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十二铁帽王之二十,王中智者,洋务先驱 清和硕恭亲王中篇

 梦想童年594 2022-07-31 发布于江西

在储君人选上关于奕訢输给奕詝的原因,野史上的说法很多。有野史说当年道光皇帝在写秘密立储诏书时,有太监远远的看到道光帝写皇子名字的时候最后一笔拉的很长,并且没有提笔写勾。而訢字是没有勾的,只有詝字最后一笔要勾笔,所以他们猜测道光帝写的继位人是六皇子奕訢,太监便提早的告诉了很多大臣。有的大臣就跑到奕訢处溜须拍马,甚至提前恭贺。这件事让道光皇帝非常不高兴,一赌气便改选四皇子为储君了。

另外一个说法是,在道光临终时传奕訢觐见,道光皇帝想把江山社稷托付给这位天资聪颖,能力很高的儿子。但偏偏当时值守的皇子被“换成”了四子奕詝。他连忙跑进道光的病榻前请安,道光一看进来的是四皇子,便问奕訢在哪里,召他来见。但奕詝一直让父亲保重身体,道光皇帝最后发出了一声叹息就去世了,而且死不瞑目,眼睛还直直的看向门口。

当然这些都是民间传的一些野史,没有什么根据,也经不起推敲。但也反应出奕訢在道光帝心中的确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至少一度是道光帝的储君人选。道光帝对奕訢的评价是:“六皇子虽为庶出,但家法传嗣,不分嫡庶,且天资颖异,能文能武”,道光的评价里明显的排解了奕訢出身低微不能继位的问题。

但道光帝嘴上这么说,实际上他还是非常重视嫡庶长幼关系的。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本是皇二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而且在嘉庆四年(1799年)四月,就被嘉庆帝写进了密建皇储的诏书上,并将诏书藏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鐍匣之内。道光帝自然是更加看重同为“嫡长子”的奕詝。

奕詝的“长”咱们在上文介绍过,凭借着“催产”,全贵妃比祥贵人早六天生下了奕詝,让奕詝在齿序上占有了长子的优势(道光帝前三个儿子都已去世),而随后全贵妃逐级晋升为皇后,这让奕詝又有了嫡子的身份,这里面除了全贵妃本身“”妩媚动人”“工于心计”让道光皇帝宠爱之外,也有着道光帝特意“包装”奕詝的嫡长子身份的原因。

反观奕訢的生母静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刚入宫时被册封为静贵人,道光六年他仅十四岁就怀了皇次子奕纲,道光帝大喜加封她为静嫔。但奕纲仅仅五个月就夭折了,道光帝为了安慰博尔济吉特氏又加封她为静妃(十五岁就晋升妃位)。

道光九年十一月初七,十七岁的静妃再次产下了皇三子奕继,但不幸的是奕继还没满月又去世了,两个孩子连续夭亡这可能跟她的生育年龄过小有关。之后她又在道光十年生下了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直到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生下皇六子奕訢,这一年她年仅二十一岁。可以看出她从道光六年到道光十二年,短短六年时间里连生三子一女,可谓是圣宠优荣。道光十四年她与全皇贵妃一起被晋升,全贵妃册立为后,她则晋升贵妃。

孝静成皇后

静贵妃在她二十一岁,生完皇六子之后再没有生育过子嗣,反而在奕詝的生母孝全皇后去世后两名其他的嫔妃展开生育大战,五年生育了七个子女,所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失宠了。

虽然静贵妃后来担负起了抚养丧母的皇四子奕詝的责任,并负责管理后宫,但她的身份始终道光朝没能更进一步,位居中宫。这在子凭母贵的皇权政治里,是对奕訢能否继承皇位的重大打击,奕訢他的身份只能定在“庶出”上边。更加明确奕訢皇位竞争出局的标志就是在道光二十九年,道光帝下令在慕陵的妃园寝内为奕訢之母静贵妃修墓,并(不允许单独建陵),这等于变相暗示恭王争储失败。

妃园寝晋升为皇后陵,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的改建,改绿琉璃瓦为黄琉璃瓦,添建祭台、东西配殿

两位皇子除了生母身份的影响外,另一个决定最终皇位归属的重要原因就是各自的师傅。

奕訢的授业恩师有两位,一位是官拜兵部、户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卓秉恬,另一位是道光六年榜眼,侍讲学士。詹士府少詹事、内阁学士、工部右侍郎、户左右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经筵讲官贾桢。

