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不达意,纸短情长

 净静默墨 2022-07-30 发布于湖南

看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识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圜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尽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瞬间顿悟了文字的局限性。

这种顿悟,又彻底刷新了从前觉得我手写我心,落笔生情的我对文字的重新认识。

在通讯发达的现如今,我们时不时会怀念起“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的书信时代,要是能收到一封情书,估比起金银珠宝还值得双手紧紧握着捂在心口。而写信的人,把内心压抑不住的再多等一秒就要溢出来的情意通过指尖流畅到笔尖,在纸张上留下烙印,自认为也是诚意满满,爱意显显,每一个文字都带有温度。

可是,谁知道,能够表达出来的感情,可能不及内心火热的十万分之一,“言语从来没能将我的情意表达千万分之一”,对方能接收到的感情,又不及这十万分之一的十万分之一,终究还是落得字不达意,纸短情长的结局。唯一值得称道的大概是,我把内心情感的轮廓大致勾勒出来了。遗憾的是勾勒的深浅和明暗程度,双方都无法完全又彻底地get到,甚至还会引起如笔画般弯弯折折的误会。

就像林忆莲《词不达意》里唱的,“我的快乐与恐惧猜疑,很想都翻译成言语,带你进我心底。”内心是这样想的,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对方看,可是啊,“我们就像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却触不及”。“我无法传达我自己,从何说起,要如何翻译我爱你。”

此刻,我才明白“爱的证据”的真正意义。

第一次听到“爱的证据”,是听人说起一个喜欢他的女孩。她说她喜欢我,可是我却看不到她为我做过什么,后来毕业了,再也没有了任何联系。哪怕她给我打个电话,我也能确认一下她的情感(指通过打电话这一行为)。可是,我找不到任何关于爱的证据。

遗憾的未了情。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是在看第三遍《东京爱情故事》时,才注意到“爱的证据”这句台词的,再回过头来想起第一次听到“爱的证据”的场景,恍然大悟。而在这光然大悟之前,事实上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身体力行交出过证据。这大概也是文字的其中意义之一,把具体的行为抽象出来形成概念,等对概念有了某种程度的认识之后又回过头来用概念指导行为。

最开始在文字沟通中也是完全没有用语气词的概念的,直到后来看到说因为文字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内心的本意,加上语气词,能够更好地传递出自己表达文字内容时的情绪,才刻意而为之。而现在,我们在沟通过程中,不仅仅会加上语气词,还会加上各种传神的表情或动图,也是为了让自己传递出的内容所表达的情感更为确定。

信当然是可以写的,这是这一稀缺行为本身所传递出的情感。只是,如果可以,加上声音吧,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又能释放出一部分情感;当然这还不足以表达,只有不为距离远近,翻山越岭去见时,才算动用了每一个细胞,使出了浑身解数来说我爱你。收获当然也是最大的,那就是完全而又彻底地拥有此时的对方。当然,前提是,彼此放下手机。

如果看到这篇文章时,心里不由自主地想着,怎么赶也赶不走的人,倘若还可以相见,就去见吧。漂洋过海、跋山涉水、舟车劳顿的旅途是内心情感的写照;衣着、表情、眼神是内心情感的写照;专注地看对方的样子是内心情感的写照;一起做事情的心情是内心情感的写照......所有的一切,有意无意地,无一不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想刻意隐藏都会无处可藏。此刻,我的眼里心底全是你,我们完全而又彻底地拥有彼此。

万千不及,去看你,来爱你;又不及,留下来陪你生活,一起虚度时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