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西海淀蒋家胡同三号院

 新用户8926AVU2 2022-07-30 发布于北京

金勋《成府村志》记,清末蒋家胡同路北共有五个门户,东头一户为赵歪子,专精于正骨。中间三座大院,均为天利木厂主人安姓的住宅。西头一院为洪姓,正蓝旗人。胡同南侧除安家的马圈外,还有吴姓、李姓等住户。安家为东安县人,经营天利木厂,东家安联魁曾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参与重修圆明园中路九洲清宴的工程。工头安鹏性好武,曾中武举人。

清同治年间,西直门天利木厂东家安联魁,因承应圆明园中路九州清宴工程发了财。后来又承包修建颐和园佛香阁工程,在这项工程中,从中购买上等木料砖石,在成府建造宅院3座,还在路南建造佣人的下房和车马库,从此形成了东西走向的胡同。胡同南偏西为安家马圈。

现在的蒋家胡同三号院,坐北朝南,广亮大门,门前有上马石,进门迎面是一座雕花清砖影壁,折而向西为屏风门,一进院落正北建一殿一卷垂花门。正厅为大式五楹,东西配房各三间,四角有抄手廊相通。院后有一小花园,种植花木,叠置峰石。山后建有单檐六角方亭一座。

现归北京大学法学院使用。2001年由北京大学修缮并部分复建。

文章图片1

一 安家胡同时期

蒋家胡同在清末称安家胡同,安家有三个院落,为两进式四合院,院落宽阔、舒展,三院并列相互之间有游廊连接,东面和中间的两座院落后面各有一座花园。作为《禹贡》旧址的三号院位于中间,由大门、南罩房、垂花门、游廊、正房、耳房、东西厢房和后花园等部分组成,共有房屋20多间。三号院大门南向,门前为垂带踏跺的高台阶,台阶两侧各有一座简易的上马石。门框下有一对精美的门墩,在文革中被砸毁。大门与南罩房并排共11间房,大门东侧为3间房,西侧为7间房,大门内迎面为一座精致的砖影壁。

内院大门为垂花门,门内有游廊连接东西厢房,垂花门和门两侧的游廊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被拆除了。正房面阔3间,两边各有耳房2间,东西厢房各3间,正房与厢房之间有抄手廊连接。在正房和厢房的廊下两侧,装饰有园林彩绘,似乎画的是圆明园中的景物。像北京的许多四合院一样,庭院中间有一口大水缸,可以存消防用水,也可以种植莲花,院子里栽种有海棠树和竹子。

正房的后面有一座花园,园内堆有土山,园子的西南角为厨房,有过道通到内院,园子北面有一排堆放杂物的后罩房。

民国年间安氏其子安绪久,孙安建昌、安建邦将房子卖给清华大学蒋姓教授,因安姓人家占据了大半个胡同而得名。后安家搬走,胡同也改了名称。开始有人称之为蒋家胡同。蒋家胡同中最好的建筑位于胡同北侧,现在位于海淀街道办事处辖域的东北角,东至太平庵,西至赵家胡同,南至闻家胡同,北至书铺胡同。

文章图片2

二 蒋家宅院简介

蒋家胡同位于成府村,成府村原在北京大学东校门外,东邻清华大学。成府曾是一个有数百户居民的村庄。

蒋家胡同原安家的三处宅院。

一处为院门为如意门样式。门楼上瓦已残破,长满篙草。门楼的砖柱子、砖栏板、一至五层砖檐和砖挂落上都雕有花饰。两侧鱼腮墙砖挂落以下至上门框相齐部分,各雕有五只蝙蝠,间杂以花饰。两门替上各粘有五福捧寿图案的木雕。门替间,还遗存着写有阿拉伯数字“48”的黑色燕大旧门牌。院门外两侧方形门枕石亦保存完好,上各有卧狮一只,栩栩如生。门枕石正面和侧面是喜鹊登梅等浮雕。一进门,迎面即为砖制一字影壁,壁顶为硬山式,仿木构砖木仿。左转,为一长方院落,南有回事房数间,北有小式垂花门一座。进门,院落近于方形。北有正厅三楹,两侧各有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正厅和厢房均设外廊。廊子和二门间用抄手游廊相接,构成一避风雪的环行通道。沿正厅外廊向西原可达三号院,燕大买后将过道堵死。

