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中有瑰宝——带你读懂北墘佛仔厝(五)

 高山仙人掌 2022-07-31 发布于福建
第五篇  墙楣长卷

    闽中的古建筑,主楼前面大多是两厢(屏南称“两庑”)。两厢屋顶坡面最上方紧贴两侧山墙(屏南称为扇墙)。门厅朝里的小坡面紧贴门墙。三个坡面下端围着天井,雨水注入天井。坡面上方露出的墙体,称“墙楣”。墙楣暴露在空中容易受到风雨侵蚀,土墙最甚。所以,为了保护墙楣,最好给它刷上石灰保护层。
    由于三面墙楣都在大厅的视线内,而大厅又是会客和举行各种仪式的地方,所以,比较高档的宅院对这三面墙楣的装饰都比较考究,特别是正面门墙的墙楣。装饰方法就是利用石灰墙面,饰以彩绘和灰塑。

  这里先介绍一下彩绘和灰塑
    彩绘,就是用笔蘸上颜料在白色粉墙上作画。灰塑,也叫灰批、灰雕,是用石灰或贝灰为主的材料做成灰膏,加上色彩进行描绘。如果再加纸筋(土法造纸的下脚料,即竹纤维,用以提高灰膏强度,防止开裂)、铁丝或竹篾(用以支撑和固定雕塑),就可进行塑形。佛仔厝墙楣上的“佛仔”是灰塑,不是泥塑。“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泥塑最怕水泡雨淋。灰塑不怕水,其原理在中学化学都学到——石灰石或贝壳高温煅烧后,生成生石灰(氧化钙)。生石灰加水生成熟石灰(氢氧化钙),就是灰膏的主料。熟石灰吸取空气中的水份和二氧化碳,就会固化成碳酸钙,实际上又成了石灰石。它不怕日晒雨淋,比水泥还更耐久。而且过去所用的颜料都是天然颜料,不是人工化学合成的,它混入碳酸钙中,也是经久不褪色的。


  灰塑源于岭南。这是广州陈家大院墙楣和屋脊的装饰,岭南风格的代表作。它不用或少用彩绘衬托,屋脊上圆雕群,立体感特强。    吴平祥摄


  上图是福州三坊七巷水榭戏台屋脊灰塑彩绘装饰,闽派的风格。彩绘与灰塑相生相伴,既是画,又是塑。下图是王麒故居墙楣灰塑彩绘。风格显然与岭南迥异。吴平祥摄


  三坊七巷王麒故居墙楣装饰部位    吴平祥摄

  佛仔厝灰塑彩绘装饰风格与三坊七巷相近,属闽派风格。佛仔厝前天井东侧山墙的墙楣装饰见下图(吴麒摄于2008年)


  从上图可看出:历经百年风雨,由于山墙开裂,石灰墙面损坏比较严重,部分土墙已经裸露,墙楣的彩绘(包括飞檐下)或已脱落,或已褪色,轮廓不清。(吴麒摄于2008年)

  佛仔厝前天井西侧山墙的墙楣装饰见下图:(吴麒摄于2008年)


  从上图可看出:墙楣的彩绘(包括飞檐下)已褪色,但轮廓基本清楚。门墙墙楣的彩绘也比东头清晰。

  佛仔厝正门门墙墙楣的装饰见下图:(吴麒摄于2008年)


    从上图可看出:门墙墙楣的彩绘灰塑虽历经百年风雨,风采依旧!
    墙楣的装饰,左右对称。两头各一幅彩绘,因雨水侵蚀,已经褪色。其他部分以灰塑突出线脚,并用各种图案分隔成五个“窗口”:中间是一幅气势恢宏的长卷,其余是四个短卷,两两成对。


  左外和右外一对为蓝底彩绘衬托出品格高洁的松树与梅花,左图青松,树上树下有白鹤,寓意“松鹤延年”;右图寒梅,树梢上有喜鹊,寓意“喜上眉梢”。吴平祥PS


  左内和右内一对为文字装饰:灰塑制成的书卷,苍劲的楷书“苍松”、“翠竹”跃然书上。吴平祥PS


长卷分段集成。原摄影:吴昊

  中间灰塑长卷气势恢宏,共有27个人物,题目是《周文王渭水访贤》,受访的贤人名叫姜尚,字子牙,也就是姜太公。这时的文王,准确地讲,应该叫西伯侯姬昌。他是殷商四大诸侯之一。他死后,儿子姬发立周,自号武王,追封姬昌为周文王。艺术作品中,大多将姬昌作为周王打扮。


长卷分段集成。原摄影:吴麒

  明朝许仲琳创作的小说《封神演义》:姜子牙是昆仑山元始天尊的徒弟,背负上天使命,回到凡间,在朝歌没有受到商朝统治者的重用。他看到殷商朝政腐败,气数将尽,于是归隐渭水的磻溪过着垂钓的日子,等待西岐“明主”起用他。小说二十三回写西伯侯姬昌(后追封为周文王)梦见飞熊(猛虎)扑身,于是产生寻访贤人的念头。小说二十四回写西伯侯外出访贤时遇见曾经因意外伤人致死的樵夫武吉,由武吉的引见找到了姜子牙的钓矶和茅舍,但没找到子牙。上大夫散宜生进言说:上古尧、舜访贤都要先沐浴斋戒。于是姬昌回到西岐,同文武官员沐浴斋戒三日,第四日才出发到磻溪访得姜子牙。姜子牙出山时已经八十岁,他先辅佐姬昌、后辅佐姬昌的儿子姬发(武王)吊民伐罪,灭了殷商,建立了周王朝。

