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有位百岁抗战女兵名叫周秀莲,由于年岁较大,当时有很多志愿者都十分关心周秀莲的晚年生活,经常去探望她。 ![]() 在提及有什么心愿时,周秀莲老人表示自己希望能再看一看丈夫。志愿者们也努力地帮助老人实现心愿。在志愿者们的努力下,时隔了73年,周秀莲老人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周秀莲为何与丈夫73年都没见面?志愿者又是如何为她实现愿望的呢? 多年未见,心愿达成 2015年9月3日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为此全国各地都有纪念活动。在湖南也有一批志愿者对昔日的抗战老兵进行慰问,这其中便有百岁抗战女兵周秀莲。在问及周秀莲老人有何心愿时,周秀莲却说想再见一见丈夫。 志愿者原以为周秀莲这是因为战乱而跟丈夫失散,不想却在了解后得知,周秀莲的丈夫早就牺牲在战场上。而周秀莲也不是在为人所难,而是想借助志愿者的力量,找找丈夫相关的照片。哪怕是照片,也能成全了她的心愿。 ![]() 志愿者了解情况后积极进行搜索,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志愿者们终于在浙江的档案馆中找到了周秀莲丈夫杨平将军的照片,他们带着这张照片来到了周秀莲的家中。 此时的周秀莲已经七十多年没有见过丈夫的样子了,志愿者们不知道老人看到照片还能否认得出来。他们在将照片递给周秀莲老人时,卖了个关子,并没有表明是杨平将军的照片。 可周秀莲还是一眼认了出来,“是他,是杨平,我已经73年没有看过他的样子了”,老人拿着照片反复地摩挲着,好像拿着一个举世珍宝。 ![]() 明明是恩爱夫妻,为何会天人永隔,甚至连张照片都没有留下?这事还得从头说起。 知书达理,幸遇知己 1907年,周秀莲生于长沙望城县。相比于村子中的村民的生活,周秀莲的家境还算殷实,别家的孩子因为家境贫寒无法读书,而周秀莲却能够进入学府学习。 她的父亲从小便教她读书写字,给女儿买了许多古典书籍供她阅读,希望能将女儿培养成一位知书达理,学识渊博的女子。周秀莲也不负所望,自小学习优秀,对古典书籍也颇有兴趣,随着慢慢长大,周秀莲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 ![]() 当时与周秀莲同龄的女孩都要么在家中干粗活,要么早早嫁人,很少有人能够像周秀莲这样有学识。她也明白了不是所有人都像自己这般好命,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周秀莲认为自己的学识不能没有用武之地,既然社会上缺少有学问的人,那么自己就应该为国家做些什么,作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她也不能像男子一样参军打仗,于是整天陷入到两难的境地。 ![]() 早在1906年,孙中山先生便提出了三民主义,但可惜当时由于三民主义有些新奇,并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和接受,但随着时间的前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了三民主义的内容,并觉得十分符合中国的国情。 当时的周秀莲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并深受震撼。 ![]() 周秀莲18岁那年,在三民主义的感召下,她加入了当地的妇女联合会,此举也得到了父亲的支持。后来她积极地投身于革命事业中,宣传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民主和平,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革命思想。 尤其是对于女性的思想工作,周秀莲格外的认真负责。她总是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热情来帮助那些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女孩改变思想,使她们独立起来。 ![]() 周秀莲在革命的事业中,也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杨平。1931年,在一次革命思想宣传活动中,周秀莲遇到了志趣相投的杨平。