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脉中国》文集暨全国首届“文曲星杯”文学作品大奖赛入选作品展:军行万里

 中国文学档案馆 2022-07-30 发布于山东
风中雅颂、弦上诗篇
——读《史记》谈欣赏民族音乐“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
军行万里



一、“霸王卸甲”楚歌声


(一)


民族音乐琵琶武曲《霸王卸甲》一开始就把人带入一种“风雨欲来”的迷茫状态之中——“楚汉相争”的垓下决战即将展开,曾经是常胜之师的楚军,陷入了汉军“十面埋伏”的重兵包围之中,已进入成败难以预料、生死未卜的境地……
在听者眼前:烟火映照着昏暗的古将军帐内,笼罩着凄婉而悲凉的楚歌之声。面对汉军重兵的重重围困、战场势态极为不利而难以扭转的危局,楚霸王项羽忍受着生死患难与共的心爱之人——虞姬歌舞之后拔剑自刎的痛苦诀别,步履沉重却又坚定有力,毅然“升帐”、“点将”、“整队”、“出阵”,义无反顾地领兵“出战”,持剑率部挥戈突向重围,直至乌江岸边从容就义……


(二)


西楚霸王项羽是中国两千多年前的一位年轻有为的悲剧性历史人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内的戏剧、戏曲、影视等又出现了“楚霸王”热:①香港银都机构拍摄的电影《西楚霸王》;②16集电视连续剧《西楚霸王》;③上海歌剧院的歌剧《楚霸王》;④吉林省京剧院的新编历史剧《霸王别姬》;⑤上海京剧院推出的新编历史剧《楚霸王》;⑥电视评书《西楚霸王》;⑦民族音乐琵琶武曲《霸王卸甲》;⑧诗词歌赋……
用不同的艺术方式,从不同的审美角度和反映侧重,来表现同一位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悲剧人物项羽,这是什么原因呢?
项羽本来是位举鼎起事的青年人,《史记》中记载他——在军事上能征善战、所向披靡,曾率部救赵击破秦军主力于钜鹿城外,之后入主关中,诛子婴、焚阿房宫、分封诸侯……从此而王称霸天下。
但是,在“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当时变幻难测的军事形势、以及人物内心世界(敌我之间、内部之间)交错复杂的心理矛盾……”的斗争里,由于他主要是依仗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超人勇力和凭借军队的武力征服敌手来成就霸业的,以为只用强大的军事武力就能够使“霸业可图、天下可定”!
因此,他不大注重也没有能够在经济上进行变革以兴利除弊,求得社会基础的发展;政治上没有真正达到消除各方王侯的军事割据,统一国家、建立起稳固的统治;也没有在文化方面有所作为,使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从而变成了比较单纯、穷兵黩武式的军事征战,结果,由强逐渐转弱,最后垓下一战,在四面楚歌声中,兵心瓦解、士气涣散,突出重围来到乌江边上,自觉无颜逃往江东见父老乡亲,拔剑自刎、慷慨赴死……
楚霸王项羽在楚汉相争之中是最终失败了,没有能够达到统一社会、建立起国家的人生目的。但是他功在破秦、劳在军旅,也称得上是一位有时代创造和开拓精神的英雄人物!
历史是不会重复的。今天已经不是冷兵器时代了,谁有举鼎的勇力就可以起事将兵而王。而经济竞争的商品市场、高科技已主宰的军事战场、文化艺术交流的舞台……同样需要有强烈进取之心和创造之行的人才,而不是碌碌无为、没有胆识却又患得患失的庸人!
文化艺术在为时代呼唤项羽那样年轻有为、不惧风险、而敢于立时代潮头的精神和力量。于是,西楚霸王的形象又热热闹闹、丰富多彩地走上了影、视、戏、剧、乐等的舞台。


(三)


