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阖闾大城究竟在哪里?

 苏迷 2022-08-01 发布于上海

前言

    针对苏州古城的保护和利用,文末提出了将苏州古城、木渎古城和姑苏台遗址一起打包,以“阖闾大城”名义申报文保项目的建议。

    本文纯属学术探讨,对事不对人,相关区域、人员若认为有所冒犯,敬请谅解,并欢迎指正。

    由于文章加页下注、文末注后系统上传不了,所以本文主体部分只好取消这两种注释(要看注释请看后面的图片版),给大家阅读带来不便,也请一并谅解。

阖闾大城位置考

施晓平

    周敬王六年、阖闾元年 (公元前514),伍子胥奉阖闾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 ,组织军民在长三角腹地造筑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史称“阖闾城” ,又称“吴越城”“吴大城” “姑苏城” 。为区别于伍子胥同时兴筑的“小城”,这座城又被称为“大城” (今一般称为“阖闾大城”,为便于大家阅读,下面除引文保持原文名称外,其他提到这座城的地方均称“阖闾大城”)。

图片

阖闾大城平面布局模拟图

图片

图片

《越绝书》有关吴越城、吴大城的记录

    传统认为,阖闾大城就是苏州古城的前身,其位置就在今天的苏州古城区位置之上。然而,最近几十年来,阖闾大城位置说法出现了一些新版本,主要包括无锡常州交界处的阖闾城位置(以下称“锡常阖闾城”,过去只认为这里是阖闾小城)、位于苏州木渎西部的古城位置(以下称“木渎古城”)两种。究竟孰是孰非,试论述如下。

锡常阖闾城应该只是普通军事基地

    锡常阖闾城遗址位于无锡、常州交界处,分属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和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

图片

    锡常阖闾城(照片为10多年前所摄,现在文保碑上文字已经换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了)

    在现存最早的《无锡县志》(元代纂修)中,这座城池已有记录:

    阖闾城在州西富安乡,相去四十五里……今按阖闾大城在姑苏,即今之平江是也;小城在州之西北富安乡闾堽,其地边湖,其城犹在,至今其处土人有“城里”“城外”之称 。

    可见,锡常阖闾城名称由来已久,并非近现代编造。但按照当时的观点,这座城只是阖闾小城。

    而2014年2月开馆的阖闾城遗址博物馆,通过官网对锡常阖闾城作了这样的介绍:

    阖闾城遗址是无锡市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春秋五霸之一阖闾的都城。该城始建于阖闾元年(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

    早在1956年,阖闾城遗址就被江苏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08年召开的全国专家论证会上,该遗址被认定为吴王阖闾的都城,被评为“2008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之一。2011年,入选 “江苏大遗址”。2013年3月,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阖闾城遗址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录 。

    介绍中说这座城是“阖闾的都城”,显然是把锡常阖闾城认定为阖闾大城了。

    对于这座城池的结构和规模情况,时供职于江苏省考古所的研究员张敏在《阖闾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及其保护设想》中披露:

    2007年初,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开展,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和无锡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阖闾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考古复查……卫星航片较直观地反映了阖闾城遗址的东、西小城之外有长方形的环壕……通过对卫星航片进行分析,在东西小城之外可能存在阖闾大城……考古勘探的结果确认了阖闾大城的存在,大城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400米,面积约2.94平方公里,年代与小城相同 。

    然而,《阖闾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及其保护设想》一文还透露,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对阖闾城采集到的泥炭标本进行的碳十四测年表明,这一城池的年代大致相当于战国中后期到西汉时期,比阖闾时期晚了约150年—400年。张敏对此认为:“可能因为是泥炭而不是木炭的原因所致 ”。

    但如果我们跳出这座城就是阖闾大城的“先入为主式”判断思维,那就可能认识到,该城并非阖闾时期所建。

    另外,文中提及这座“大城”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400米。这样判断下来,整座“大城”城墙周长不过7000米左右。但是,近一半篇章写于战国时期的《越绝书》记载:“吴大城,周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二尺”(此句后面记述“南面十里四十二步五尺,西面七里百一十二步三尺,北面八里二百二十六步三尺,东面十一里七十九步一尺” ),按周朝到东汉时期一尺约等于今天0.231米 ,一步等于六尺,一里折合三百步 、约等于今天415.8米等折算,阖闾大城周长约等于19.734公里(若按南面、西面、北面、东面四个面相加,实际总长为三十七里一百六十一步,折合约15.608公里),锡常阖闾城与之相去甚远,倒是实测长度15.204公里的现今苏州古城墙周长 与之较为接近。文中提及锡常阖闾城面积仅2.94平方公里(根据下文,其实面积还不到这个数字),这样的面积也实在配不上“大城”的称号。

