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1【辉光日新1598】(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真的懂排兵布阵吗?

 新文艺 2022-07-31 发布于山东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前人智慧

【原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助解】

陈:同“阵",军队作战时,布列的阵势。

俎(zǔ)豆:古代盛肉食的器皿,用于祭祀,此处译为礼仪之事。

军:本义指围成营垒,引申为驻扎。

旅:本义指军队,由于军队经常出征,故引申指路途、旅游、旅行等。

【大意】

卫灵公向孔子询问排兵布阵的方法。孔子回答说:“祭祀礼仪方面的事情,我听说过;用兵打仗的事,从来没有学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这一章,大多数参考资料都认为孔子并不是不懂军事,而是反对发动战争。所以卫灵公向他征询行军布阵的事的时候,他谦虚地表示自己没有学过,不跟他探讨军事话题。第二天便主动离开了卫国。

关于这样的理解,我有个疑问:以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性格,卫灵公向他询问行军布阵的问题,他怎么不借机宣扬自己的仁德治国理论、而轻易地选择离开呢?

结合下一章,“在陈绝粮”,我在想:这一章的“陈”,会不会跟下一章的“陈”一样,都是指陈国、陈地呢?如果是,那孔子为什么要谈到“军旅之事”呢?或许,当时陈国(陈地)正在发生战事;或许,是卫灵公想出兵陈国(陈地)。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日,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

由此可见,卫灵公所问的,应该是陈国的战况,或者是打算要出兵陈国。孔子未置可否,就推说自己没学过军事。第二天,卫灵公再见到孔子的时候,只顾仰望天上的大雁,都没有正眼看孔子。孔子知道,卫灵公要出兵的心意已绝,对自己也并不重视、不会重用,再去跟他讲仁义道德不会有任何作用,所以他才决定离开卫国。

至于“复如陈”,我觉得他的目的地不是陈国,而是要到第三国(地)去,再次经过陈国(地)而已。根据就是:卫国既然想出兵,陈国(地)马上就要面临战乱;孔子说“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他应该不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

有意思的是,怕什么,来什么;越想躲避,偏偏躲不开。下一章所讲的,就是孔子在陈地的落魄经历......

延伸解读

孔子到底懂不懂军事?

《颜渊篇》第7章,孔子在回答子贡问政的时候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他对国防建设是相当重视的;

另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明年,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克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

大意是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六十八岁。春,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求为季氏将左师,与齐军战于鲁郊,克之。季康子问他是怎样学会作战的,冉求说学于孔子,遂荐孔子于季氏。季康子派公华、公宾、公林以币迎孔子归鲁。至此,孔子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由此可见,孔子应该是有一定的军事思想、懂一些军事理论的;当然,如果说到一些精妙的排兵布阵方法,他可能就不那么擅长了。

           【新光影像】

读书改变生活

学习改变命运

《新光影像》

用影像记录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