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济棠之子回国讲学,建议共产党改名,邓小平掐灭烟头后哈哈大笑

 怀旧書馆 2022-07-30 发布于广东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多次接见了一位美籍华人陈树柏教授。

陈树柏能受到国家领导的接见,可见他身份与社会背景有着与众不同的特殊。

陈树柏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华裔科学家,1929年10月,陈树柏出生于广西省防城县,是广东军阀“南天王”陈济棠的第十子,家庭背景显赫。

陈树柏学生时期成绩优异,不到20岁就从黄埔军校毕业,直接被任命为连长。

陈树柏原本当军官前景就一片光明,而在1951年,一次出国读书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文章图片1

这年陈树柏22岁,进入了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军事学校学习电机工程专业,并且先后花了11年的时间,完成了学士学位、硕士及博士的学习。

1962年,博士毕业后的陈树柏,担任了美国圣克拉拉大学教授的副教授,完成了从军人到学者的华丽变身。在大学多年的教书经验,陈树柏教学成绩斐然,科研成果硕果累累。

六年后,年仅38岁的陈树柏成为了该校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之一。由于在电子学界突出的成就,1983年,陈树柏的名字及事迹被收录于《世界名人录》中。

随之,陈树柏在国际上的科研成果引起了国内领导人的注意。这也是邓小平接见他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章图片2

而对于陈树柏本人来说,他虽然身在国外,但多年来一直关注国内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可谓心系中华,也想回归故土,为国做贡献。这次受到邀请,也算是达成心愿回到祖国讲学。

其实,受到邓小平的接见,是陈树柏意想不到的事情。毕竟自己的身份太特殊了,父亲陈济棠曾经属于蒋介石的阵营,跟中共是敌我对立的关系。而自己起初参军时也是国民党军,多少也是比较尴尬的。

然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能不计前嫌,大方地邀请陈树柏回国讲学,可见共产党人心胸之宽广,对待海内外同胞一视同仁。

文章图片3

陈树柏初次跟邓小平见面时,他这么评价父亲陈济棠“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有些老一辈的广东人还在怀念他。”

邓小平之所以讲这句话,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没有忘记当年陈济棠一个“友好”的举动。听到这话后,陈树柏是万万想不到。

原来这就是中共领导对父亲有这么高的评价原因所在。陈树柏讲学结束,离开北京之际,邓小平题赠了鲁迅的诗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文章图片4

邓小平亲笔题的这句诗背后隐藏着深意。国共两党在三十年代,虽然有过冲突和矛盾,但一致对外,统一抗日战线,为国家的存亡作斗争是同一条心的,所以邓小平才说一笑泯恩仇。

对于当时年轻尚小的陈树柏来说,记忆中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没什么深刻的印象,他更不知道父亲在这点上做出过什么特别的贡献。

其实,当年陈济棠究竟对中共做过什么“友好”的举动,在陈树柏跟邓小平的多次交谈中可见端倪。

在随后的一次回国讲学访问中,陈树柏再次与邓小平见面。这次陈树柏却向邓小平提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文章图片5

陈树柏结合在美国多年的生活工作经历,和自己的所闻所见这样对邓小平说道:

“现在欧美一般人民,尤以美国为然,对'共产党’和'共产主义’这两个名词,感到非常可怕...为了有利于'四化’大计的推行,减少外面不必要的阻力,我向您建议共产党改个名字。”

邓小平听完这话,神色淡然,然后问道:“你想改个什么名字?”

陈树柏不假思索地回答:“社会民主党”。

当时,邓小平把手头的烟掐灭,什么也没说便哈哈大笑起来。

陈树柏身处海外多年,更没经历过新中国诞生与艰难成长这段历史,所以他不知道共产党对中国人民有着怎样深厚的感情。

文章图片6

邓小平非常清楚这段历史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大家抛头颅、洒热血,最终实现革命的成功,离不开全国人民义无反顾地选择和坚定地信仰。

邓小平用哈哈大笑来做回答,不仅体现了共产党人有着对陈树柏宽容的态度和宽广的胸襟,还缘于陈树柏的爸爸陈济棠曾经为红军提供过的一次帮助。

这处帮助,就是给身处危难中的中央红军“让道”。也就是这次特殊的帮助,红军连破蒋介石的三道封锁线,踏上了漫漫长征之路。

· 陈济棠让道红军

1933年9月,蒋介石调动50万的兵力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此后,蒋介石按照军事部署连续不断地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打击、追堵红军。为了歼灭红军,蒋介石对各地方军阀下达过防堵红军的多封电令。

文章图片7

1934年10月15日,蒋介石与夫人宋美龄坐专机到西北、西南地区进行军事视察,目的就是想看看各地方军阀防堵红军军事部署是否做到位。

尽管蒋介石布下了天罗地网,派特务对地方军阀进行监督。

但最后还是从手下口里传来了陈济棠“通共”的消息。当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时,红军已经越过粤军的防线进入了湖南。

“娘希匹!”