与影、视、戏、剧等有所不同的是:一直在音乐艺术界广为流传的琵琶武曲《霸王卸甲》,不是通过视觉在观众欣赏者眼中塑造楚霸王项羽的英雄形象的,乐曲所描述和塑造的人物没有固定的装饰和打扮,而是通过听觉让欣赏者在心目中树立起一位自己意象中威武不屈的年轻英雄形象。这可能比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要虚化些,但更完美。
每一位琵琶艺术演奏者的《霸王卸甲》演奏,根据自己对楚霸王项羽的不同理解,刻划出的人物英雄形象,风格也不同:
1、郝贻凡的演奏:深沉朴实,“着重刻划项虞诀别”,对项羽“寄予无限同情”。(《传统琵琶大曲精选》)
2、周韬的演奏:表现了楚霸王垓下决战中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3、陈音的演奏:“刻划决战垓下乌江的壮烈情景。”(《中国琵琶》)
4、杨靖的演奏:“侧重描写西楚霸王的失败”,“以霸王这个失败了的英雄人物贯穿全曲,突出一个'卸’字,塑造出一个刚柔相济、威武不屈的古代英雄形象。”(《琵琶曲集》)
5、吴玉霞的演奏:“乐曲以悲壮的音调和富于棱角的音型,塑造了一位在失败面前宁死不屈的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形象。”(《千秋颂》音乐会)该曲与《千秋颂》《春秋》《泣颜回》《剑魂》等乐曲同台演奏,在历史的气氛中,通古今历史人物豪放的气质和风格……
听琵琶武曲《霸王卸甲》,不论哪一位琵琶艺术演奏者从不同侧面艺术地再现楚霸王项羽:或“寄予无限同情”,或刻划“壮怀激烈的场面”,或抒发“无情未必真豪杰”的感慨,或塑造“刚柔相济的英雄形象”,或表现英雄人物宁死不屈的悲壮的美……
乐曲饱含着琵琶艺术对这位悲剧英雄人物巨大的赞叹和褒扬,赞扬他同样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开拓者和创造者!……


二、生死不惊荣与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之时,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在“国倾思良将”的感思中,对项羽这样不贪生、不怕死,有胆识、有勇力为国征战的英雄发自内心地呼唤!也是中国历史上对楚霸王项羽作出的最高评价之一。
生与死”、“荣与辱”,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在中国历代英雄人物的精神中是最重要的事之一。从客观上看:“生与死”比“荣与辱”重!而从中国英雄人物的主观意志上衡量、从历代英雄人物的身上所体现出的则是:“荣与辱”往往比“生与死”要重的多!——在中国历史上:……文天祥、关天培、邓世昌……吉鸿昌、张自忠……到我党我军的“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舍身炸雕堡的董存瑞、梁世英、视死如归的刘胡兰和尹灵芝、抗美援朝中的黄继光、邱少云、上甘岭等战役中的英雄群体……徐洪刚、祁发宝、陈红军、肖思远……
可见,在英雄人物们的心目当中,“荣与辱”是大于“生与死”的!因此,中国历史上比项羽这样还“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真是数不胜数!
对于20多岁举兵、30岁初就义的西楚霸王项羽来说,《史记》中记载他在兵败突围之后,还能只身渡过乌江,可以摆脱追兵。“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返回江东之后,重举义旗、东山在起……
但是,当他的人生理想已变得希望渺茫的时侯,当他的人生追求和目的再也无法变成现实的时侯,那么,生与死也就不是什么很了不得的事了。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乌江,大势已去之时,已感到无力回天,与其投降或被俘受辱而死,不如战死!与其只身渡江生还,在江东父老们的指责辱骂和怨恨中偷生,不如自刎而死!——与其选择痛苦的生,不如选择痛快的死!死是他对人生苦难的抛弃,是对失败命运地抗争,是对现实煎熬的不满和超脱,是对“凤凰涅磐”式新生的追求……
可见,他把“荣与辱”看得比“生与死”还重,最后“舍生取义”、宁死不屈,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悲剧英雄人物比较完美的“青春”形象!
琵琶武曲《霸王卸甲》就是一首赞叹悲剧英雄项羽的音乐史诗!



