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人文:河池一到九圩的考究,有着韩信后裔在圩里的传说

 浔州鑫森淼焱垚 2022-07-31 发布于广西

前面写了篇《广西人文:南宁到昆仑关,一塘到九塘,隐藏着二千余年的古道故事》,提到了南宁到昆仑关古道上的一到九塘。

一朋友看了文章,说像这种有次序的地名命名方法,在广西各地还存在不少。比如河池现在就有类似的次序地名,有五圩,六圩,九圩,但好像却见不到一圩,二圩,三圩,四圩,七圩,八圩,而“九”为古人认为的大数,那河池已经有了最大数的九圩,是不是说明曾经也有次序的一到九圩的说法呢?

如果没有,那现在的五圩镇,六圩镇,九圩镇又怎么冒出来的,背后又有什么样地方历史呢?

朋友知道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喜欢翻广西地方志,就提议找找河池地方志上有没有一到九圩之说,是不是也有着南宁一塘到九塘类似的人文故事呢?

巧了,手上还真有几本河池当地新的,旧的地方志,之前也想着什么时候写写河池的人文故事,趁着这个话题,也就翻翻看。

真是不翻不知道,一翻没料到,河池这些数字圩的还是有点料的,更没料到的是,在河池的圩镇里竟然还藏着历史重要人物,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故事。

那么河池的这些圩,这韩信故事是怎么回事呢?有兴趣的就往下看了!

现在河池,一般指的是地级河池市,是广西十四个大行政之一,他近年最大的故事,就是把地市行政中心从金城江搬到宜州,这个故事就另说了。

往前追追历史,实际上“河池”这个名字,仅仅指的是今天的金城江区的范围,那时也叫河池市(县级),河池县,治下共十一乡镇:侧岭乡,拔贡镇,长老乡,保平乡,九圩镇,五圩镇,六甲镇,河池镇 ,六圩镇,白土乡,东江镇。

本文所讲的河池一到九圩的故事,就是这个区域的故事。现在仅见的九圩,五圩,六圩,都是镇的建制,是金城江区很重要的几个镇。

九圩镇,正在大力发展商贸,也是现在河池发展的重点镇之一,有着“建设一个新型重点镇,打造一个中心两个基地”的决策方向,在当地官方介绍中,九圩镇的文字介绍篇幅很大,有近三千字的“简历”;

五圩镇,是矿业,农业重镇,有着“有色金属之乡”,“柑柚之乡”,五百字的介绍,字简却很多信息;

六圩镇,1996年6月1日才撤乡设镇,因为地形地貌,成为金城江区的农业大镇,有着"鱼米之乡"和"金城菜篮子基地",简介也没多少个字。

那关于九,五,六三圩的历史,他们是怎么来的,或是怎么命名的呢?1990年的《河池市志》是这么介绍的:

九圩,得名于乾隆年间,当时有覃,韦二姓在当时的中江里,镇南里的岜九山下建立了一条街,作为农商交易之所,也就是早期的圩,并以四,九日为圩期,所以命名为九圩;

五圩,《河池市志》没有介绍来历;

六圩,得名就比较传奇了,据说早在汉初,韩信被满门抄斩,他的儿子韩天贡恰好漏网了,在萧何的帮助下,千辛万苦来到岭南之地,在河池落地生根,为免再招杀祸,韩天贡改名韦天贡。

后来为减少注意力,韦天贡后裔分散到周边的六圩十二村,为保持联系,又定了逢六,十六,二十六聚集以念韩氏祖宗,后来聚集地发展为圩,就称为六圩了。

先不说韩信后裔的故事传说是真是假,如果单是从九圩,六圩的命名原由来看,在河池周边,一到九圩的次序说法存在,但却不是有意识的按次序命名的,不存在顺序的说法。反而从九,六圩的命名规则中,倒是看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圩日日期来定名,可能因为圩集多,才无意间出现了次序,顺序的意思。

都知道,圩市,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场所与过程。可以说现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乡镇,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作为百物聚集,经济交流之所,就有了商业流通的需要,先是有人,聚在一起,再有货物,你来我往的商业交易之地,慢慢,来交易的人多了,定居定点的人多了,人气多了就成为了圩。

圩做大了,成为了镇;镇做大了,成为了县;县做大了,成为了市;市做大了,成为地级市,直辖市。这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城市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放在现在,由于方方面面的社会经济生活改变,都很多县城,市区等,城镇化程度比较高的地方,已经不存在圩期,或是淡化这一说法了,但是广大的乡镇,圩期这说法还是有所保留的,“趁圩”还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社会交际方式。

三日一圩,五日一圩之类,直到八九十年代都还有很深的印象,这边习惯叫趁圩,北方习惯叫赶集,但这只是一般的规律,在不同的地方,这个圩期是有所不同的。

由于以前物质经济环境,交通环境,使得社会间各种往来还不如现代发达,每个地方的物产不一样,往往一个圩集集中不了那么多的商贸产品,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圩集有不同的商品,打个比方,举个例子说,如一圩卖油为多,二圩卖生活用品为多,五圩卖米为多,六圩卖畜牧为多,九圩卖农资为多。