卓秉恬为人坦率,敢于直谏,而且黑白分明,他也不攀附亲贵,更是敢在掌权者的面前发表反对的意见,这让他的在朝廷上受到排挤。他教导奕訢要为人要正直坦诚,善恶分明。在师傅精心的教导下,奕訢的儒家经典,诗文辞赋,武功骑射,满蒙汉语言样样精通。但他性格也学习了师傅的过于直率,棱角分明,不善圆滑。这让他不仅在帝位的争夺上吃了亏,而且在日后与咸丰帝兄弟之间,与嫂子慈禧之间都爆发了矛盾,被排挤出庙堂。

卓秉恬书法作品

四皇子奕詝的恩师则是左都御史、工部侍郎,上书房总师傅杜受田。杜受田为人沉稳,学富五车,极善谋划。他以道光三年会试第一,殿试二甲第一(时称传胪)的优秀成绩,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任编修。被任命入值上书房给六岁的奕詝当师傅时,已经四十九岁了。奕詝跟随杜受田足足学习了十年的时间,师徒俩人在长时间的共同相处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奕詝非常信任和服从师傅杜受田,虽然他没有六弟奕訢那样的聪明灵透,但他也学习了师傅精明为人处世之道和沉稳的性格。

杜受田也深知自己的官位职务(二品)都不如卓秉恬,自己的弟子奕詝在知识和能力上也远不如奕訢优秀,于是他教导奕詝从另外一个方面入手,揣摩道光帝的心思,以仁义掩饰能力上的不足,以孝顺藏匿知识上的缺乏。这就是清代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藏拙示孝”的故事。

杜受田

据说,道光帝晚年身体越发不好,对两位皇子进行考核,分别把他们召到身边测问朝廷时政,并如何进行改革。首先召见的是奕訢,奕訢十分坦诚的回答了朝政的弊端,说的头头是道,条理分明,并准备大刀阔斧的进行政务改革,听得道光帝连连点头,连声夸赞。

轮到四皇子奕詝时,道光皇帝问他:“朕年老病重,已经无力再改革朝廷上的弊端了,如果是你是皇帝的话,会如何处理这乱局呢?”奕詝听后大惊,纳头便拜,伏地痛哭,悲切的说到:“父皇天资英武,春秋鼎盛,我当效仿父皇的决策,现在只求上天能把您的病转移到我的身上,让我替您受这份罪!”说罢泣不成声,道光皇帝十分感动,也扶起奕詝,父子俩相拥而泣。道光评价奕詝是“既长且贤”,而且很孝顺。

在《清史稿.杜受田传》里还有这样一段记载,道光晚年带着诸位皇子去南苑狩猎,弓马娴熟的奕訢箭无虚发,射猎了很多猎物。而奕詝却一箭未发,道光帝不解便询问奕詝,奕詝回答此时正值春季,万物繁衍,鸟兽生息,不忍伤之。道光帝大为感慨,夸赞奕詝仁慈,此话是帝王之言。

杜受田就像《雍正王朝》里的邬思道一样,为奕詝出谋划策,“藏拙示孝”,让奕詝最终获得了本就不是善于识人善任,庸碌无能的道光皇帝的认可,成为了皇位的继承人。

后来奕詝登上皇位,加封他的老师杜受田为太子太傅,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咸丰皇帝把杜受田当成朝廷的宰相,言听计从,凡国家大事或重要安排必征询他的意见。林则徐、周天爵等人都是在杜受田的保荐下重新起用的。咸丰元年七月九日杜受田在前往山东处理事务后又赴江南赈灾,暴病卒于江苏清江浦驿台,终年 66岁。

咸丰皇帝对恩师的离世万分悲痛,杜受田灵柩抵京,咸丰皇帝亲往杜府祭奠,抚棺痛哭,并赐陀罗经被一袭,赏银五千两治丧。追赠杜为太师大学士。并钦定其谥号为“文正”,而不是通过礼部拟定。清朝二百多年来,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个人,而清嘉庆以后汉族大臣被追封“太师大学士”者,更是仅杜受田一人而已,其子杜翰也被咸丰帝重用,在咸丰帝临终时被任命为顾命八大臣之一。

道光三十年(1850年)二月二十五日午时,道光帝驾崩于圆明园慎德堂,皇太子奕詝当日下午护送大行皇帝的遗体至城内紫禁城乾清宫停放,随后十九岁的爱新觉罗.奕詝继位为帝,是为咸丰帝。