二人一见钟情,在得知对方都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时,二人便决定在一起。 在与周秀莲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杨平向周秀莲的父母提亲,看到杨平年轻有为,周秀莲的父亲也欣然同意了。二人的婚事很快便定了下来。1931年底,二人正式成婚,在成婚的那一天,周秀莲与杨平满心欢喜,二人都觉得与对方结婚是此生的一大幸事。可二人之后的生活却几经波折。 ![]() 随军奔波,生活不易 其实早在二人结婚前,周秀莲的母亲就曾与女儿谈过,她认为杨平是一个军官,还是连长,现在的局势这样混乱,以后杨平避免不了行军打仗,战场上又生死难料,万一杨平出现什么意外,那么女儿的日子就会很难过。 周秀莲又何尝不知母亲的担心呢,可她觉得既然认定了这个人,即使再困难都要在一起,如果日后需要丈夫带兵打仗,周秀莲也会支持丈夫的事业,在国家的安危面前,只考虑小家的幸福是不应该的。周秀莲相信如果是换成她,丈夫也会一样支持她的。 ![]() 抱着这样的信念,二人开启了婚后的生活。结婚还不到一年,杨平所在的部队被调到了河北打仗,周秀莲为了不和丈夫分开,便跟随丈夫的队伍一同行军。 看到丈夫每天领兵操练十分辛苦,周秀莲便自觉地开始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还加入了部队的后勤处,与其他女眷一起在部队的被服厂里工作,为将士们缝制一些被褥和衣服供他们使用。 ![]() 周秀莲当时是军官夫人,其实是不用做这些粗活的,但她看到后勤部缺人,将士们的衣服又常常破损,棉衣也供不上,在寒冬腊月,将士们经常受冻,生出冻疮。 周秀莲将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因为小时候跟母亲学习过一些针线活,再加上后勤部人员的指导,周秀莲很快就上手了,在照顾好丈夫的同时,周秀莲经常熬夜给战士们制作棉衣,只为了战士们能够早日穿上不再挨冻。 ![]() 周秀莲的举动也赢得了将士们的一致好评,人人都夸她既知书达理又能干。 杨平的部队经过多次转移,部队移到哪里,周秀莲便跟随到哪里,周秀莲记得,自己几乎与丈夫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中国版图上的东西南北都去过。虽然行军的生活很是劳累,可每天能够看到丈夫,周秀莲也知足了。 ![]() 虽然当时在军中生活水平不高,没有山珍海味,食物的供给也十分短缺,每个人的食物都是定量的。后来二人有了孩子,食物上更是比较缺少。 杨平与周秀莲虽然作为军官和军官夫人,也没有搞特殊,将士们吃多少,二人就吃多少,有时候不够吃了,周秀莲就将自己的口粮省出来留给孩子吃,而她自己常常吃不饱饭。 ![]() 出来久了,周秀莲也常常想念家乡,想念父亲母亲,可看着百姓现在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周秀莲也不能坐视不管。 她经常对丈夫说,等到战争结束,百姓安定了,我们就回家过普通人的日子,我在家相夫教子,你在外挣钱养家,一家人就这样平平淡淡的度过此生。 ![]() 杨平也是这样想的,他向妻子保证在战争结束后就让她过上好日子。二人最终的愿望得以实现了吗? 丈夫去世,悲痛万分 周秀莲在部队的生活很是劳累,一边要顾家,一边要在后勤部为战士们缝制棉衣,可每当她想起丈夫的承诺时,都能化劳累为动力。 1937年,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保家卫国刻不容缓,杨平立刻带领部队前往了抗日前线,周秀莲在后方为我军传递电报消息。 ![]() 二人由于距离隔得远,杨平又领导战事无暇给周秀莲写信,二人只能通过杨平的部下传递消息,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三四年。 1942年的某天,杨平回到了部队,见到了周秀莲,周秀莲本以为丈夫此次回来可以多陪陪自己了,结果没想到丈夫带回来了一个令她没想到的消息。 ![]() 杨平被调到了第五军军官干部技术训练大队,担任了上校大队长。周秀莲一听丈夫升官了还在为他高兴,可杨平却说他要跟随部队要前往缅甸战场作战。 缅甸地区偏远,且气候炎热,环境很差,丈夫前去那里作战肯定是要受苦的,周秀莲本想让丈夫再争取一下留在国内,但可军委的文件已经发下来了。听到这个消息时,周秀莲不由得十分难过。 ![]() 在认真思考过后,周秀莲接受了丈夫要远征的事实,开始为丈夫收拾东西,周秀莲明白丈夫这次是为了国家而出征,不应该为了儿女私情而耽误作战。 