”类此种种。

1962年出生的俞敏洪,如今已经60岁了。作为“长者”,他有足够丰富的人生经验;作为企业家,他有足够精彩的商业经历;作为公司一把手,他有足够厚重的人事见识。我想这些东西,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本期音频由倒映有声AI主播播报)

一、有了志向,才会有方向

1.什么是“志向”?

什么是“志向”?

其实这个概念我们都很清楚,人无志不立,一个人一辈子如果没有内心的某种志向,没有内心的某种目标,就立不起来。

孔子说三十而立,实际上就是指立定一辈子的志向。

去看孔子的发展路径,他就是在三十岁的时候开始立定了用教化感化人心,并且推动教育发展的理想,到六十岁时,他开始编辑各种诗书礼乐,包括编《诗经》《春秋》,都是沿着他的志向发展的。

人生有志向,就像我们走路有了指南针,或者在沙漠中有了北极星,所以我们今天要讲一讲志向对我们人生最重大的作用。

好多人说,这个是不是又是鸡汤?

其实可以说它是鸡汤,又不是鸡汤。

是鸡汤,是因为你知道了志向的重要性,也许你就会沿着你未来的方向努力。

不是鸡汤,是因为没有任何人在人生中可以回避这个问题,很少有人会在醉生梦死中对自己感到满意。

就像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那样:“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只要生而为人,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这辈子到底想干嘛。

有了志向,就有了方向,所以确立人生志向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当然,人生志向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够确立的。

以我为例,我的志向基本可以算是阶段性的志向,第一个志向就是要考上大学,第二个志向是要变成大学老师,第三个志向是想出国读书,这个没有完成,后来就自己出来做了新东方。

做新东方的第一个志向就是慢慢做大,第二个志向是上市,第三个志向就是不断发展。

到最后慢慢把自己的个人志向和事业志向混在一起,终于发现,自己挣钱也好、有车有房也好,并不是一个人真正的志向。

真正的志向是一辈子都可能无法实现,但依然能激励你不断向前的内在动力。

我们并不要求每个人现在就要有一个自己一辈子明确的志向,但必须要有这样的一种心态:我要去寻找这样一种方向。

所以,一个人确立志向,并且内化自己的志向,就变成了第一步。内化是一个时间比较长的过程。


以我为例,我现在是一个六十岁的老头,不管你说我是帅老头也好,丑老头也好,那么六十岁,面向未来我是不是就没有志向了呢?依然会有!

在某种意义上,志向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生要去实现的目标,比如要买一个房子,要买一个车,或者要在北大读个研究生,或者要到国外读个博士生等等。

这些构成了志向的一部分,但绝对不等于志向。

人的志向是可以一辈子不实现的,比如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对我们来说,可能不是一代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甚至要好几代人的努力。

志向就是你愿意为此贡献一生,但贡献了之后不后悔的东西。

你买一个房子,给它贡献一生,你会不会后悔?

可能会、可能不会。但物质所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你一旦得到,就已经失去。

比如你想买一个奢侈品包包,这是很多女生的梦想,当你终于有这笔钱买了奢侈品包包,满足感最多持续一个礼拜。

当然,有时候你背着包包出去,如果包包是真的,别人看出来了会说你很厉害,背了某个品牌最好的包包,但也仅此而已,不可能再带来时时刻刻的内心满足。

任何志向,如果是物质性,其实都不能叫志向。

那物质性的东西要不要?