名分已定,咸丰皇帝奕詝和恭亲王奕訢这对从小感情不错的兄弟似乎没有因为帝位的归属而闹得不和。咸丰元年,咸丰帝就封恭亲王为十五善射处管理大臣,这个官职是掌八旗官兵练习射箭,以拉弓射箭之力为标准,最高以十五力为止,故名“十五善射”。管理大臣一般由善射之王公、文武大臣、侍卫、拜唐阿、兵丁及闲散宗室内拣选补放,每月习射六次。

咸丰二年,咸丰皇帝按亲王惯例,赐恭亲王王府,这座王府位于什刹海西侧,原来是乾隆朝军机大臣和珅的府邸,并把嘉庆时期庆亲王永璘的春和园也改赐给奕訢,并改名为朗润园,并在八月十五亲临此园,并亲笔题写了园名。

之后在咸丰三年,四年,奕訢管理的事务越来越多,旨管理中正殿、武英殿事务,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处行走,镶红旗蒙古都统。宗人府右宗正,镶黄旗汉军都宗人府宗令,阅兵大臣,正黄旗满洲都统。由皇子担任领侍卫内大臣,都统等职,这在清朝是绝无先例的,奕訢也就打破清代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祖制。

咸丰帝为什么会打破先例,让一位堂堂的亲王担任军机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各旗都统这些政务性极强的职务呢,那就是因为咸丰帝此时需要恭亲王这位兄弟来共同应付一个超大号大难题,那就是几乎和奕詝继位为帝同时发生的洪秀全领导的广西金田太平天国起义。

太平军迅速壮大,从广西北上连续攻占湘鄂重镇,并由武汉顺江东下并攻取了南京。咸丰三年四月,李开芳,林凤祥率太平军北伐,兵峰直达直隶,威胁北京,朝廷震动,就连北京城里的王宫贵胄和巨商富贵都开始收拾家当准备跑路了。咸丰帝认为打虎还得亲兄弟,别人是靠不住了,咸丰帝设立京城巡防处,并打破皇子不得干预政务的组训,任命奕訢担任军机大臣,并负责京城治安。

兄弟二人联手总算是稳定住了京师和直隶的局势,太平军一度进至天津附近,因孤军深入,被清军围困。1855年3月,林凤祥在直隶东光县连镇受伤被俘,不久被押到北京处死。李开芳在山东茌平县冯官屯被俘,6月在北京被处死。

这段时间咸丰和恭亲王的关系团结而和睦,两人有时商量政务到很晚,累了恭亲王就睡在宫里。但随着奕訢的生母,奕詝的养母康慈皇贵太妃(静贵妃)的去世,他们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并渐行渐远。

咸丰帝即位后,尊奕訢的生母康慈皇贵太妃,住寿康宫。但奕訢希望四哥咸丰帝顾念太妃对他的养育之恩,加封她为皇太后。这让咸丰皇帝很是为难,虽然太妃(静贵妃)当年在生母去世后对自己有抚养之恩,但是第一,她毕竟不是自己的生母,不可能成为圣母皇太后。第二,她也不是先皇宣宗道光皇帝的皇后,也不可能成为母后皇太后。他要是尊太妃为皇太后,那就破坏了祖宗后宫的成法,他将致自己的生母(同时也是道光帝皇后)为何地?恭亲王奕訢岂不是就由庶出变成为了嫡出?第三,而且先皇道光亲自下旨让静贵妃死后必须葬于妃园寝,不得更改。

奕訢生母晋升成先朝皇后,并没有独立建陵,所以大院套小院的形式成为清代皇陵中的特例

最终咸丰帝没有同意恭亲王奕訢的请求,咸丰五年七月初一日,病重康慈皇贵太妃病重,咸丰和奕訢每日都前往病榻前问安。据说有一次奕詝前往寿康宫看望太妃,太妃正值病重,精神恍惚,她以为是亲儿子奕訢来了,就转过身拉着奕詝的手,热泪盈眶的说:“当年你皇阿玛其实是想把皇位传给你的,可是被你四哥抢了去,其实当年是……”咸丰帝一看是太妃认错人,担心太妃说实话(胡话),他赶紧大叫一声:“额娘,是朕来看您了!”。太妃眯着眼,定睛一看原来是咸丰帝奕詝,便转过身去躺下一言不发了。

