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读《三国演义》 || 作者 党小娟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2-07-30 发布于上海


初读《三国演义》

作者  ‖  党小娟


中国的四大名著,按理来说我都读过了,可是因为我自小对那些“从武”的东西多少欠缺点儿兴趣,虽然《三国演义》《水浒传》都是站在“拯救乱世,匡扶人类”的正义之举中打打杀杀的,为了建立所谓正义的国家或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枭雄梦之类的,如曹操就是有着枭雄梦,刘备是为了匡扶汉室,至于孙权可能是为了当个皇上而已吧。

这次粗读《三国演义》,源于为了给孩子讲故事,这种从书城买回来的硬皮的正版的书就是看着舒服,还是小时候那种连环画版的,只不过小时候我们所谓的“花书”也就是小人书是黑白的,现在的是彩印的而已。在每天给孩子的阅读中,我大致粗略地了解了一下三国的人物,看完之后产生了一点粗略的感受,也可能不太对,与大家共享。

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军师诸葛亮,这个善于使用羽扇、喜欢坐着小轮车亲自指挥打仗的军师,在大家看来他是足智多谋、锦囊妙计连环迭出,可谓能神机妙算指挥作战几乎很少有失误的人,在刘备死后虽然还是尽心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但是自己能力再强大,也抵不过一个好汉三个帮,时代大势已去的潮流。在关羽张飞赵云还能奋勇杀敌辅佐刘备的时候,蜀国的实力那是日益在强大,但是随着关羽父子被吕蒙设计陷害,张飞也被人杀害以后,蜀国力量大不如前了。纵使诸葛亮能神机妙算,再加上后主刘禅纵情于享乐,不完全把心思放在家国大事上,蜀国与魏国一直相战,吴国孙权本答应好的助力蜀国共取中原,后来又很快退兵不助力伐魏,诸葛亮又因为忧国,生起病来,本来会法术的他用“七盏大灯、四十九盏小灯,外加一盏主灯”也没有延长自己的寿命,隔了不久,一代军师诸葛亮就此陨落。由此看来,一个人再有能耐也有生不逢时的时候,倘若他生在汉高祖刘邦时代,终究能将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而且可能会成就更大的王图霸业。虽然刘备也不错,但是毕竟是乱世中的不太大的领导嘛!其次,“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如果作为领导人,纵使你有再大的能耐,也需要他人有才能或者有钱财的人辅佐,比如你没有钱财借你钱财起家的基底;比如你的智囊妙计不够用,需要有人给你出谋划策助你一臂之力的才华;比如你的武力不够强大,需要像关羽张飞那样的左膀右臂护你于左右......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出色的领导人需要具备的,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凡能够成就伟业的,都是离不开这些的。

刘备本人,是汉室后裔,所以怀着匡扶汉室的家国梦想,行走于江湖上,恰好遇到了处于乱世的热血愤张的青年关羽和张飞,三人一拍即合,桃园三结义,成了好兄弟,因为刘备比较有智慧,为人又比较稳重,所以他们三人以刘备为大哥,关羽老二,张飞老三。“择主之臣,得遇明主,关某平生之愿足矣” “某誓与兄,患难与共,终身相伴,生死相随”这是三兄弟结拜时,关羽给刘备的承诺,张飞屠夫出身,因此句句“俺也一样”把兄弟三人的命运拉到了一起。事实证明,这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重要作用,在蜀国多年与魏吴两国征战的过程中,这兄弟二人立下了汗马功劳。刘备年少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依附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在这些活动中,他三顾茅庐求得诸葛亮,拜为军师,所以蜀国与袁绍、魏国等的战争好多时候都是以战胜的姿态展现给世人的。刘备作为汉室后裔,他本人具备优良传统,如谦卑恭谨、善良、爱惜兄弟。对于荆州牧刘表因年高多病想将荆州托给刘备之事,刘备坚辞不受,诸葛亮问其原因,刘备说刘表对他有恩,不愿乘人之危。这说明刘备善良,知恩图报。在得知曹丕篡汉改国号为大魏后,刘备大惊,大哭不已,下令百官挂孝,对于汉室被曹丕所篡,这个向来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少主,见此情形就忧虑病倒了,一切国事交由诸葛亮办理。因此等刘备身体有所恢复,诸葛亮和太傅许靖、光禄大夫谯周上衣请刘备即皇位,刘备还是不肯。这方面看出刘备在善良的同时,特别谦卑,他不愿意自立皇帝,以前取汉中后,众将均请刘备即皇位,刘备也是不肯。在汉室还存在一线希望的时候是这样,在汉室已经覆灭的时候还是不忍心。不久之后,诸葛亮再次上表:“曹丕篡汉自立,主公乃是汉室后裔,理当继承帝位。”这次刘备觉得诸葛亮说得在理,终于同意了。在这一次次的退让之间,表明刘备是时刻想着恢复汉室的希望是未曾磨灭的,所以在他看来只能推辞,只能隐忍谦让。但是对于其弟关羽父子被杀的情形,他在大哭之后,表明誓死要给他们报仇,对于赵云的拜服谏言“以家国大意为重,兄弟之仇是私仇”和百官拥诸葛亮劝服,因刘备报仇心切,不太听从,执意兴兵伐吴。这说明他很重感情,对跟随他多年的兄弟被杀他特别痛苦。还有不久张飞为关羽报仇心切,被部下范疆、张达所害,刘备闻讯也是放声大哭,昏倒在地。这样一个重视兄弟亲情的人是一个有领导魄力的人,所以值得部下和兄弟以性命相托。从这几次的大哭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就算汉室后裔也是如此,老百姓更是如此,让人更觉得他是有血有肉性情中人。个人的观点是作为一个领导人,有时候过于善良会给自己招来不便。还有他本人在培养接班人上也不是很出色,这一点上我觉得没有曹操做得好。