当然要。

我们如果没有房子住,没有汽车开,甚至连饭都吃不上,你来讲志向,是不太容易的。

像颜回那样一瓢水一箪食,安于贫困,不改其志,要跟着孔子变成圣人,这种人是很少的。但我们也都知道,颜回因为过得实在太清贫了,影响了身体健康,最后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物质生活和志向并不矛盾,但它不等于志向。即使你最后厉害到能买游艇、飞机,能带来的都是短暂的心理满足。

志向和我们精神层面、心灵层面,和生命的永久丰富性,以及生命长久的成就感是有关系的。

你买一辆好车,买一个喜欢的包包,也有成就感,毕竟通过自己的能力奋斗换取的财富,这个成就感是没问题的,我第一次买房子的时候也高兴了差不多半个月,很高兴,但这种东西不能构成长久的充实。

2.志向的重要性

一个有志向的人,会有两个特点。

第一,生活中遇到障碍也好,苦难也好,不幸也好,他都会把它看作是成就自己人生的营养。

也就是说,一个没有志向的人是很容易被现实打倒的,现实中很多琐碎的事情就可以把他打倒。

比如工作以后,工作中会出现无数琐碎的事情,成家以后,家庭中会出现无数琐碎的事情,这些琐事让你充满烦恼、焦虑。

如果没有方向感,这些烦恼、焦虑、琐碎的事情就很容易把你压垮掉,被自己的情绪或者精神压力压垮。

我发现那些心情焦虑的人,当我问他们一生到底想干什么,他们基本上讲不出来。

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跟人的迷茫、焦虑,这和面对生活中大量的问题没法解决的心态相关。

有人问,这些问题本身就存在,那该怎么解决?

你不需要解决,你需要的是有快刀斩乱麻的精神,一刀下去,所有的结都解开。

那刀在哪里?


刀就是你的志向。

志向带来的动力,能让你脱离现实中的泥潭,把你从烂泥中拔出来,你生活中如果出现了苦难和不幸,或者某种让你痛苦的事情,你都会把它看作是一种未来成就你更高人生的营养。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也就是说,有时候苦难经历会变成一个养分。

有志向的重要性就在于,它能让我们摆脱苦难,能让我们超越苦难。

志向的第二个重要性是,能让我们精神健全、愈挫愈勇。

一个有志向的人,不会屈服于现实,他不会在苦难中沉沦,因为他的志向还没实现,所以会越挫越勇,会产生一种有意思的、哪怕是一种虚幻的心理状态,会觉得所有的苦难都是老天给我的考验,就像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就是为了让他最终到西天取经成佛。

这样一种精神支撑,会让你立于不败之地。


某种意义上,人和动物的区别不就是动物靠肉体活着,人除了肉体,更大的力量来自于精神。

这个精神的内在动力就是你的志向。如果你觉得考研是你的志向,我也不否认,但考研实际上只是志向的一部分。

假如你考研是为了逃避现实,你并不知道考研和上研究生,和你未来一辈子的连接和关系。如果考研就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就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可以向别人炫耀,那考研就是没有意义的。

考研想要找一份好工作没问题,想要逃避现实也没有问题,但这些都不足以构成你走向未来的志向。

人生志向,可以是朦胧的,不一定是非常清晰的,只要你的内心能产生一种绝不停止、不断拉动你的动力,你不会停止脚步,你的考研才有意义。

二、激发生命的活力

在有志向的前提下,我们又如何激发自己生命的活力?

现在有个词叫内卷,大家非常焦虑地面对竞争。躺平,让大家再也不愿意奋斗,甚至到了摆烂的地步。大家都知道“葛优躺”,我就是个烂人,你拿我怎么办?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选择,但从一辈子的角度来说,你是过一个蓬勃向上、充满活力、充满惊喜、充满收获的人生好,还是过一个每天重复、有气无力、消极被动的人生好?

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过第一种人生,所以激发我们生命的活力就变得尤为重要。

1.摆脱两种舒适区

第一,我想讲讲舒适区。我们常说人不要躺在舒适区,我们也常说温水煮青蛙,有时候在舒适区就把人煮死了。

其实,凡是做过实验的人都知道,把青蛙放在凉水中,慢慢加温,水温达到一定程度,青蛙一定会从水中跳出来,如果突然把青蛙扔到开水中,青蛙反而起不来,把它扔到开水中的一瞬间,它的弹跳力就被烫伤了。

这个实验后来反复证明温水煮青蛙是不成立的。

但温水煮青蛙的实验给了我们两种启示。


第一,如果我们突然面对某种我们根本不可抗的挑战和压力,这是摧毁性的,就像把青蛙突然扔到开水中,它有再大的弹跳能力,也跳不出来。


第二,当我们感觉周边的环境已经不舒适,我们有弹跳能力这件事情就变得非常重要。

假如水慢慢开始变热,青蛙根本没有弹跳能力,它就没法从越来越热的温水中跳出来,最后结果会是什么呢?