这件事让咸丰皇帝心里十分生气,他认为太妃从来没有顾忌自己的皇帝身份,她的心思还是在奕訢的身上,为自己亲生儿子没有当上皇帝而愤愤不平。

太妃病危后,奕詝再次前往请安。正好赶上奕訢红着眼睛从太妃的宫里走出来,咸丰帝问奕訢:“太妃的病是不是又厉害了?”奕訢回答说:“不太好了,我前几次给您上的尊额娘为太后的折子您都没准,额娘这是等着您恩准了她的封号,她才能安心闭眼啊”

咸丰帝没想到奕訢说的这么直接,现在老太妃又病危,他也不好在此时当场反驳奕訢,就不置可否“哦”了一声,进宫去探望太妃了。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奕訢不知是为母亲的名号拼了还是真的误解了咸丰帝的意思。他马上来到军机处传达了咸丰的“意思”,并通知吏部拟定皇贵太妃为“慈康皇太后”的尊号。

奕訢来了个霸王硬上弓,生米煮成熟饭,咸丰帝几乎是咬着牙准奏的这份礼部奏折。尊康慈皇太贵妃为康慈太后,尊谥号为孝静康慈懿昭端惠庄仁和慎弼天抚圣成皇后,简称孝静成皇后。孝静成皇后也成为唯一一位以养母身份被尊为太后,同时成为清朝历史上和顺治董鄂妃一样既非前朝皇后,也非本朝皇帝的生母而被追封的皇后。

咸丰帝对奕訢的行为大为不满,这简直就是代天子行事,彻底的藐视皇权,是“耍混蛋”,他开始嫉恨奕訢当年被父皇选中,与自己并驾齐驱成为了皇位的竞争者,名字甚至还被父皇写进了秘密立储诏书。他讨厌奕訢恃宠而骄,完全不把自己这个皇兄看在眼里,刚刚前不久还赐穿他黄马褂,他扭头就唱了这么一出“假传圣旨”的好戏,逼得自己违背心意,下不来台,咸丰帝和恭亲王和睦的兄弟小船就要翻船了

咸丰五年七月二十一日,下葬了康慈太后次日,咸丰帝下旨罢免恭亲王奕訢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但仍令内廷行走,管理中正殿等处事务,这是对奕訢的一次严厉的警告和报复,并在圣旨中对奕訢言明:“自知静慎,勿再蹈愆尤”!意思就是“你长点心吧,有点自知之明,别分不出大小王来,夹着点尾巴,别再犯错误了”。

虽然在咸丰七年五月,奉旨补授镶红旗蒙古都统,又命管理镶红旗新旧营房,内大臣(杂事),管宴大臣(还是打杂的)阅兵大臣等事务,但在咸丰五年尊康慈太后一事之后,奕訢再未受到咸丰皇帝的重用和信任。

直到咸丰十年六月,也就是那个令国人牢记的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进犯大沽口炮台,并攻占天津,快速西进,蒙古亲王曾格林沁的部队,直指北京城。咸丰皇帝大惊失色,手忙脚乱,他把京城防务和议和的事情交给了怡亲王载坦后,这位怡亲王载垣倒是个硬茬子,与联军谈判代表和谈谈崩了,直接扣了联军和谈代表巴夏礼等三十八人,之后又宰了其中的二十六人。这下让英法联军炸了锅,连续在张家湾,八里桥击败曾王部以及瑞麟统帅的各部清军,抵达北京城下。此时的咸丰皇帝再也做不做了,他完全不知所措,于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从圆明园以“北狩”的名义逃往热河。临走之前他想起能力和智慧并存的六弟恭亲王奕訢,下旨由恭王全权处理与联军谈判事宜之后,便带着恭王的两位嫂子及其他众多嫔妃和皇子载淳一溜烟的朝北跑了。

年仅二十八岁的恭亲王奕訢面对咸丰和怡亲王留下的烂摊子也是一时不知道如何处理,他一无兵,二无人手,就几个随办官员跟着他,别说办差了,连自己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公元1860年10月17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攻占圆明园,一把大火把这座历康雍乾,嘉道咸六代清朝帝王近一百五十年不断修建,藏有历代无数珍宝字画的万园之园烧成了灰烬。

最终恭亲王奕訢接触到了联军代表,经过几乎是联军指挥的“一边倒”的所谓“”谈判”下,在洋人凶残和蔑视的目光中,英夷,法夷,俄夷的无耻嘲笑中,九月十五日,十六两日,奕訢与英国法国俄国代表分别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