图片

无锡阖闾城卫星航拍图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并不认可“锡常阖闾城”就是“阖闾大城”的说法。考古爱好者、曾协助无锡鸿山邱承墩吴越贵族大墓发掘工作的无锡人陈万康,就在他的新浪博客里刊发了《“阖闾大城”子虛乌有》系列稿子,其理由主要是:

    阖闾大城的地图南界河错了……查江苏省无锡市城市地名录(1983.11出版)所附的地图,这条现名武进港的护城河还没挖,由雪堰镇往东还只是断头浜,武进港折向西南由马圩西入太湖。可以确证,阖闾大城的南界河,不是2500年前伍子胥挖的,而是30年前才开挖的。

    查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无锡国土航拍图(藏无锡市锡山区档案館),界河所在乃是湖水一片。2.94平方公里的吴犬城有三分之一在太湖水面之下。

    五十岁开外的无锡人都知道始自1969年9月的围湖造田……那个让人心酸的太湖底怎么变成吴大城呢?

                  (2008.10.6发于武汉大学简帛网) 

    基于上述记录和论述,笔者认为,锡常阖闾城其实只是一个扼守太湖北侧湖口的普通军事基地而已。

木渎古城为已知春秋时期最大城址

    苏州木渎古城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和胥口镇之间,被灵岩山、天平山、五峰山、穹窿山、香山、清明山(古称“胥山”)、尧峰山、七子山(古称“横山”)等一系列山体包围。2000年,苏州博物馆考古部通过考古调查,在灵岩山西侧发现了大量的长条形土墩和长方形土墩,总长绵延数千米,并初步判断为一处古代大型遗址。2001年春对三处长条形土墩进行了试掘解剖,根据土墩结构和出土印纹陶片的时代初步推测其为春秋晚期城墙 。

    从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年底,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共同成立的联合考古队,在木渎、胥口一带山间盆地内进行了一年多的考古发掘工作。 2010年6月,经专家组论证确认,苏州木渎古城遗址包括吴中区木渎镇、胥口镇和穹窿山风景区三个乡镇的部分地区,依山临湖而建,呈不规则状,似扇形。遗址南北城墙之间的距离为6728米,东西城墙距离为6820米,经测算,总面积约24.79平方公里,是目前所知的我国春秋时期最大的城址。古城址内已经发现的遗存种类丰富,如城墙、河道、水城门、作坊、墓葬等 。这一考古活动,分别入选国家文物局“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六项“201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

图片

木渎古城考古现场图片(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提供)

图片

木渎古城范围示意图(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提供)

    对于这样一考古成果,联合考古队结论下得小心谨慎,认为其性质“应是一座春秋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城址” 。

    然而,也有专家学者认为,苏州木渎古城就是当年的阖闾大城。苏州博物馆原副馆长、考古专家钱公麟就是持这一观点的人之一。

    钱公麟在《春秋时代吴大城位置新考》 中说,研究阖闾大城主要借助于《吴越春秋》和《越绝书》,其中又推《越绝书》为冠,但编成于汉朝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的《越绝书》,说大城周长四十七里多,提供的四边长度相加,实际却只有三十七里多;《越绝书》中关于阖闾大城城门的阐述,都没有确切的位置,两书也没有出现阖闾大城就是当时之“郡城”(即苏州城)的说法……而《吴郡志》说,“香水溪,在吴故宫中”,说明木渎也应是阖闾大城所在地;上方山东北尽头处有作战时堆垒的吴城遗址,居高临下,其东面隔越来溪有越城,如果姑苏城在现在的苏州古城区,吴城就到了敌人的后面,这样的对峙岂不成为笑话?