  古建筑装饰中关于《周文王渭水访贤》故事的饰件不少。小饰件木雕、砖雕和石雕受饰件尺寸的限制,画面上人物都比较少:石矶上子牙垂钓,身后来了文王。这种画面最多。


木雕(深浮雕)《文王访贤》下载自网络

木雕(浅浮雕)《文王访贤》下载自网络

  民间有个传说:文王请子牙坐上辇舆。子牙让文王亲自拉车。文王老迈年高,拉了八百多步就走不动了。子牙下车给文王施礼说:“我让大王拉车,您能拉八百步,就是预示着大周有八百年的江山!”这无非是对《封神演义》的“再演义”。最近上演一部电视剧又在“再演义”基础上“再再演义”:文王拉了275步就摔倒了,他爬起来振作精神继续拉,又拉了550步。这预示着周朝天下在275年(西周)时有个挫折,然后继续维持550年(春秋战国)。

  《封神演义》原著说,文王请子牙上辇,子牙坚辞不受。然后骑马陪文王回西岐。佛仔厝的墙楣《周文王渭水访贤》基本忠实于原著。但艺人创作风格独特,其构思特点是:戏剧舞台形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吴昊摄

  按小说《封神演义》第二十四回的叙述:文王的文武百官和辇舆、马匹都留在林子里,只带上大夫散宜生到钓矶上看望姜子牙。而这幅长卷却有16名官兵出现在舞台上,这就是戏剧。我们今天欣赏这幅作品,仿佛一阵锣鼓声后,一声“威赫!”四个跑龙套的士兵出场,分列两侧;然后,黄门官、传令官、太监、掌扇宫女,先后粉墨登场。然后才是主角登场:上大夫散宜生(文官打扮者)引导着文王登场——文王迈着方步来到舞台中心,一个“亮相”——画面就此定格。


文王亮相

  但是,作品跟舞台又有很大差别:舞台是不可能有真马匹、水牛出现的。马的后面,隐隐约约可见停着的车(辇舆)。虽然说姬昌很“接地气”,他在西岐街上,从不搞“清场”或“交通管制”(举“肃静”、“回避”牌)。但是,原作《封神演义》在“访贤”中出场的百姓只有姜子牙和武吉,这幅作品在左半部出现的有姜子牙、武吉和支在路边的柴担、骑牛的牧童、荷锄和举狼筅的农夫、一手持柴刀另一手持扁担的樵夫,甚至于还有手持鸟铳的猎人。右侧有两位手持短烟管的老农,右侧还有一对坐着抽烟喝茶的乡绅,尤其是抽烟的那一位——烟管长得出奇。所有人物都栩栩如生,极有个性。一切都那么熟悉,几乎就是发生在屏南的事。


一位持短烟枪的老农站在子牙身旁


这柴刀、扁担和水牛,是从屏南就地取材的

  灰塑彩绘除用以装饰墙楣和屋脊外,还用以装饰墀头、博风带和防溅墙。佛仔厝防溅墙颇引人注目。


  为防止雨水打在厢房屋顶时溅入正厅的廊沿,在两侧厢房屋檐之上厅堂檐下各砌起一道挡雨山墙,称“防溅墙”。

  佛仔厝防溅墙脊头和墙端以灰塑和彩绘为装饰,题为“刘琨坐啸风生榻,谢眺题诗月满楼”。
    联句出自唐代武元衡诗《酬严司空荆南见寄》:
金貂再领三公府,玉帐连封万户侯。
帘卷青山巫峡晓,烟开碧树渚宫秋。
刘琨坐啸风清塞,谢脁题诗月满楼。
白雪调高歌不得,美人南国翠蛾愁。


人物仍以舞台形象表现之。    吴昊摄

  司空:官名。唐朝作工部尚书的别称。姓严的司空,似以尚书衔领荆南节度使,与武元衡同僚,有诗作吟唱往来。大概严司空诗中有赞誉武元衡之辞,武回他一首,当然也是赞誉严。不过可能因为是老朋友,也略有调侃之意(首末两联)。
    “刘琨坐啸风清塞,谢脁题诗月满楼。”这两句是借两位古人来赞誉严司空:一位是刘琨:西晋大将军,都督并、冀、幽三州军事。一次,他被胡兵围困。他临危不惧,登楼清啸,夜奏胡笳,瓦解敌军,终于摆脱困境。后人用作“刘琨坐啸”比喻将帅临敌不惧。一位是谢脁:南齐著名诗人,曾任宣城太守,因诗写得特别好,后人往往用“谢眺”比喻诗才。这首诗是用这两个典故比拟严司空既有将才,又有诗才,文武双全。用典别具一格,韵致颇佳。

  总之,选择这么一首唐诗以及它的典故,体现了这批艺人和业主的高格调审美情趣。

  谢谢观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