在临别之际,周秀莲一再叮嘱杨平要照顾好自己,杨平也心疼妻子,让她在部队照顾好孩子们,等着他回来。 ![]() 之后的日子里,周秀莲独自照顾孩子,后勤的事情处理得也很好,丈夫当时已经去缅甸一年了,二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并不多,丈夫总是忙碌,给周秀莲写的两封信,从不提他受的苦,都是一些缅甸的风土人情以及一些高兴事,在信的结尾,也会说上一句,等我回来。周秀莲靠着这两封信,度过了每个夜晚的思念。 ![]() 最近关于丈夫的消息越来越少,周秀莲也不由得担心起来。一天她与军中的太太正在院中喝茶时,一位军官朝着周秀莲走了过来,表情十分沉重。 周秀莲起初以为丈夫的部队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了,可谁知军官走到了周秀莲的身边,深深地向她鞠了一躬,悲痛的对她说:“杨平队长赴缅作战,英勇殉国。” ![]() 周秀莲得知这一消息时,顿时急火攻心,晕倒了过去,太太们将周秀莲搀回了房间。周秀莲醒来后面无表情,周围的人跟她说话她一概不理,只是将刚才通报消息的那名军官叫了进来,问他关于丈夫的详细消息。 那名军官表示为了掩护友军撤退,杨平率领部下提前埋伏在缅甸丛林之中,在与敌军交火时,由于敌军人数众多,杨平被敌军的机枪射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 丈夫对周秀莲的诺言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在杨平去世后,周秀莲的生活如何呢? 带着思念,继续生活 杨平牺牲后,军中给予了杨平少将的军衔,还为他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追悼会,可对于周秀莲来说,丈夫去世了,自己便再也没有知己了。 之后周秀莲悲痛欲绝,大病了一场,军中的领导前来慰问她时,问她可有什么心愿,军中会尽量满足她,周秀莲表示自己想带着丈夫回家。丈夫没能达成的心愿,就由自己替她达成吧。 ![]() 领导批准了周秀莲的要求,在周秀莲身体好一些后,军中派人将周秀莲与孩子们送回了老家,并将杨平的灵柩送回老家卯田安葬。 丈夫刚去世的那段时间对于周秀莲来说十分的煎熬,可看着身边的孩子们,他们已经失去了父亲,周秀莲如果再倒下,那孩子们就真的无依无靠了。于是周秀莲强打着精神,带着对丈夫的思念,继续地生活了下去。 ![]() 丈夫留给周秀莲的遗物并不多,只有一些衣物,几封书信,还有几张模糊不清的照片。周秀莲每每想起丈夫时,都会将这些东西放在自己的旁边,就像丈夫还在一样。 可战火并未停止。1944年,日军再次攻占长沙,对长沙进行了大扫荡,日本士兵见人就杀,城中遍地都是尸体和残骸。 为了躲避日军的屠杀,周秀莲带着孩子们离开了家,暂时在外避一避,可等她再回来时,却发现日军对城中进行了轰炸,自己的家变成了一片废墟。 ![]() 周秀莲一下子忍不住了,在废墟旁大哭了起来,周围的人都在劝周秀莲,人没事就好,房子可以再盖,可他们不知道的是,周秀莲因为走的着急,没有带丈夫的遗物,现在房子倒塌,还在时不时的冒着火星,丈夫的遗物肯定是没有了。 后来政府帮助周秀莲重建了房子,周秀莲与孩子们在此地继续生活了下去,之前还有照片可以看看丈夫的样子,现在什么也没有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周秀莲记忆中丈夫的模样也越来越模糊。 ![]() 也正因如此,周秀莲才会在时隔73年后,再见丈夫模样时泪流满面。 结语 今年的3月份,周秀莲这位全国年龄最大的抗战女兵去世。好在她临终前再次看到了丈夫的模样,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曾经有位志愿者问过周秀莲老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当时她有机会能够阻止丈夫前往缅甸,那么她会这样做吗? ![]() 周秀莲老人表示如果再让她选择一次,她还是会支持丈夫前往缅甸,因为国家安定是二人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在革命之路上牺牲的无数名战士,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值得万人敬仰。 |
|
来自: 格林书屋 > 《首藏网络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