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区无小事

 东营微文化_ 2022-08-01 发布于山东

东营微文化·东营市首届“十佳正能量自媒体” 

七一前夕,王玉洁带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

社区无小事

我与胜利街道锦华社区党委书记王玉洁的第一次交流,缘于一张照片。
2021年冬天的一天,胜利街道下沉干部史祥莉、锦华社区党委书记王玉洁两人站在寒风里,规划着春节后锦华居民区的“微景观”建设。这个画面被摄影爱好者程永华拍了下来。二月份,社区报《锦华之声》打算刊登这张照片。报纸大样送给她们看。王玉洁说:“太low了。换了吧,丁老师。太low。”我知道,天寒地冻,北风刺骨,这样的天气不是拍照的最佳时机。
爱美是一种生活状态,是女孩的天性,无可挑剔。
王玉洁他们在工作中实践着美、创造着美、升华着美。提升小区水准,先从文化建设入手。锦华居民区是油田的一个20多年的老旧小区。三年前,胜利油田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锦华居民区移交胜利街道锦华社区管理。
对锦华广场改造提升,第一时间放在了社区党委工作的议事议程。他们广采民意,建成锦华广场党史文化长廊。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向死而生史诗般的伟大征程气势如虹,壮怀激烈;百年大党百年伟业,世人瞩目,万代敬仰。参观学习的周边社区居民、周边学校学生纷至沓来。一次学习就是一场生动的党课。“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响彻广场上空。
广场新建成的荷砚亭、望萱亭美轮美奂,引人入胜。两个亭子的匾名由80多岁的社区居民石连秋题写。前者表达了社区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真情;后者则是对中国尊老孝老文化的进一步诠释,也是对现代青年人的一种情感寄托。
广场西墙,以来自五湖四海的石油人为背景,以长江黄河为主线,以祖国的历史文化为主题,图文并茂,彩绘了一面文化墙。由左到右,细心品读,祖国的山水文化、孝老文化、饮食文化等尽收眼底,家国情怀厚植于心。锦华广场大屏上方“永远跟党走”红字鲜艳醒目。大屏幕适时播放党的声音,滚动展示国泰民安,太平盛世,居民载歌载舞的幸福生活。新建成的读书角,慧书屋,百岁房、全龄园、健身场等,让居民走出家门,亲情融入社区大家园中。居民的笑脸就是社区一张最美名片。
一个老旧小区,当赋予其文化底蕴后,便有了魂魄。
党是万涓汇流的源点,党是信仰的基石。七一前夕,锦华广场,凤展党旗如画。社区党员、居民党员汇聚一起,整齐排列。党委书记王玉洁站排头,目视党旗,庄严领誓:“我志愿……”声音激情澎湃,四方震荡。一句誓言,一生坚守。这是锦华社区党委组织的重温入党誓词的一个场景。坚持党建引领,增强社区治理的“红色”动能。
几年来,锦华社区党委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油嫂”登台讲红色故事,老石油执鞭传承红色基因。创建“有声党建”,党的思想入耳入心,组织老石油参观华八井,翻开激情燃烧的岁月。将二十一支党支部建在楼栋。推行党员积分制考核,建立党群议事制度。在社区办公楼一楼设立接待大厅,推出党员轮流接待日,面对面倾听居民心声,解决群众的难点痛点堵点,党员与居民真正实现零距离。
红色马甲,王玉洁尽管选择了小号的,但穿在身上仍然肥大。马甲背面“我是党员,向我看齐” 的大字熠熠发光。冷风凛冽,王玉洁穿着这件红马甲,出现在锦华全龄公园的施工现场,翻地除草种花,样样在行;搏击台风,王玉洁穿着这件红马甲,奋战暴风雨,抢险救灾,安抚群众;抗击疫情,王玉洁穿着这件红马甲,维护秩序,扶老携幼,风尘仆仆。疫情严峻时,一晚上,王玉洁只有二三个小时的睡眠。王玉洁睡不安,是为了让居民睡得安。