    钱公麟据此认为,苏州城与《越绝书》中反映的阖闾大城不是同一座城;“吴大城之外围应该是呈曲线状的四边形,其东面为七子山西麓……南面为尧峰山、清明山到胥口之北面;西在箭泾以西,北达灵岩山南麓,北面为灵岩山”。

    钱公麟所推测的吴大城范围,正与今天的木渎古城位置吻合。

    另外,明代初年成书的洪武《苏州府志》卷第四(城池)也引《崇德县志》说:

    吴之国都,今平江木渎 。

    这一说法,与钱公麟的观点一致。只是,这一记载“未详所出 ”

    但必须注意到,木渎古城遗址还发现了更早的古城。2016年10月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联合苏州城墙博物馆推出的“苏州木渎古城遗址考古成果展”,通过20多块展板、视频、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硬陶罐和春秋时期原始青瓷碗等5件实物,向公众介绍了木渎古城考古发掘的收获与发现。展板披露,木渎古城有着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在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晚期、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早期就出现了合丰小城;到春秋晚期出现木渎古城,到战国仍在沿用,并有所增益。按此推算,合丰小城的历史至少比木渎古城还早200多年 。

图片

比木渎古城还早200多年的合丰小城情况简介

苏州古城被《吴郡志》等锁定为阖闾大城

    传统意义上的苏州古城,指的是苏州护城河以内的区域。其间除房屋、桥梁、道路、河道等以外,还有城墙,以及城墙上开辟的阊门、胥门、盘门、葑门、娄门、齐门、平门等城门。

    长期以来,多数人认为,今天的苏州古城,就在当年的阖闾大城位置上。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对此记载:

    阖闾城,吴王阖闾自梅里徙都,即今郡城 。

图片

《吴郡志》有关阖闾(大)城即郡城(今苏州城)的记载

    苏州地区的郡城,就是今天的苏州古城。所以,《吴郡志》认为的阖闾(大)城位置,就在今天的苏州古城区。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对此说:

    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为河道所环故也 。

图片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苏州史志笔记》中有关苏州城为春秋时物的论述

    另外,《越绝书》记载:

    阖闾冢,在阊门外,名虎丘 。

    这与虎丘和现在的阊门的位置关系是一致的。

图片

2008年6月笔者深入虎丘剑池内部探访阖闾墓照片(戚振林摄)

    《越绝书》同时记载:

    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广陵 。

    按,古代没有标准地名词典,地名往往写同音字,上面提到的平门外巢湖就是漕湖(今属相城区);杨湖即阳湖,在现在的常州与无锡交界处;大江指长江;广陵是现在的扬州。根据水路的这一走向,吴国都城显然在漕湖的东南面,无锡阖闾城与灵岩山春秋古城方位与之不符。

    但钱公麟却在《论苏州城最早建于汉代》一文中提出,现在的苏州古城建城于汉朝,其根据有:城墙下有战国、汉时期的文化堆积,说明战国时期苏州尚未建筑城墙;相门古水门基础中没有发现早于汉朝的遗物,对基础木材分别取样进行碳十四测定,结果都是汉朝,和同时出土的筒瓦、板瓦、陶片的时代一致;城外的大量汉墓,也为苏州古城确立于汉朝提供了间接的证据 。

    如果钱公麟的说法成立,那苏州古城就不会是阖闾大城了,因为始建年代不合。

阖闾大城位置到底在哪里

    通过上面的阐述可以发现,锡常阖闾城遗址无论从规模还是年份看,都不是阖闾大城所在地;至于苏州木渎古城遗址、苏州古城到底哪个才是阖闾大城位置所在地,或者会不会两个都不是,尚需进行分析研判。

    原古吴轩出版社副总编辑、曾从事地方志工作的张维明认为,苏州木渎古城遗址的所在,只是吴国的故都;伍子胥奉命选址建造的阖闾大城是吴国的新都(吴大城),其位置大体上就在苏州古城区;阖闾借以开创霸业的国都实际上包括二城一台,即吴大城、吴国故都及姑苏台,东西绵延约20公里,规模之宏伟,堪称东周第一大都城 。

    对于阖闾大城的位置,笔者的观点是,还是在今天的苏州古城位置,木渎古城可能是诸樊所建吴国都城。理由如下:

    一、吴国历史长达五六百年,期间都城位置多次迁徙,这就导致出现多座都城的遗址,不能因为找到其中某一座而否定其他城池的都城性质。

     正如《吴郡志》卷第四十八所称:

    大抵泰伯之后,吴自梅里凡三徙。而定居于今之郡城,中间迁徙不出数十里之内也 。

图片

《吴郡志》有关春秋时期吴国都城迁徙情况的记载

    其实还不止迁徙三次,因为1954年镇江市丹徒县大港乡烟墩山古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宜侯夨(zè)簋(guǐ)”,颠覆了这一说法。

