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娄峄杭|读三书,说阴阳,话全生

 张远山图书馆 2022-07-30 发布于上海

我年纪小,没有什么阅历,不懂什么,《奥义》是前段时间才读,有什么错误,望大家多多指正!

文中大部分都是化用或引用《奥义》中的句子,当文本被解读时,已失去原文本之意,望先生海涵。

提到“阴阳”这个点,缘于我翻过《黄帝内经太素》,对“太素”含义产生好奇,查阅古籍,在《孝经纬·钩命诀》中有——

“天地未分之前,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有太极,是为五运。形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质形已具,谓之太极。五气渐变,谓之五运。”

《易纬·乾凿度》见——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

《列子》也有提及(先生提到今本《列子》是张湛伪书,存部分先秦史料之真)。

宇宙生成问在秦汉古籍中有记载,而隋朝的黄帝内经版本以“形变有质”、“质之始”的“太素”起名,就治病保身的医书来说,得其精妙。

比起汉代纬书所体现出宇宙本源到天地的万物生化关系,我们更熟悉的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与与《易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是万物之上,是“道生一”的“一”之前,前为先天无极的境界。

儒家的“太极”和道家的“一”在一个层次上,道生一,无生太极,“其次以为有物矣”。

先生《伏羲之道》:“'太极’,是阴阳未分的’浑沌'”。对应“而未始有封也”,此阴阳是在有无之间,阴对应“无到有”,阳对应“有到无”。

“’二'就是浑沌元气分出的阴阳二气”,对应“其次以为有封焉”。

“’三',是天地人三才,”对应“而未始有是非”。此阴对应“之南,之北也”,阳对应“高、明也”。

“三”,又是变化,变化生万物,朴散而为器,后为后天太极的世界。

人类出生于后天世界,道不可知,人不可合道。正如先生说“无论个体还是全体,人类的有限物德,必不足以尽窥无限道一”。《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受“基因”及其后的“模因”支配(造化及基于其后的文化),人有形成器,所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身体为人所乘。玄奘问:“生死大海,谁作舟楫?”身作舟楫,身命行于“生———死”航道之上,并基于此与外物“相刃相磨”。人固有之肉体,是为人固有之阴。

而宋王偃暴治宋国,庄周写出空前绝后之《庄子》;远古时代茹毛饮血,伏羲建立伏羲学,为古道家所继承,今日璀璨依旧;游方之外者“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所谓“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人固有之精神,是为人固有之阳。

有真阴真阳,有假阴假阳,有真宰假宰。婴儿成形,造化予其肉体精神,此为真宰;悖道文化下因溺于肉体所产之“知”,遁天倍情,为假宰。人间世,生命是第一“宰”,保身是人之起点,由于身之所限,无知受小知大知成心影响,成我之成心,溺于肉体、溺于悖道文化、陷溺于阴。

“然而万物之德,皆为道所分施”,尽管悖道文化占主流,但真宰真阴阳存于人人。保身而不待于假,之后重于葆德。合和阴阳,以求真,以求全生。

《养生主》以庖丁为例,点明“保身需技,葆德需道,唯有知行合一,方能身心兼养。”、养生因循内德,为知顺应天道,为行因应外境。知不可空想就变成至知,行不可随意就变成当行,知与行只能相互照之而行。要上达,必须从下学中努力,乘下学以游上达。有真学假学,真达假达,以“环中”及“虚室”应其真假。葆天赋物德之阳,同自知物固有之阴,阴阳相环抱运行,负阴抱阳,求“自适其适”、“知止不殆”。保身葆德,是为“养生”之“主”。环中应阴阳分和、无与有之分野,中阴阳之分,求阴阳和而全生。

庄子说列子乘风而行尤有所待,庄子有所乘而无所待。

人身肉体、社会关系、文字书籍无一不是庄子之“待”,庄子明其“待”,“适德而几矣”,承认其“不知其然”,此“待”、“乘”转化。

先生言:“乘物”者必须“命物之化”:洞观所“乘”外物于何时何处偏离了己之目标,及时知殆而止,转“乘”别物。“乘物”是为了“游心(于道)”。

待乘转换,止于乘,致无待,探索精神的无限可能,葆光生白。

先生言:要穷尽自身禀妥于天道所赋的全部物德,但永不自得,永葆冲虚的德心对永恒的天道开放。

道法术,认知做法相互改变,有无之间,阴阳大小切换自如。

“行于当行,止于当止;知殆而止,知止不殆。”放下假宰之求全,做空顺道以求真宰之明。中阴阳有无之和,求太极之用。

先生言:“必先有所对待,而后才会有所倚待。因此必先致无对待,而后方能致无倚待。”

回到逍遥游中大鹏与小鸟,大鹏起飞三步,小鸟决起而飞;大棚图南,小鸟止于“榆枋”。

对待大鹏与小鸟有四境界:

第四境界,是非纷起,是“燕雀安之鸿鹄之志哉?”的优越。

第三境界,各安其分,大者大,小者小,大小无是非。

第二境界,精神境界的认知,对小和大都能认同尊重。是《创世纪》中“神看着是好的”,具道之德,安于道之用。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尽其所受乎天”。

第一境界是没有对待。

先生言:丧我丧偶的至知至人,以天道为师,达至道极视点,知万物皆禀道所分施之德,葆养先天德心,进窥物德之同。“偶/我”两丧,致无对待,致无倚待;“彼/此”双忘,忘彼之非,忘此之是;“是/非”致无,和以天倪,不谴是非。达至齐一万物、无彼无此、不党不群、非主非奴、自适其适、以天为父、为道所使的“以明”之境。

求太极浑沌之气象,以窥无极。

顺道文化是人类的艺术,是《庄子》的艺术,先生三书是此艺术大门最有力的敲门砖,由此门走到龙蛇混杂,乐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游于无穷。

感谢雷舒宇,他给我推荐了他的“宝藏作家”远山先生;感谢分享组的诸位老师,尤其是槃木老师,我麻烦他很多,感谢小鱼儿老师的主持;感谢远山先生,成为您同时空的人,我感到很幸运!

最后,《山木》的一句话送给德友: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