自从成为大杂院后,居民们在里面私搭乱建,显得拥挤、凌乱。但由于主体建筑尚保存良好,仍能使人依稀感受到当年的宁静与闲适。

院内还有两处值得一提的彩画。

一处为正厅前西廊门筒子门头上的油饰彩绘,画面近景是房舍、花窗、太湖石和树木。中景是小桥。远景则通过湖面伸向湖中的小岛,岛上建有亭榭。此画运用写实手法,讲究近大远小,画面明暗对比清晰。它反映出西洋绘画传入中国后,对建筑中油漆彩画的影响。据此院居民讲,东廊门筒子门头上也绘有一幅小画,但被后搭起的房屋遮挡,无法目睹。

一处为垂花门的走马板背面。按常理,走马板背面不需饰彩绘,只漆成一色就可以了。像走马板背面作画,是北京城内和西郊的四合院中很少见的。此画面为楼阁风光,上绘一花罩,花罩下绘有楼阁的八扇隔扇,中间两扇敞开,可直接看见楼内的陈设。在敞开隔扇两旁的隔扇窗心上,用行书分别题写着诗句,文字已模糊难辩。再旁的左右隔扇前,各绘有两盆菊花,隔扇下绘有楼栏杆,两盆菊花以工笔花卉方法绘制,手法写实,极富立体感,明显受到西洋绘画影响。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三 燕京大学迁入后简介

1926年,燕京大学迁至燕园后,购得原安家的三个院落作为教职工寓所。

1929年,顾颉刚先生就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居住于蒋家胡同的燕京大学宿舍。他初落脚于蒋家胡同路南的9号院,一年后迁入蒋家胡同路北的3号院,在此一直居住到1935年秋。

1934年顾颉刚先生创办了著名的《禹贡》半月刊,在刊物封面上的地址栏中,写着“蒋家胡同3号”的字样。蒋家胡同3号是《禹贡》的创刊地,也是顾颉刚先生在燕大任教时的旧居,今天这所院落虽被保留下来,但已离开了它的原位。

1941年前,在燕大图书馆工作的湖南籍薛伯吟先生住2号院。燕大被封后,由日本人居住。

1945年10月燕大复校后,学校请教授们挑房。很多人选了燕东园的洋楼。邓之诚先生因喜欢中式四合院,故要了蒋家胡同2号院。1955年,他在这里完成《中华二千年史》和《骨董琐记全编》,先后交由中华书局、三联出版社出版。

1948年,王钟翰先生曾暂住过南房。他从上海结婚归来,因太太嫌房内潮湿,便向燕大总务处申请搬到了蔚秀园。

1949年秋,燕大数学系一位姓陈的讲师住进了院内西厢房和南房。他由天津一所中学调来,搬来后,将西厢房沿垂花门西侧,圈成了一独立的长方形小院。后来,陈太太亡故于南房中。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陈先生调到了清华,便搬出此院。随后原燕大的聂崇歧先生搬进了原陈先生的住处。他调到内城东单近代史研究所担任资料室主任后,因不愿离开海淀,便从燕东园搬到此处。院门东侧一间南房住着一位广东籍黄太太,她是燕大哲学系江天骥先生的前妻。

1952年,燕大哲学系并人武汉大学后,黄太太也随之搬走。在东耳房和厢房之间有条小道向北通往后院,那有三间东房。

1965年北京实行门牌单双号改革,东西向胡同路北为单号,路南为双号,皆由东向西排序,这一变化差点给今人造成错认。

邓、聂两位先生相继谢世后,这座院落便逐渐变为北京大学职工的大杂院。

2002年,为建设北大科技园,成府村完成搬迁,此后北大将其改为教学科研用地,成府旧址成为校园的一部分。

北京大学博雅塔东面的原校门处,是原成府村的蒋家胡同。此即安家宅院。三院门前有古槐、古柳数株,炎炎夏日,绿荫满街,助人清凉。

蒋家胡同三号院的保留,却成为一处清晰的历史坐标,为后人研究京西的文化村落留下一处遗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