三、“十面埋伏”汉军旗


(一)


项羽是个勇士和武将,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无论是军事战略势态、还是垓下战场的战术对阵,以及人心的向背上都陷入了汉军的十面埋伏的重重包围之中。
项羽率部在击破秦军主力之后,诸侯将臣服而无敢直视者并完全受其支配……本来拥有最大优势及其主动的,但后来他安于武力威慑和军事统治,“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又不谋政治治理天下之策,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也不懂得单纯的军事行动仅仅是一种政治的继续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他比较重武力征战和军事谋略,轻谋士划策和人才选拔,从而导致众叛亲离——亚父范增离去,韩信、陈平等走到了汉军的阵营……
最后,逐渐丧失了政治上的战略优势及其主动权,军事上也变得越来越被动和不利,直至兵败而亡。这与项羽的见识有限,只注重军事而不懂得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文化是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心理影响作用的内在决定因素之一,有着聚散精神的作用、影响人心向背的功能。当楚军陷入了汉军的十面埋伏中、感叹到四面楚歌之声时,其失败的命运就已经基本上被无情地决定了!


(二)


汉军统帅刘帮,起义时已年近半百,他虽有斩蛇之勇,但在勇力上武斗绝对不是年轻力盛举鼎而王者项羽的对手,他没有很完美的年轻英武形象,《十面埋伏》乐曲里没有直接表现这一人物,所以他的艺术形象在欣赏者(尤其是青年人)心目当中印象不深。
如果说项羽是军事政治家,那么刘帮则是政治军事家。
刘帮在同项羽争夺天下的军事故斗争中,起初一直处于劣势,但他善于用人,在建立汉朝之前,与部属十分随和亲近,经常同席坐卧谈饮,听取部属和有识之士陈述的意见和建议。
他曾起而“谢之,延上座”,听取郦食其说“袭陈留,得秦积粟”之计;“善”而纳用敌方“南阳守”舍人陈恢的“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之策,西向屈秦之城之兵而减少了作战中的损失;并“益张疑兵旗帜,诸所过毋得掠虏”,严明军纪,“非有所侵暴”,使关中百姓“无恐”;纳樊哙、张良“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之谏,约法三章,稳定民心和社会秩序;在入汉中途中“士卒皆歌思东归”时,采纳韩信“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而“决策东乡,争权天下”;使随何说九江王(英)布背楚后归汉;听取袁生的“使韩信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之略;用郑忠的“高垒深堑、勿与战”同强敌楚军相持;采用陈平的离间计使谋士范增离项羽而去;派郦生说齐叛楚和汉……
他有“运筹策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
有“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
有“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萧何;
用《史记》中刘邦的话说:“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能够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他还有彭越等独挡一面的军事联盟将领。
在与楚军屡败屡战地较量中,不断调整部署,同时宣布项羽的“十大罪状”,并绝其粮道……从政治上、军事上孤立项羽,逐步壮大自己的实力,从战略上谋求到了主动,由劣势转化为优势,完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最终使项羽被困垓下以至失败,从而取得了楚汉相争的决定性胜利!