蒋介石气得破口大骂,自己没算计成陈济棠,反而被他摆了一道。

等蒋介石脑子很快冷静下来,了解到红军的动向和规模后,连忙把江西的中央军和其他部队调往湖南围堵红军。

随后,他亲自拟写了一份加急电报,送给陈济棠。内容措辞严厉写道:

“此次按兵不动,任由'共匪’西窜,不予截击,贻我国民革命军以千秋万世之污点。着即集中兵力 27 个团,位于蓝山、嘉禾、临武之间堵截,以赎前愆。否则,本委员长执法以绳。”

文章图片8

陈济棠接到电报后,心里感到害怕。于是,便立即把跟红军往来的所有书信、资料等秘密文件消除殆尽。

然后命令手下各部队分头尾追红军到湖南。

然而有趣的是,他们的部队距离红军总有一两天的路程,等追到蓝山后,又撤回广东境内自己的防区。

为了掩饰地更逼真,让蒋介石看到自己的忠心,等红军进入贵州后,陈济棠又四次派出了部队围堵。

对于这种追堵,国民党有位厅长形象地比喻“敲梆式的堵击,送行式的追击”。

在陈济棠的帮助下,同年10月21日,红一军团在赣县王母渡、信丰县新田之间突围;25日,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设置的第一道封锁线,全部进入粤北南雄境内。

文章图片9

随后,红军快速地向前挺进,一路上几乎没遇到什么障碍。

在11月多,成功地突破了敌人的第二道和第三道封锁线。

其实,红军能如此顺利连过蒋介石的三道封锁线,背后的真相是,早在之前,陈济棠就秘密地和红军进行了一次谈判,双方达成了五项协议。

那么,陈济棠又是在什么时候跟红军暗通沟渠?

双方的协议上到底是什么内容,能让陈济棠以不惜背叛蒋介石为代价,与红军友好合作?

· 陈济棠与红军的一次秘密合作

1934年9月,陈济棠安排贴身警卫徐副官去见周恩来,传达问话并且附带一份书信。

由于事关机密,陈济棠千叮咛万嘱咐地说:

“途中千万小心,人在信在,不可有丝毫闪失。信一定要当面交给周恩来,速去速回。”

这位警卫不辱使命,在9月下旬来到了瑞金。

文章图片10

周恩来听到陈济棠派人来找他这个信息,内心无比兴奋和激动。

彼时,中共遭受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惨痛打击,战斗士气低沉。面对蒋介石的步步相逼,中央领导只能见招拆招。

然而,此时的中央苏区正处在危险地带。如果不能尽快想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根本没法粉粹蒋介石的阴谋。

而这次陈济棠派人的到来,给了周恩来一个奇招。要是能利用陈济棠和蒋介石的矛盾,找到突围的突破口,这或许是个最佳的出路。

于是,周恩来热情地招待了徐副官,随后接过书信。

这封信文字很长,关键有两点信息可提取:

第一,陈济棠赞同和中共共同抗日的主张;

第二,陈济棠安排三位谈判代表,并且指明粤赣军区司令员何长工为总代表,进行秘密谈判。

文章图片11

周恩来对陈济棠信里所提表示赞同。另外,他表达了对陈济棠一致抗日的民族大义所钦佩。

随后,周恩来跟徐副官达成双赢的约定,并且商议了秘密谈判的具体时间与地点。

徐副官回去复命后,把周恩来的话做了传达。

时间很快就到了10月5日双方谈判的日子。

这天傍晚,中央谈判代表何长工、潘汉年抵达红军与粤军交界的地方——筠门岭。他们来到约定的地点羊角水村庄。

此时,已经有粤军谈判代表在等候了。

由于此次谈判非同小可,对于谈判的地点和内容都是严格保密的。

随后,粤军安排两顶轿子把他们接到了谈判地点——寻乌县的罗塘镇。

陈济棠为了万无一失,还特意严密封锁消息,加强警戒,确保红军的人身安全。

文章图片12

就在这里,双方进行了长达三天三夜的秘密谈判。最终达成了以下5项协议:

第一、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

第二、互通情报,用有线电话通话;

第三、解除封锁,互相通商;

第四、 必要时红军可以去陈济棠的防区,设立后方医院;

第五、可以互相借道,红军如有行动,可先告诉陈济棠部,陈部撤离20公里,红军人员可进入陈的防区,并用陈的护照。

正是这份5项协议,为日后8万多红军摆脱蒋介石的追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协议里面第五条内容,陈济棠并不知道红军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文章图片13

在签订协议的时候,何长工、潘汉年接到了周恩来的暗语密报:“长工,你喂的鸽子飞走了。”

其实,这是周恩来在告诉何长工,上层领导对进行战略转移已确定了,马上就要行动了。

1934年10月10日晚,红军开始战略转移。

中共中央、苏维埃中央政府、中革军委机关也由瑞金出发,开始向于都集结地开进。

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合完毕。次日,中央红军大部队8.6万余人渡过了长征第一河——于都河,向粤北突围转移。