这个青蛙也会被煮死。

总而言之,一是我们作为个人应该尽可能避开会把我们挑战到崩溃的场景;二是我们要有能力让自己能在不舒服的状态中跳出来。

接着再讲舒适区。

一个人不愁吃不愁穿,或者工作稳定拿着一份很好的薪酬,不努力不进步也能熬到退休,这是一种舒适区,但这只是舒适区的一种。

舒适区有两种,一种是人生舒服不需要努力,一种是人生不舒服不想努力,这两个都叫舒适区,一种叫舒服的舒适区,一种叫难受的舒适区。

以家庭为例,夫妻两个人很恩爱,从来不吵架,两个人都没有太大志向,都有自己的工作,家庭条件也不错,没有任何兴趣再去挑战自己走进风雨中,这叫舒服的舒适区。

如果夫妻之间天天打架,互相伤害,却没有动力或者勇气斩断这样难受的关系,重新去建立一个更好的新关系,这就叫难受的舒适区。

很多人在对付老板的难受中,在单位的难受中,在家庭关系的难受中,依然熬过了自己的一生。

这样的人,他难受不难受?他难受。

那么他舒服不舒服?不舒服。但他依然不愿意改变。

你是处在舒服的舒适区,还是难受的舒适区?

比如我当初做新东方之前,在某种意义上是处在难受的舒适区,为什么?

因为当时我没钱,在北大还受了处分,这种情况下我很难受,但我可以选择在北大待着,反正也不会丢工作,慢慢熬成个北大教授。

但我发现,这个情况对我来说不行,我必须改变,所以我跳出了当时难受的舒适区。

如果我一直待在北大,或许现在也会是个副教授,如果牛逼一点的话,就是个教授。

但我相信在那种情况下,我身上那些努力了解社会的能力、接受挑战的能力、在绝境中求生存的能力,还有我身上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等,是完全不可能产生的。

为什么?

因为不需要。

一个人的能力,如果不用一定会退化,这个能力越用越长进,用进废退。

所以对我们来说,如果我们想去迎接更有意义的生命,就要去寻找脱离舒适区的场景,进入陌生场景。

你背着包去旅行,走进一个陌生的城市,和陌生的人打交道,就一定会激发你身上某种对于陌生地方的反应能力,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处理陌生的能力很强大,自己交朋友的能力也非常强大。

我把这叫做陌生效应。

为什么有时候我建议大家一个人背着背包出去旅行?

因为你和一群朋友出去旅行,即使到了陌生的地方,也依然是在朋友中互相转圈,你并没有接受陌生的考验。如果要接受陌生的考验,你就要自己一个人去面对这个世界。

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应付不了一些考验,那没关系,只要命没有丢掉,你可以往后撤。

大家去面对挑战,要有一个底线,这个挑战不管多厉害,原则上不会把命搭上。


比如你要徒步穿越沙漠,没关系,你不能不带指南针,不带水,不带食品。你要创业,不能借了高利贷创业。

2.做有挑战的事情

要经常做一些有一定挑战性的事情。

前面说温水煮青蛙,如果把青蛙突然扔到开水中,那是要命的。现在直接把你送到珠穆朗玛峰脚下,让你明天必须登上珠峰,最后你一定会死在珠峰。

但是如果告诉你,一年以后让你登珠峰,你就可以从现在开始爬香山、爬泰山,爬四姑娘山,甚至挑战各座雪山,一点一点往上爬,一年以后大概率你就能登上珠峰。

为什么要有一定挑战性,而不是绝对挑战性?

因为人面对挑战的能力是逐步提高的,一定的挑战性是对你来说有一定难度的事情。

比如一天背二十个单词对你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那是不是可以挑战一天背一百个单词?