三国乱世,再来说说曹操,读《三国演义》,我觉得曹操给我的感觉是善于钻空,也就是善于投机,在和袁绍孙权刘备的战役中,取得胜利多,如官渡之战,战败的也有,如赤壁之战。曹操一生杀伐不断,但是他善于识别人才,也珍惜人才。如陈琳曾作檄文骂曹操,曹操问其原因,陈琳回答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人们都主张他杀了陈琳,但是曹操爱惜他的才华,不仅不杀,还给他授予职务。曹操在文学、书法和音乐上均有深湛的修养。他喜欢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反映民间疾苦,是魏晋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操对建安文学也起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在社会长期动荡的乱世中,让文学得以延续不断发展。曹操还善于培养接班人,曹植、曹丕都是曹操的儿子,他们有着很深的文学造诣,可见曹操重视对后人的培养,曹操父子合称“三曹”,与建安七子一起被视为汉末三国时期文学成就的代表。曹操的是一个天分极高,权谋极高的人,常做的事情就是“挟天子令诸侯”,所以他好忌、缺乏安全感,容易冲动,所以造就了他生性多疑、残忍的性格。虽然重视有才华的人,但是忌才。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但是一次曹操和刘备打仗,在进退两难之际想收兵,又怕被刘备等人耻笑,正好侍从端来的鸡汤里头有鸡肋,夏侯惇正好来问口令,曹操随口答道“鸡肋”。这时杨修叫军士收拾行装,夏侯惇问原因,杨修说“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来日魏王必班师。”此话传出去军士准备行装。曹操心乱出军营巡查,然后看见军士收拾行装,知道是他们听了杨修的话,所以就以惑乱军心之罪将杨修处死。其实曹操一直忌恨杨修的才华,因为一次在曹操想给众人展示才学的时候,被学识渊博的杨修给抢了先,所以这次杀他是早有之意。可能自视群雄的人可能多少都有点自负吧,所以这些也就成为了他的缺点。但是不乏他成为东汉末年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纵观三国演义,英雄人物实在很多,但是像周瑜、袁绍、孙权这样的我读了以后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姑且不叙。

总之而言,看三国最大的特点就是感觉处在乱世的英雄或者少主之类的,都是互相利用的对象,一阵孙权联合曹操伐刘备,一阵刘备和曹操又联合起来打东吴,一阵东吴和蜀国联合起来伐魏,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所以可以看到一个现象,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而有着永远的利益,为了利益,他们选择不停的变换组合队伍,变换组合御敌,主要是怕自己一个人的力量不强大,别不小心被别人灭了或者抢了城池去。大意失荆州不就是刘备失意的起点嘛?!在个人方面也有这个现象,一个将军或者士兵或者谋士在原先效忠的主公或者主人对他不好了或者不好到极点了的时候,这个人就会投靠别的主人,比如刘备参与了汉献帝给国舅董承的玉带诏除去曹操的歃血为盟的密谋后,怕曹操知晓报复,然后投奔袁绍,还有张飞的手下范疆、张达在杀了张飞后投靠曹操,曹操又为了防止蜀国打他献上这二人给刘备。三国中好些人在一方不得不到重用或者失意之后就投靠他人,所以,也可以看出,乱世之下没有真正的忠臣与不忠,而是谁对谁好一点,说得不好听点也就是为了在各自主公那里讨口饭吃,谋个生而已,和我们今天要上班看领导脸色挣一袋子面钱米钱一样的道理!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