当时红军是“搬家式”的转移,这种方式在军事作战中非常危险。如果陈济棠想半路出击,红军根本没有还手之地,而这种后果也是无法想象的。

文章图片14

可是,陈济棠没有这么做,他按照五项协议,信守承诺让道给红军。

陈济棠给下属下达军事命令:“敌不向我开枪不准射击,敌不向我攻击不准出击”。

就这样,红军安然无恙地踏上了长征之路。

在这段历史中,陈济棠与红军的秘密往来,即使到蒋介石去世也不知道这件事。

也许,大家感到好奇,陈济棠是蒋介石的属下,为何要这么帮红军?这似乎不合常理。

其实,从陈济棠与蒋介石复杂又矛盾的关系中,可以了解陈济棠这么做的真实目的所在。

· 陈与蒋复杂又矛盾的上下级关系

陈济棠,字伯南,于1890年出生于广西防城县,早年跟孙中山革命,后来参加过讨伐袁世凯战争和二次东征。

1929年,蒋介石把李济深囚禁于南京的汤山,同时下达讨伐桂军的命令。 目的是想瓦解地方军阀势力,掌管地方大权,使其处于半独立状态。

文章图片15

李济深被囚禁后,广东方面群龙无首,蒋介石就在亲近下属的推荐下,想到了陈济棠。

就此,陈济棠开始了8年广东“南天王”的统治。单凭这点,可以说蒋介石对陈济棠有提携之恩。

然而,两人好好相处的时间并不长。

次年的5月5日,蒋介石召开国民会议并制定了约法,打算开始掌控国家大权。

而彼时国民党元老立法院长胡汉民也有这个想法,于是提出强烈反对。

一年后的2月28日晚,蒋介石设置鸿门宴,趁胡汉民来赴宴之际,把他软禁在了南京的汤山。发生“胡汉民事件”后,国民党内外一片哗然。

文章图片16

胡汉民不甘心就此失去自由,于是秘密告诉孙科和王宠惠,让他们在两广建立反蒋结盟。而这个联盟就离不开掌握广东军事大权陈济棠的支持。

于是,胡汉民派人去说服陈济棠。陈济棠当时面对这种情况,虽然表面风平浪静,但内心早已波澜壮阔。胡汉民曾经有功于陈济棠,是他的靠山。如果胡汉民倒台,那么陈济棠自己的政治地位便会受到威胁。于是,他答应了。

后来,就发生了弹劾蒋介石的事情。也正是这一系列的事,蒋介石对陈济棠的做法怀恨在心,他想找个机会把广东给拿下,收入自己的囊中。

文章图片17

这个机会就藏在蒋介石对红军第五次“围剿”上。蒋介石在兵力部署上北重南轻,想把红军逼进 广东境内,来个鹬蚌相争,让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结果没想到,陈济棠识破了蒋介石的真正用意。

接到蒋介石要他防堵红军的多封电令后,陈忧心忡忡地对部下说:

“咱们与红军的这场战斗是输不得也赢不得。

若输了,共军进广东,老蒋说,我来替你剿共,广东就是老蒋的了;

若赢了,共军覆灭,广东已疲惫不堪,老蒋说,我来替你收拾残局,广东还是老蒋的。”

在进退两难之际,陈济棠想到了“送客”这招。

再一次会议上,陈济棠对下属这么说:

“咱一面慢吞吞地在红军的必经之地修造工事,以免被蒋介石抓住把柄;一面又不完成碉堡封锁线,开放一条让红军西进的道路,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专门从红军后卫部队身上做文章,以'送客早走’。”

文章图片18

陈济棠这招妙就妙在,既防红军入粤,又防蒋介石的势力伸进广东。

这样做,两边也都不得罪,广东这地盘还会在自己手中,一切安然无恙。

于是,他想尽一切办法,跟红军取得联系,探探口风。

这就有了与红军合作“五项协议”的由来。

后来,两广事变失败后,令陈济棠没想到的是,蒋介石并没有为难他,而是派一位下属来安慰他,只要陈济棠愿意,蒋介石可以到南京任职。

陈济棠心情很复杂,于是向蒋介石提出申请出国考察。蒋介石二话没说,也答应了。并且说“早日回国襄助共成大业”。

看到蒋介石对自己的真心实意,陈济棠非常感动。

在蒋介石的五十岁大寿上,陈把价值 200 多万的军火与机器的订单和现金1000万元光洋献给了蒋介石,借祝寿来表达重修旧好的意愿。

在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之际,陈济棠回到祖国,然后和蒋介石一起抗日。自此,陈济棠与蒋介石是是非非的关系,告一段落。

·结语

1954年11月3日,陈济棠因突发脑溢血在台北去世。跟许多国民党去台高官一样,晚年的陈济棠非常想念大陆,想落叶归根但又做不成表示非常遗憾。

文章图片19

幸运的是,在陈济棠去世30年后,在大陆人民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他的子孙把他的骨灰移回了湛江湖光岩,与他的结发爱妻莫秀英(1948年在广州病逝)葬在一起,也许这就是福报了。他的一生也是圆满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