如果一天背一百个单词对你来说轻而易举,那能不能一天背两百个单词?


这就叫做“具有一定挑战性”。

如果一天读五十页书对你来说轻而易举,那是不是能挑战一天读一百页?


如果爬五百米的山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那有没有可能去爬一座一千米的山?


如果爬一千米的山是一件相对轻松的事情,有没有可能去爬一座三千米的山?

很多跑马拉松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刚开始跑马拉松,第一公里都有点跑不下来,通过努力跑到五公里,然后再努力跑到十公里,最后,我身边一些跑马拉松的朋友如果不跑全程马拉松就浑身难受,因为他们已经习惯挑战了。

如果他们从没有跑过马拉松,一开始就跑四十公里马拉松,一定半路就放弃了。

要逐渐适应挑战性,经常做一些对自己有一定挑战性的事情,让挑战逐步升级,这也是对我们人生发展最好的设计。

三、人的“三识”与“三能力”

1.人的“三识”

人的一生是由知识的发展和智慧的发展组成。

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硕士、到博士,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一种知识的叠加,这可以让大脑获得更好的思维能力,也让大脑更容易接受更高、更深刻的学习。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要读到博士,读到博士也不一定就表明对知识通达,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有智慧,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思考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聪明,完成智慧的跃迁。

真正的聪明不在于如何考取高分,而在于对世界上事物的理解,对如何取得更好的成功和成就的一种领悟。

所以如果我们只是听课和读书,却不思考,仅仅是积累知识,就等于一辈子白学。

有很多人博士毕业,一生既没有理论建树,也没有思想创造,更没有优美的文笔留在这个世界上,这书就白读了。

所以,我们人生的发展过程就是三“识”,即知识、学识、见识提升的过程。

知识可以通过读书和上学获得,学识可以通过跟老师、同学的交流探讨达到,而见识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经验,通过对自己人生苦难的解决,对自己胸怀的提升所达到的。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见识跟文化其实不一定有关系,有些没有太多文化的人,也常常有很大的格局,甚至有很大的战略部署。

比如刘邦,尽管没什么文化,但他有见识,相较之下,项羽的见识就差远了,尽管项羽身上有英雄气,但他比较短见,非要锦衣还乡,最后妇人之仁,这就属于没有见识。

所以一个人的见识跟他的知识没有必然联系。

2.人的“三能力”

在提升三“识”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三种能力。

一是独立思考能力。

想问题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能人云亦云,不能成为乌合之众,不能变成平庸的追随者,也不能屈服于权威。

第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比如,当我掰不断树枝的时候,就会想到我能不能用锯子。锯子不行,用刀是不是可以?刀也砍不断,用火能否把它烧断?所以人类是一种能提供多角度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动物。

第三,理性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人成长时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不再被情绪和感性所主导。

所谓情绪主导就是指我们的愤怒、怨气等情绪会干扰决策和行动;所谓被感性主导,就是高兴了就做这个事,不高兴就不做。

要解决人生中的问题,当然不能完全排除情绪和感性,因为人本质上是感性的动物,理性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为了使自己生存而不得不应用的一种能力。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依然要学会理性地、逻辑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面对现实,并且找到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整个人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领悟的过程、不断增加“三识”、增加三种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并不会因为我们上了大学就结束。

人类的苦难就在于,我们一辈子都得学习,如果不保持学习,就没办法战胜自己,从而在这个社会中取得优势。

而且如今的社会早已大不相同,原来在农村社会,如果我一辈子在农村,学的东西都是有限的,如何种地,如何跟村里人打交道等等,但现在,整个社会都打开了,我今天在上海,明天可能在北京,今天在中国,明天可能在国外。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永远不可能终止。

所以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想要生存、发展,最重要的不是工作或挣钱,而是学习。

只有保持不断地学习,才能有机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而不学习的人,比如大学毕业后从来不读书、不听讲座、不听课、不钻研的人,其实虽生犹死,因为这样的人已经失去了进步的能力,他的能力发展、对世界的看法必然会受到限制,会变得越来越狭窄,所以希望大家还是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

四、如何实现终身学习?