    宜侯夨簋铭文共126字,保存下来115个,记述的是周康王册封“夨”于宜地为宜侯的历史。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接受这样的观点:“夨”就是仲雍的曾孙“周章”,“宜”是吴国的前身,吴国早期都城就在镇江一带。后来由于西面的楚国越来越强大,向东进逼,吴国无奈东迁,进入了原属越国人的领地,最终引发了吴越之战 。

图片

宜侯夨(zè)簋(guǐ)铭文拓片(资料图片)

    在东迁过程中,吴国大地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其中包括无锡、常州交界处的阖闾城、苏州阖闾城等,也因此引发了对阖闾大城所在位置的争议。

    从吴国的迁徙史看,木渎古城遗址范围内的合丰小城,建造者当为越国贵族。吴国占领当地后,大约是诸樊在位时期(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48年),在那里建造了都城(即木渎古城),将合丰小城等城池围在里面,导致城墙形状并不规整。公子光(即阖闾)派专诸刺杀王僚后,可能他出于迷信思想,觉得王僚会阴魂不散,于是命伍子胥另外找地方建都。伍子胥就选择今天的苏州古城位置兴建了阖闾大城,最终发展成今天的苏州古城。但建造新的都城后,吴国故都(木渎古城)并没有拆除,这就像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继续存在一样。

    对于《越绝书》卷二称阖闾“筑吴越城……徙治胥山” 的说法,笔者认为,“徙治胥山”应该是夫差时的事。夫差为了取悦西施,让她可以登高望远,眺望越国家乡,于是在靠近吴国旧都(木渎古城)的灵岩山上修馆娃宫,在胥山建姑苏(胥)台,“秋冬治城中,春夏治姑胥之台 ”

    二、苏州古城目前发现的早期城墙基础多为汉代,不能证明苏州古城始建于那个时期。因为苏州古城地下并没有进行密集探挖,发现的汉代以前的东西不多也就十分自然了。另外,考古部门并未掌握苏州古城地下全部遗址遗物,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平江实验学校停车场工地地下出土了史前陶器(可称“良渚黑衣双系罐”),被苏州大学博物馆原馆长、博导、原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张朋川教授鉴定为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文物 。这是苏州古城区首次在地下发现良渚时期文物,但苏州考古部门却不知情。

图片

    平江实验学校地下车库施工发现的三四千年前的陶器(所标“新石器时代”有争议)

类似的例子应该还有很多。况且,考古发现的苏州古城汉代城墙位置,跟春秋后期建造的阖闾大城城墙位置并不一定重合,有可能阖闾大城城墙位置在拓宽护城河时挖掉了,或者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拆毁各地城墙的运动中被夷平了 ,所以找不到痕迹,但不能以此否定阖闾大城的位置。

    三、阖闾大城虽然因为有文献记录且傍上阖闾这位名人而名气较响,但一开始很可能并不很兴旺。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吴国总人口并不多,能够入住都城的人口数量有限;其次,部分定居旧都的人口未必愿意搬到新都;第三,《左传》记载,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这是夫差为了北上争霸而开凿邗沟、迁都于邗(今扬州)的记录,这样算下来,阖闾大城从开建到弃用也就28年,其中部分年份还只有秋冬才被王室使用。所以,在今苏州古城区地下未发现成片居民区也是很正常的。木渎古城城墙较多地保存至今,很可能恰恰证明这座古城并非阖闾大城(秦朝时为会稽郡城、吴县县城),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那里并没有被列入夷平名单,结果侥幸躲过了一劫。

    综上所述,阖闾大城应该是在今天的苏州古城区位置,她和木渎古城分属春秋吴国都城的新城区和旧城区。因此,在苏州古城的保护和利用方面,笔者建议将苏州古城、木渎古城和姑苏台遗址一起打包,以“阖闾大城”的名义申报文保项目,以促进苏州古城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传承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施晓平,1972年生,苏州人,曾任中学语文教师、苏州日报首席记者,现供职于吴中区某事业单位,主任记者职称(副高)。热爱并长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对苏州城门城墙、名门望族、大运河历史文化,故宫“总工”蒯祥、通俗文学家冯梦龙、思想家冯桂芬、诗人袁学澜、影视艺术家夏梦等名人的家族史,天香小筑、杨绛故居等建筑的变迁,均有独家成果,被聘为苏州市政协特邀文史研究员。著有《苏州城门城墙那些事》《运河流芳》,参撰、参编《苏州名门望族》《钻天商帮出洞庭》等数十种书籍。

附:图片版论文(有页下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平江实验学校地下车库施工发现的三四千年前的陶器(所标“新石器时代”有争议)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