(三)


琵琶武曲《十面埋伏》是一首胜利进行曲。乐曲里没有“兵争交”而不知成败的感觉,而是象孙子兵法中所言:“先胜而后求战”(《形篇》)。乐曲以攻必取、战必胜的信心和气势,鼓舞着士气、激荡着人心。演奏者也往往对汉军的胜利成竹在胸、胜券在握,演奏中充满了胜利的激情。
1、杨惟的演奏:“描写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琵琶在高音区奏出强烈而雄壮的鼓声,然后模拟军号、炮声、马蹄声等古代战争中的典型音响,生动地展现了古战场军营如林、旌旗蔽空、战鼓隆隆、铁骑驰骋的壮阔画面,从而表现出汉军的威武军容。”“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琵琶曲集·中国音乐大系》)
2、郝贻凡的演奏:“仿佛使人能听到刀剑相击、万马奔腾、喊杀震天的音乐形象,极为生动鲜明。”(《传统琵琶大曲精选》)
3、刘德海的演奏:在“描写公元前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的情景”时,“歌颂了战争的胜利者刘帮。”运用“独特的演奏新技巧——摇扫”,表现“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颇为生动,使乐曲高潮更为突出”(《大浪淘沙》)……
乐曲表演者们手法之精熟、弦音之精妙、技艺之精湛,铿镪铮铮地艺术再现楚汉相争的古战场金鼓齐鸣时,金戈铁马在鏖兵激战中短兵相接、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的激荡场面,有着纵横驰骋般的豪放气质。


四、“千秋定国赖戎衣”


(一)


琵琶武曲《十面埋伏》曾经为表现中日甲午海战的影片《甲午风云》配器,衬托民族英雄邓世昌在外敌入侵时慷慨激昂的为国抗敌之情。
楚汉相争的“十面埋伏”与中日海战的“甲午风云”是两场不同性质的战争:一个是民族内部矛盾之争,一个是国家、民族之间的矛盾之争;作战的方式也不相同:一个是冷兵时期器的陆上之争,一个是火器时期的水上之战;作战结局不同:一个取得了胜利,结果奠定了建立汉朝统治天下的坚实基础;而另一个作战失利,结果导致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事件发生……
虽然甲午海战以中方清朝海军的覆没为结局,但中国军队抗击外来入侵的精神永存不败,一直激励着后人,半个世纪后,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同一首乐曲,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不同的欣赏者就有不同的感受,《十面埋伏》似乎是在为中国古今的威武之师、正义之师、胜利之师所奏响的胜利进行曲!


(二)


不论是失败了的楚军还是胜利了的汉军,不论是失败了的甲午海战还是胜利了的抗日战争,……都从历史事件中不容置疑地告诉人们:自古以来,包括当今世界的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无论是前南斯拉夫波黑地区克、穆、塞族三方的领土争端,还是非洲卢旺达内部图西族、胡图族的民族矛盾,还是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利益纠纷……谁没有足以抗敌的武装力量,就难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谁不能在军事较量上取得决定性胜利,就不能定国固本,只能在动荡中漂泊和消亡,更不用说来维护自己国家、民族的正当的根本利益了。
诚然,治立国家需要经济建设、政治策略和科技、文化的进步……才能长治久安、保持稳定,但是“定”国还往往需要军队“征战和维护”这种特殊而重要的政治手段!
自古知兵非好战”!
千秋定国赖戎衣”!(聂荣臻元帅的诗句)



五、信息文明变世俗


文化艺术信息同科学技术信息一样,随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改变着世俗,也在参与造就新的世俗。
艺术追求永恒的境界,不断地向人们精神造就的时代新“完美”进化。而思想的解放,造成了多元化的评判价值和审美标准:如学术界曾有的历史作用(推动或阻碍)标准;企事业的政治功利、经济效益标准;艺术界的修养、造诣标准;消费者的娱乐、欣赏的需求等……多样化、综合化,形成了广泛而不统一的状况,这对文化艺术的发展有弊也有利。
当今时代,中国从农业文明迅速向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社会过渡和发展,(不同于楚汉时期的社会变革)建立以“农业是基础、工业成主体、信息为先导”的现代工业化文明,必须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农业文明为主的比较单一、保守和落后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及其不良的社会风气、庸俗的人际关系……从而使社会各方面适应现代工业化文明社会和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文化艺术在保持好的传统的同时也应当如此,并成为造就现代文明气息的图象、文字和声音。
琵琶乐曲《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艺术地再现历史人物和事件之时,让人想到:失败和胜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能因为害怕失败、担心风险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怕”是没有用的,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以个人良好的愿望和主观意志为转移,必须注重用自己的双手客观地把握自己的命运:
要敢于立时代潮头,不断地谋求发展与进步……


