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地区,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河海交汇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灿烂的滨海文化。本系列专题将带您探幽史林,我们将从历史的长河与现代的产业发展过程中认真梳理,遴选在全市、全国乃至世界各领域中都值得自豪的滨海之“最”,深度探秘滨海新区各时期、各领域的典型范例,将散落在滨城各处的历史文化“珍珠”串成一条璀璨夺目的“项链”。 中交一航局(前身为塘沽新港工程局) 成立于1945年 是新中国第一支筑港队伍 素有“筑港摇篮”之美誉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一航局”)为驻津央企,最早成立于1945年,当时名为塘沽新港工程局,后几经变迁,于2005年更名为中交一航局,公司总部于2008年3月进驻滨海新区。这是新中国第一支筑港队伍,素有“筑港摇篮”之美誉。成立76年来,一航局为国筑港、筑路、架桥,承建参建了天津港、港珠澳大桥、京新高速、肯尼亚蒙内铁路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成为践行交通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 “启动”新中国筑港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一航人手抬肩扛、车推棍撬,自主修复了新中国第一座万吨级港口——塘沽新港。这座港口,就是新中国筑港事业的起点。1952年10月25日,新港开港后一周,毛主席到塘沽新港视察,并向一航建设者嘱托:“今后,我们还要在全国建设更大、更多、更好的港口。” 从此,筑港人“四海为家,流动为荣”,到祖国最南端的海口秀英港修建港口,南下湛江北上徐州,在全国多地播下了筑港的火种。因工程需要,许多筑港人留在了“第二故乡”,逐渐发展为新的筑港力量,一航局因此被誉为新中国的“筑港摇篮”。 按照197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中交一航局投身“三年大建港”的筑港高潮,3年间承担了全国36个新建深水泊位中的19个。其中,天津港13个深水港口均由一航局建成,保证了天津港三年建设任务的实现。 ![]() “干一流的,做最好的” 90年代,一航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正式进军南方市场、承揽澳门机场、进入公路市场。 ![]() “干一流的,做最好的”,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一航人参建了我国首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在被当地渔民称为“鬼区”的最难施工标段,最晚开工、最早完工,被誉为“筑港精锐”;在我国最大的水运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航局创造了连续4个月施工产值突破亿元、一个项目年施工产值10亿元等多项纪录;还先后完成了上海浦东机场、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第29届奥运会青岛国际帆船中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重点工程。 ![]() 大国工程 一航力量 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一航局坚持水工、路桥、市政、房建“四驾马车”并驾齐驱,在我国众多“超级工程”中,都有一航局的身影。 一航局坚持“涉水”领域核心优势,加速进军海上风电、水利水电、水环境治理等新领域。依托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世界级跨海通道建设,研发了“外海大直径钢圆筒振沉快速成岛”“沉管浮运安装”等大批核心技术,并自主研发出世界首制沉管运输安装一体船“一航津安1”、世界最大最先进碎石整平船“一航津平2”等成套装备,奠定了外海沉管隧道施工的核心优势。 ![]() 上陆进城,一航局在“大交通”“大城市”领域育能力、拓空间。近年来,相继投资建设了大连湾海底隧道、玉湛高速、浦清高速、广西医科大学等多领域重点项目;浩吉铁路、鲁南高铁、玉磨铁路,勾勒出一条又一条交通大动脉;中交汇通横琴广场、湖北金控大厦等一批高层、超高层建筑不断刷新一航乃至中交集团的高度。 ![]() 76年,从一抹微亮到闪耀光芒,“筑港摇篮”书写了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行的奋进篇章。投身交通强国战略,助力“五个现代化天津”、美丽“滨城”建设,一航人义不容辞,大步向前。 转载须注明来源滨海发布 喜欢这篇推送,点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