她说,穿上这件红马甲就有一种神圣感和使命感。王玉洁日夜为社区操心劳神,“衣带渐宽终不悔”。锦华社区工作人员都知道,锦华社区微信工作群里,许多工作指令,是王玉洁在凌晨两三点发布的。王玉洁感冒发烧,嗓子说不出话来,仍然坚守在岗位上,用手势指导工作。
忘我工作,倾情社区,身体力行,全心为民。此时无声胜有声。对此,居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家照着共产党员的样子去做。70多岁的锦华一区居民李士堂激动地说,看着王书记他们为居民忘我工作的样子既心疼又感动。李士堂老人在73岁这一年,郑重地向社区党委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从这一天开始,他以王玉洁这些共产党人为榜样,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多次自费购买乐器,在社区组建了红歌艺术团,唱出了“共产党一心救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人民”的主旋律。受党的力量感召,以共产党员为主导,31个社区自治组织相继建立,社区党委赋能,汇聚成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一股有生力量。
居住在锦华居民区的一位老兵与王玉洁是忘年交。在朝鲜某高地,面对面的厮杀暂时停息。夜的大幕罩住了整个高地。老兵跃出工事,摸索着寻找战友的尸体。在近战中,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美国人个子高,“摸着矮个子的就是我的兄弟”。平时寡言少语的老兵,说起朝鲜战场上的事异常激动,胸前的军功章碰撞得“叮当”响。老兵讲的都是些记忆碎片。有时候故事与故事会“穿帮”,有时候只在一个事上打转,就像准备打开一个压缩包,而旋转的扇面停留在某个位置上,硬是转不动了。王玉洁只是倾听,不提问。几天见不到王玉洁,他就惦记。每次见到王玉洁,却又忧心忡忡,总是那句话:“我替我的战友活着哩,活得不快乐哟!”
那次,王玉洁与社区工作人员去锦华一区看望石连秋老人。石老是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为国家石油事业奋战了大半生。老伴前年去世后,孩子居住他地。石老不会开炉具,客厅里、厨房里堆放着面包、方便面、火腿肠等。
调查后,王玉洁发现,像石老这种情况在锦华社区有24家。这些比自己父母还要年长的老人,其生活窘境令王玉洁心痛,寝食不安。在社区,她组织志愿者,倡导成立了“锦华社区舒心公益食堂”。吃着志愿者精心制作的饭菜,石老泪流满面,说“吃到老伴做的饭菜的味道”。王玉洁心里装着这些石油前辈,定期登门慰问。前几天,石老被孩子接走。见不到石老,王玉洁说总觉得心里有个事放不下。
社区报《锦华之声》在春节前刊登的一张照片,引起居民的强烈反响。在社区食堂,玉洁组织大家包饺子,然后把带着社区温度的饺子送到居民家里。锦华社区90多岁的袁靖老人,因身体疾病,臂膊无法抬起。王玉洁端着饺子,一个一个给老人喂到嘴里。最初老人觉得不好意思,张不开嘴。王玉洁动情地说:你就当我是你的亲闺女。老人大口吃着“亲闺女”喂的饺子,咽下去的还有泪水。网友惊叹:王书记,您为居民喂饭的样子真好看。在锦华社区,像袁靖老人这样认下“王玉洁做闺女”的有20多个。
昨天,李吉梓师傅打电话说,玉洁书记调到胜利街道了。我居然一时语塞。前几天我外出了,玉洁书记曾问我什么时候回来,大概是想道别吧。我心有百般不舍却又为她高兴。
王玉洁的确需要调整一下自己。她太苦太累太难。她有两个女儿,大的四岁小的才两岁。她丈夫在国外上班,婆婆最近查出重病,再加上社区工作的重担压在肩上。一个弱小的女子怎能承受得了。
社区无小事,治理用心创和谐。很多个王玉洁在社区的大街小巷留下了用心贴心、聪明智慧和辛苦劳累。他们感动了我们,感动着我们。我相信他们的付出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丁兴农,男,原籍山东齐河县,1959年9月出生。退休前,在胜利日报社任记者、编辑等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