而人们的生活总是需要各种各样的东西,往往就又没办法在一个圩场,一个时间买到,买齐想买的日常所需要的东西。为买到相关的东西,周边的人就得选不同的日子趁不同的圩场,于是,一四七去这个圩,二五八去那个圩,三六九又去另外一个圩。

这种赶集文化,趁圩文化也就慢慢固定下开来了。

以河池的圩为例,在清代的时候,河池是有很多圩集的,在光绪年的《河池州志》中这么介绍:

其中,河池东关圩是逢三六九日开圩,即三天一圩;红沙圩则是二七为圩期,即五日一圩;六圩则是一六为圩期;五圩是五十为圩期;九圩是四九为圩期;其他各圩也有相应的日子。

可能当时有些圩集在区域中比较重要,货品相对集中,选择性多,所以,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一个固定的意识,哪一天趁哪一圩。口头上就形成了一些固定的称谓,一日圩,二日圩,三日圩。。。。九日圩等等,只要提到日子就知道去哪个地方的趁圩,买哪一类货品。

慢慢的,这种以时间为记忆的事情,被人们转移成对地方的记忆。长此以往,有些地方原来的名字就被淡化了,所以,逢九日趁的圩就被叫成了九圩,逢五日趁的圩就被叫成了五圩,逢六日趁的圩就被叫成了六圩。

虽然四九,五十,一六的日子是同一个地方的圩日,但按古人按习惯,或是约定俗成,就取一个为代称。而且河池境内圩集众多,很多圩集的圩日是相同的,为了作一定的区别,区分也就有了各种数字圩的命名了,一到九圩这种就定下来了,从这个角度说,也有一点次序的意思了。

这就是现在九圩,六圩,五圩的来历了。

其实,以圩日定地方名称,在河池范围是个比较统一的习惯的,像河池镇的东北处,曾经的古波里也有一个六圩,他同样是逢一六为圩期,可能两地隔得比较远,一般区域内的人们都不会混淆地方,所以也有同样的名字,也叫六圩;

还在,在民国时期的资料里,河池镇北也有个叫三圩的地方,这个也没有流传下来,看位置应是今天岜仑村一带。

在河池镇西边大山塘林场一带,曾经有个老二圩,也是二七为圩日,可能是避同名,或是其他某种原因,取“二”为名所以曾经叫二圩,只不过后来因为不被历史记载的原因,当地人的搬迁了,这个二圩就废了,新的二圩移到他处,这就被称为老二圩,再后来,随着人在减少,圩集不再繁荣,慢慢的,就不被当地记忆了。

有意思的是,现在九圩,五圩,六圩都集在中河池镇的东,南面。按理说一月里每天都应该有一个圩场是圩日,圩不轮空嘛,这区域人经常趁的圩场,逢四九,五十,一六的日子都安排,那逢二七八的日子为什么没有呢?

这肯定有的。

前面提到,红沙圩是二七为圩日,所以,以前红沙圩应该有个别名,叫二圩或是七圩,按当时取名习惯,数大为名,四九取九,五十取五,一六取六,二七取七,所以,红沙圩叫七圩的可能性很大,只是后来没有流传下来,或是红沙圩的历史发展有点复杂,红沙之名较为重要(以前也叫红云塘),地方原来的名字一直坚强的被流传下来。最终没有被替代,七圩没有成为常用名,就渐渐被历史所遗忘了。

类似的还有三圩,二圩,这都在河池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中找到一点记忆。

不过,在河池的地方志里,逢八却没有圩日的记载,具体什么原因也不太清楚。古人有时候在很多日常事情上是很讲究,都会涉及到很多天文地理,五行八卦之类的讲究,所以,这一带是不是存在“逢八不趁圩”这事这就不好猜测了。

从现代角度看,可能从一到十,天天趁圩也是很累人的,所以就安排了逢八是休息日,停市日。

不管怎么说吧,这区域带圩的地名,基本上就一个来历,就是以圩日为名,看起来有顺序,次序,那也只是纯属巧合的事情。

至于说六圩的得名是由韩信后裔散居的六圩十二村的故事延伸出来,那就只能是美丽的传说,地方的传奇故事了。

毕竟汉初离现代有着近两千年的距离,那个时候这一带还是荒蛮之地,不说六圩,就是一圩都不太容易形成了,何况汉初那种自然环境,韩天贡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岭南这种地方,再有有贵人相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啊。

即使是后来韩氏后人人丁兴旺,散居到六圩十二和街,为纪念祖仙慢慢形成逢六固定趁圩的习惯,那也是比较传奇了。

现在关于河池韦氏是不是韩信的后人,网上有很多正方反方的观点在冲突,双方都有各种历史考证。

其实,二千年过去,韩信后人是不是改为韦姓在河池一带生根繁衍,真假与否这已经不重要了,也没办法查清了,重要的是,韩信后人韦氏话题作为地方文化,家族文化,能给当地带来什么样的文化影响呢?

这才是当下值得地文人文研究与发展的价值与课题!

另外,当然,每个地方的历史发展不一样,每个地方的地名历史也不一样,河池的数字圩命名来源于圩期,其他地方,如周边南丹也曾经有七,八,九,十圩,环江曾经有三,四,五,六圩。

这些地方同样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圩,从地方志中又能翻到什么样的故事呢?

那也推到后面的文章再说了!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史话八桂!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