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否授予粟裕元帅衔有争议,毛主席同意授予,而周总理力主给陈毅

 心明显 2022-07-31 发布于广东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中南海将帅齐聚,新中国首次授衔仪式隆重举行。毛主席代表中央人民政府为朱德等十位同志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随后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粟裕等十位同志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

当时除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外,同时参加授衔仪式的还有上将、中将及少将中的大部分人员。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参加了此次授衔仪式。

元帅军衔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们授予的一项特殊荣誉,用于表彰个人对军队创建及国家建立所做的贡献。

了解中国军队发展史和新中国建立过程的军迷们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在解放战争中威震国民党军的粟裕为什么没有被授予元帅军衔呢?

这个疑问不但困扰了军迷们,还困扰了当时的中央政治局领导们一段时间,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军衔评定的前期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号召全军向苏联学习,学习他们的一切先进经验,改变我军的落后现状,力争把我军建设成为像苏联一样的优良的现代化革命军队。

1950年底军委就提议把军衔准备工作列为下年主要任务,1951年2月初军委在内部印发《关于干部评级工作指示》,但因朝鲜战争打的正紧,此项工作没有得到实质性地落实。

1952年4月彭德怀因身体原因回国治病,治疗结束后打算回朝鲜战场,但毛主席没有同意,要求彭德怀留在国内主持中央军委的工作。1952年底,彭德怀在军委会议上传达中央的一系列关于军队改革的决定,其中就有计划在1954年开始实行的军衔制度。

中央军委于1953年初在内部印发《关于实施军衔制度准备工作的指示》,军衔制工作开始启动,此项工作由负责军委工作的彭德怀牵头实施。由于当时朝鲜战争尚未结束,军衔制准备工作进展有点慢。

7月27日,朝鲜军事停战协定签字后,彭德怀开始投入一部分精力做军衔制方面的工作。经过几次会议的讨论,对实施军衔制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

9月份,彭德怀以报告的形式向毛主席汇报关于军衔制的工作,明确表明军衔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至高荣誉,能鼓励军人上进。

随后中央军委在全国军事系统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于1954年开始在全军实行军衔制。期间军委组成专门人员对军衔的设置进行了广泛地调研,最后形成4等14级的军衔制。

1955年1月,中央军委内部印发《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随后全国人大于2月8日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人民解放军于1955年10月1日开始正式实行军衔制度。这也给军衔评定工作设定了最后时限,必须在国庆节前完成。

根据当时军衔评定相关规定,大将及元帅两级人员由中央政治局书记处负责商定,上将、中将及少将的评定由中央军委负责商定,其他军衔由各大军区负责商定。

1955年1月初,军委经过初步商议后把一份有关元帅和大将的名单递交给毛主席,名单上毛主席为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程潜、邓小平及朱德等14位为元帅,李先念、粟裕、谭震林等12位为大将。

毛主席看后对当时在场的几位中央领导说,我们不要照搬苏联的那一套,要有自己的一些东西。我就不要这个大元帅衔了,我毛泽东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以后还要经常到人民中去,如果穿着大元帅服到人民中去,那多不舒服啊!给大家讲话也不方便嘛!

另外我提议,对于已经不在军队工作、到了地方上工作的同志,最好也不要参与评衔了。

大家对毛主席提出的不愿授大元帅衔表示了意见,认为毛主席是中国人民和军队的领袖,在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的奋斗中,带领中国人民和军队赶走日本侵略者、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功劳最大、人民最拥护,理应授予大元帅军衔,这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心愿。

毛主席坚持不授大元帅,同时转身问周恩来、刘少奇和邓小平要不要接受元帅衔,大家都表示不要了。

1955年1月中旬,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会议,专门研究军衔评定的一些框架性工作,会议上达成一个重要共识,即确定了元帅授予标准“现任中央军委主席和军委委员”。随后,中央军委把授予元帅的具体名单及军委会议上的意见一同呈报给军委主席毛泽东。