我曾经做过一个总结,我们需要五个步骤才能完成全部的学习过程。

第一,读万卷书。即多读书。

第二,行万里路。

我们要到现实世界多看看、多走走,每天走到一个不同的场景,可能就会多一份不同的感悟,走到一个不同的城市,可能就有一些不同的认识,走近一个不同的民族,可能就会对这个民族有不同的感觉。

第三,阅人无数。

在行走的过程中,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大家都知道,行走江湖的人一般都比较机灵,能洞察世事,这就是阅人无数所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

第四,名师指路。也就是老师讲课,我们听课。

第五,个人领悟。就是个人思考能力的过程。

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个人领悟,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五大步骤。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两点特别重要,第一,要在生活中、事业中进行实习,把学到的、领悟到的东西应用到事业和工作中。

所谓“学而时习之”,我一直认为这个“习”不是复习,而是实习,即把学到的东西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发展自己的事业。

这也是学习最关键的手段,我们学了半天东西,即使满腹经纶,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应用,还不如不学习。

所以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不论是阅人无数还是行万里路,我们都在和人交流,如果能和学识比较好的人一起交流讨论,就能帮助我们在学习上获得比较大的进步。

上过大学的朋友都知道,上大学最大的收获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吗?是因为大学校园美丽吗?是因为图书馆有5万本书或者500万本书吗?都不是。

大学学习收获最多的,就是同一个宿舍里的“卧谈会”。一个宿舍的几个同学在宿舍熄灯后,讲天、讲地、讲世界,讲的过程中互相砥砺,这才是对我们能力最大的提高。

现在回想我北大最值得记忆的生活,其实就是每天两个小时左右的卧谈生活,晚上十点熄灯后,就开始在床上躺着讲事情,讲讲男女关系,讲讲各种读到的书,听到的轶事,互相之间讽刺打击一下。

这不光增加了我们的知识和见识,还锻炼了胸怀和心胸,所以这个过程反而能让我们学到更多。

进入社会以后,我们也要多和那些能够给我们带来思想和进步的人打交道。

这些年大家比较喜欢上EMBA、MBA的课,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互相认识、互相学习,所以EMBA班、MBA班的同学常常会互相参观企业,会有交流会。如果班里的同学在一起除了吃就是喝,反而没意思。

所以学习真正的目的是为了用,然后再在创造事业、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学习更多。

有一句话叫“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可能比我们纯粹的读书、读书、再读书,读到最后把自己读成书呆子要好。

结尾:人生重要的四件事情

最后,不管大家是在上大学还是在考研,我都想给大家分享四个我认为非常重要的四件事情。

第一,读书、读书、读书。

要多读书,读优秀的书,让自己的思想、眼光、格局通过读书得到提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读书、读书、读书。

第二,独立、独立、独立。

思想独立、人格独立、生活独立,不依附、不攀附,成为一个优秀独立的人,像一棵独立地长在地平线上的树,让大家感觉到你是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这并不是说你有多少钱,有多高的社会地位,而是说你有独立人格,独立的生存能力。独立、独立、独立。

第三,确立、确立、确立。

确立人生目标,确立人生志向,确立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确立自己的能量,确立自己的生活方向。只有确立了才会有方向,你才能往前走。

最后,努力、努力、努力。

人生要顺应大势发展,任何一个人的人生,如果不顺应大势,就相当于逆水行舟。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当然是对的,但为什么非要逆水行舟?我们可以顺水行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努力。

选对了方向,加上努力,就能更快成就精彩的人生。所以,努力、努力、再努力。

再把这四件重要的事情重温一遍:读书、独立、确立、努力。把这四件事做到了,人生就不会太差。

参考资料:

1.《老俞闲话丨志向与磨砺》,老俞闲话;

2.《老俞闲话丨阅读和学习是成长的最好途径》,老俞闲话;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