六、琵琶铮铮质华骨


(一)


《霸王卸甲》与《十面埋伏》比较:《十面埋伏》只是对战争场面的艺术再现,并没有专门直接刻划某个历史人物,表现的是一群胜利者。而《霸王卸甲》却从战场中描绘出了楚霸王项羽这个失败了的悲剧代表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性格特点。
从人物的某些方面比较:《史记》上写过刘帮曾经“好酒及色”,而项羽与虞姬的爱情却显示出坚贞纯洁和至死不渝的可贵品质,这在琵琶演奏中也得到过肯定,影视戏剧中的渲染就更不用说了,这说明:历史上文化艺术对项羽这个失败了的英雄人物的赞叹,不仅仅是出于对事业成败的审视,而且还从生活角度来观察。“霸王卸甲”里的项虞诀别在舞台上单调成为一台戏——《霸王别姬》,就连某省的一道名菜也用“霸王别姬”来形容,可想而知,这不是让人一听就作呕的乱伦之味,对于传统伦理观念较重的中国人来说,先能接受其名才能接受吃的,不然一听就反感,谁还能入口并且咽下去!
性格粗犷的西楚霸王项羽,虽然感情不一定那么细腻,但也不完全象《司马迁的审美观》(《中国古代美学史研究》)所说的:“虞姬在项羽心目中,其地位也不过是略等于一匹名马。”《史记》里写婚姻,“但绝无感情,而只是政治斗争的一种特殊手段。”《史记》是一家之言,其审美观也有着一定的角度和创作侧重的需要,在当时时势迅猛复杂变化的内容情节中,《史记》作者很“朴拙”的手笔,不可能让人们感受项虞诀别时那么细致、深刻。“霸王别姬”的留传,足以证明:虞姬在项羽心目中的地位非同等闲,更不是一匹名马所能类比的!要不然,虞姬在《史记》中“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歌舞后拔剑自刎的记载也就没有多少价值可言了!
而后世之人从不同的角度和需要多方位的审视这一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文化价值,艺术上就有了很多独特的理解和独到的表达。琵琶艺术也正是这样。


(二)


《霸王卸甲》与《十面埋伏》:一个塑造了失败的楚军统帅楚霸王项羽的英雄形象;一个描绘了胜利之师——汉军的征战过程。失败——胜利,这两个相反的主题,在乐曲欣赏上可以产生对比审美的感受。
从艺术欣赏联系历史人物的后来评价看:
十面埋伏”中的汉军之主——刘帮是胜利者,但他也是个“苍凉唱大风”的成功者;“霸王卸甲”里的西楚霸王项羽是个失败者,但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和爱情坚贞纯洁而专一的、比较完美的英雄形象!
不以成败论英雄”是中国文化的审美价值观之一。
从乐曲《霸王卸甲》和《十面埋伏》里也能体现出:琵琶艺术在创作上与演奏中所拥有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审美风格!


(三)


琵琶铮铮质华骨”,指的是:民族音乐琵琶艺术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怀以及中国文化传统的气质、品格和风骨!
作者简介:
军行万里,男,本名季晓东,微信昵称:东方信息之都,现居浙江杭州萧山。“从军行塞北,退役住江南”,原创《杭州钱塘江大潮》《五绝·谒南京中山陵》《七绝·中华黄帝祠宇》《五绝·诗酒润年华(五首)》(入选《2022年中华精英诗人·诗歌日历》),被《中华精英》《中华当代诗人佳作选》评为全国第九届最美读书人之一,荣获中华精英文学奖和荣誉证书、奖章、奖杯、奖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