毛主席看后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意见,并对大家说,评衔工作很重要,你们很辛苦,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也很难做。随后让彭德怀把意见和名单交政治局书记处讨论,大家对这个方案没有提什么大的意见,基本上就按这个进行。

1955年8月19日,中央政治局书记处批准了军委提出的预授衔名单,此时的元帅共有11位,也就是1954年9月新的中央军委领导集体成员,毛泽东为军委主席,朱德等11位为军委委员。9月3日,罗荣桓代表军委把11位元帅名单报给周恩来总理和刘少奇委员长审查修改。刘少奇提出,按毛主席之前的意见,到地方上工作的同志最好不参与评衔,建议邓小平和陈毅两位同志就不要评为元帅了。

9月9日,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开会讨论刘少奇委员长的意见,但没有最终定下元帅名单。

9月11日,中央政治局再次碰头商议授衔的工作,大家开始进行了激烈地讨论。

有人认为邓小平和陈毅都是中央军委委员,对军队的建设担负着重大责任,应该评为元帅;另外也有人认为邓小平此时担任中央秘书长职务、陈毅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职务,都没有在军队中担任具体的职务,应该算是到了地方上工作,还是不评为好,把粟裕同志评为元帅,正好可以凑成十大元帅。

二、毛主席推荐粟裕为元帅,周总理坚持推荐陈毅为元帅

对于第二种提议,毛主席表示了赞同,为什么主席赞同粟裕可以授元帅衔呢?原因就在于粟裕战功巨大。

解放战争中华东野战军打了多次漂亮仗,提升了全军的战斗力;率先打响淮海战役,拉开解放全中国的大幕。另外,粟裕在黄桥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诸多战役中充分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粟裕参加过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对创建和领导革命武装都有贡献。粟裕为人友善,待人真诚,品德端正。

毛主席依据这些不争的事实,所以赞同粟裕领授元帅衔。

大家的意见逐渐统一,十大元帅基本上就是九位中央军委委员加上总参谋长粟裕。

9月11日晚上的政治局会议,周总理因外出没有参加。

当晚听到汇报后,周总理立即表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并让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把自己的意见转达给毛主席及政治局其他同志。

周总理的意见主要有两点,一是之前定下的元帅标准是中央军委委员,把粟裕评为元帅并不合适。二是其他九位元帅分别代表各自的队伍,唯独华东野战军没有元帅代表,而华东的代表只能是陈毅。

周总理同时让杨尚昆向毛主席转达,陈毅授元帅没有什么不妥,不会影响工作,平时工作可以不穿元帅服,必要时再穿,并以苏联的布尔加宁为例进行说明。还有就是由陈毅代表华东部队评为元帅,也有助于部队间的平衡,华东部队各级将领的感情上也好接受。

杨尚昆很快就将周总理的意见向政治局领导们进行了汇报,大家认为总理考虑很周到,为陈毅授元帅衔会更妥当些,毕竟陈毅一直是华东的代表,粟裕在指挥打仗上是一把好手,但就整个华东部队来说,大家更认可陈毅的领导。

周总理外出回来后,又当面向毛主席进行了说明。

毛主席说,论功劳、论才能、论资历、论品德粟裕都可以领元帅衔,军中哪个不晓得华东粟裕啊!

这时周总理也点头称是,认为粟裕确实有这个资格领元帅衔。

周总理告诉毛主席,粟裕因大家有意授予他元帅一事,专门写了请辞元帅的信,明确表示不会接受元帅军衔。而且他本人表示对他授大将衔已经很高了,他不嫌低只嫌高。

毛主席深思片刻后说,“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周总理接话说,“粟裕二让司令一让元帅,人才难得,大将还是要当的。”

毛主席补充说:“而且粟裕必须是第一大将,我们先定下来,就搞十大将十元帅。”

就此新中国首次评中元帅人选基本定了下来,随后几天又讨论了十大将。由原来的12位预备授予大将的人员变成8位(李先念、谭振林、邓子恢、张鼎丞因到地方工作不参与评衔),为了凑足10位大将,军委把原定授予上将的王树声、许光达调为大将,经中央政治局书记处批准后确定了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