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战国错金银镶嵌铜牺尊,什么原因当初让故宫博物院都无法复制

 闲云行影 2022-07-31 发布于山东





  前些日子齐文化博物院借出去参加展览的馆藏国之瑰宝,也是镇馆之宝——牺尊又回到了博物馆中,今天咱们就去一探究竟。
  这齐文化博物馆是2016年由原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迁建的,2020年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里面的藏品还是比较丰富的,这牺尊便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
  进馆要先预约,扫码,安检。走完程序,进得馆来,为了省时间,直接去服务台问了志愿者小姐姐,这牺尊是在二楼的展厅。咱们直接去二楼探访啊,看看这件当初让故宫博物院都无法复制的国宝有什么精彩之处。


  这二楼的展厅展出的都是青铜器,牺尊就在这展厅尽头处的一个单独展柜里。不知大伙儿参观博物馆时注意到没有,一般单独设置展柜的都是非常重要的展品,说明这件器物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可以着重去参观了解。

  咱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尊。古代的尊一般是指一种酒器,那这牺尊肯定是与酒有关了。齐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它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然绵延不绝。在临淄曾出土过大量造型精美、工艺精湛的酒器,比如有饮酒用的铜爵、盛酒用的铜壶铜尊、汲酒用的铜汲酒器等等,其中特别典型的、让人叹为观止的就是盛酒器牺尊,一种动物造型的盛酒器。据考古统计在齐地(以前齐国的疆域,不只是临淄)发现的牺尊有记载的有四件。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件是1982年在齐国故城南约5公里商王村的临淄砖窑厂出土的,被称为“战国错金银镶嵌铜牺尊”。

  齐文化博物院收藏的这件战国铜牺尊,长46厘米,高28.3厘米,重6.5公斤,仿牛形,昂首竖耳,偶蹄。看它这体形,筋骨坚实,一身的腱子肉,非常的健硕。
  整个器具分为头、体、盖三部分,是分铸而成的。头顶及双耳至鼻梁间镶嵌绿松石,眼球饰以墨精石,眼上眉毛是各嵌7枚长方形绿松石块。在其颈部首体颈结合的部位有一圈项圈将合缝处自然遮掩,项圈宽1厘米左右,镶嵌有16枚椭圆形银珠(已丢失10枚),它的背上的盖是一只扁嘴长颈禽,禽颈反折,嘴紧贴背上,自然地形成一个半环形盖钮,两翅平展,羽翎以绿松石铺填。

  这件牺尊引人瞩目的是遍布其全身的金银装饰。通体以粗细相间的金、银丝嵌饰的几何云纹,纹理间又以绿松石和孔雀石镶饰。我们仔细看,这牺尊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的镶嵌工艺。这牛身上的金银丝历经两年多年居然没有一丝一毫的脱落,这归功于镶嵌技术的高超。
  1973年,我国著名学者史树青在《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一文中详细介绍了金银错制作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是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第二步是錾槽:铜器铸成后,凹槽还需要加工錾凿,精细的纹饰,需在器表用墨笔绘成纹样,然后根据纹样,錾刻浅槽,这在古代叫刻镂,也叫镂金;据考古人员研究,这件牺尊采用燕尾槽镶嵌工艺,就是它镶嵌金丝的凹槽被錾成梯形,里宽外窄,这样保证镶嵌的金银丝不会脱落;第三步是镶嵌;第四步是磨错:金丝或金片镶嵌完毕,铜器的表面并不平整,必须用错(厝)石打磨错,使金丝或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那么我们再说一下什么叫牺尊呢?这牺尊是古代六尊之一,在《周礼》六尊之中,最华美的就是牺尊。那我们先看这牺尊是什么形状的?牛形。牺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的纯色牲。《说文解字》中对这牺的解释为:“牺,宗庙之牲也”,“牲,牛完全。”也就是说,完整的牛称为“牲”,用作宗庙祭祀的完整的牛,被称为“牺”。尊同樽,就是盛酒的器物。所以这牛形的盛酒器被称为牺尊。


  齐文化博物院这件牺尊设计独特,工艺娴熟,无论从工艺还是文物价值来说,都是难得的嵌金银工艺的佳品,据说早年故宫博物院想要复制这件牺尊,但是没有成功。这也可反映出当时齐国手工艺技术水平的高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