这次饱受侮辱的经历让奕訢对待西方世界的观念大为转变。在他的眼中看到是当年所向披靡的大清国最精锐八旗铁骑在英法联军的火炮和后装线膛来复枪的面前不堪一击,就好像移动靶子一样任人宰割。这让他以前的“鄙夷”和“攘夷”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瞬间变成了“师夷”和“媚外”的思想。

公元1860年(咸丰十年)十二月初一,奕訢、文祥、桂良上《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折》,分析了列强之国的特点,并提出了借师助剿的方略,就是借英法俄之兵以及购买武器弹药来镇压太平天国的所谓驱虎吞狼之策奕訢甚至提出“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和“”攘夷必先安内”等口号。(但朝廷重臣曾国藩,袁甲三等人表示此法无异于“引狼入室””,公开反对)

英法联军退兵之后,奕訢上疏咸丰帝,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取代理藩院,以有效地办理洋务和外交事务,设立南北口岸管理大臣。并实行了开发港口等通商口岸,聘请洋人入职海关,设置关税。设立同文馆培养外语人才,“关照”在华洋人等措施。

之后奕訢还派遣儿童出国留学,为近代留学留学教育的奠基人。他还按照西方军事理论训练近代军队,在各地开设制造局,兵工厂,造船厂等,以沈寿康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下,奕訢,文祥等为中心,与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湘淮集团,还有后来的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人轰轰烈烈的开展以中国“自强”“御辱”为核心目标的洋务运动。

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也成为了这场声势浩大,影响中国近代史的运动之奠基人和领导者以及总代表,他也成为清朝诸王中第一个放眼世界的人,因为他的“师洋媚洋”,所以也被百姓称为“鬼子六”。

可就在这时,“北狩”热河的咸丰皇帝传来病重的消息。原来咸丰帝跑到热河避暑山庄后,惊魂未定,生怕联军打杀过来。在英法联军退兵之后,他也想尽快的回到北京,但在肃顺等人的极力“劝说”下,慢慢的他改变了主意。他喜欢上了在热河的生活,他在这里可以“无忧无虑”的享受,可以忘却“丧权辱国”的骂名,更没有“太平天国”的威胁,他迷上上了唱戏,紫禁城赶过来的升平署每三天就要在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前唱上一出大戏。咸丰左边坐着慈安,右边坐着慈禧,他们有说有笑的评价着戏中人物唱念做打,早已把当年道光帝的信任和列祖列宗的嘱托抛之脑后。

这位为了“早产争皇位”而早产,体制和智力本就不康健的咸丰皇帝,在极度的笙歌燕舞,酒色无度以及内忧外患的担惊受怕之下,身体终于到达生命的尽头,他的大限要到了。

恭亲王奕訢得到消息后,希望尽快的赶到热河见驾,肃顺则担心咸丰帝会被恭亲王左右,而发生“变故”,自己大权旁落,便百般阻挠奕訢,这使得肃顺集团和恭王之间的矛盾升级,肃顺也为日后的被杀埋下了伏笔。

公元1861年,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帝在烟波致爽殿的寝宫宣布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并任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景寿、穆荫、匡源、杜翰(老师杜受田之子)、焦祐瀛八人为顾命八大臣,以辅佐年幼的太子载淳,并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咸丰帝熬过了一晚之后,在十七日凌晨病逝,享年三十岁一个月零五天,在位十一年。清文宗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成为除了末代宣统帝溥仪之外清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也是清代面临内忧外患最急迫,丧权辱国最严重,对外耻辱条约签的最多,最昏庸无能的实际掌权(最后一位掌权的)的皇帝。

丰帝本以为留下高明的相互制约之策就可以让皇位平安的过渡到载淳的身上,但他没想到的是,在他前脚去世,后脚顾命臣党与两宫后党就爆发争夺最高权利的殊死斗争。而恭亲王义无反顾的站在了两宫太后的一侧,成为了这场中国近代历史上一场重大事变里的中流砥柱,成全了嫂子慈禧,但是也为自己树立了一生最大的宿敌。

一心想中兴大清的奕訢如何展现他的“雄心壮志”,他又为什么后来选择“归隐戒台”磨灭了斗志,恭亲王奕系的后人会有什么作为,请看下篇。

参考资料

《清史稿诸王》

《清代帝王实录》

《正说大清十二王》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关注。

中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