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山城巷:烟火气息中感受老城厢的新灵魂

 昵称60405885 2022-08-01 发布于江苏
“城市的生长,并不是单纯的疆域扩张,而是传承历史创新未来的过程,使其焕发出全新的时代能量。”
                       ——埃罗·沙里宁(Eero Saarinen)
图片
山城步道,又名山城巷,是重庆唯一一条以“山城”命名的街巷。1700多米长的步道依山而筑,临崖而上,一段又一段的石板阶梯沿着山势延伸而上,扶梯之外,是滚滚长江。

这是一条富有魔幻力的城市步道。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原生态的市井烟火生活,而且还可以穿越时空隧道,连接历史想象未来。

这是一条富有创造力的城市步道。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建筑师、工匠、社区达人的智慧妙思相互碰撞,有趣的“新灵魂”复兴了“老城厢”,激发出连串的灵感新火花。
这是一条富有想象力的城市步道。在这里,你可以发现,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巧妙地衔接起来,跨越山水演绎出新的交汇互动。
图片
烟火山城,“巷”往美好。
近日,接连两次行走这条城市步道,
总感觉这是一本打开的且让人看不够的书本,
它的“内页”里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什么时候,
无锡也能有这样一条
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步道呢?

 PART1

 一次城市更新里的四种串联

从山城步道入口启程,长长的石阶旁挂满了灯笼,华灯初上,一家家商铺文艺味儿十足,其中不乏原住民开设的小卖铺、小吃店和火锅馆。
图片
山城巷,坐落在渝中区连接南岸和来往江北的要道,离解放碑CBD不过几分钟路程,在母城以“5G速度”进行推翻、更新、新建、发展之时,2018年发动的一次城市更新,让山城巷重新焕发出独特的韵味。

最难得的是,这一次持续三年的城市微更新包含了四种串联:历史的串联、山水的串联、记忆的串联、文化的串联。

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的同时,又进行了安全的现代化升级,山城巷的原住民和新住民、游客一起,可以在升腾的烟火气息中共同感受到城市“乡愁”的种种美好。

图片

历史的串联 

从百年仁爱堂的钟楼、拱门、浅浮雕,到见证重庆“陪都”时期风霜的官邸——厚庐,从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金马寺小学的木楼与操场,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融汇时代特色的筒子楼——红楼,走读山城巷,好比阅读一部城市发展史。

山水的串联  

这里的建筑依山就势,推窗见江,山水交融。可以抽个时间做一回闲散人士,约上朋友喝茶聊天,很是惬意。

记忆的串联 

山城巷承载了重庆人的生活记忆,沿巷商铺卖着冰凉清爽的凉虾、酸梅汤,冰镇的山城啤酒就着火热的老火锅…… 有搬迁的老居民在微更新后回到这里,还能从家门口找到儿时上学的路。

文化的串联  

游走步道,可以觅得过往的城市记忆,还能撞见一大波新锐小店、青年文化活动,多样的文化在此相遇生长,宛如走进了一座重庆生活博物馆。

图片

微更新后的山城巷,在保持原有的建筑肌理之上进行了升级改造,随便走进一条小巷,都能看到不同的特色街景,这是因为设计方在对山城巷及内巷进行整体设计规划时,并没有采取大拆大改的建筑改造方式,而是坚持“多留少动”的微更新原则,保留了八成的原有建筑,通过独特的“针灸疗法”让主道与支巷交汇融通。随同这条百年街巷烟火一起存续下去的,有4条街道,还有12个院落、37栋重要建筑以及98棵树木。

经历了城市微更新的山城巷,变身为一个有磁力的城市客厅,也成为旅人了解重庆的最佳场所。有网友评价,山城巷不止是一条层次分明的8D小巷,更是一个沉浸式的山城文化体验中心。

在山城巷,原住民和新住民和谐相处,原住民的小店和周边社区几乎没有边界感,游客来此体验到的是最山城的市井烟火。不愿离去的原住民和在山城巷特殊空间感之中再度创新的新住民,在古典和未来相结合的山城巷内,创造出了很有张力的平衡感。 

图片

PART2

“巷民计划”以及社区众创再生

在山城巷微更新进程中,普通市民、经营者、政府部门以及每个参与者都是规划师。

用微更新模式调和复杂多元诉求,山城巷的做法颇多创新之处。在山城步道的入口,有一张打卡的招牌:片名是“巷民故事”,主演写着“群众”二字。

图片

在入口处的“山城巷记忆馆”,也专门辟出了一个章节:众创设计。两年前,街巷以网络征集 定向邀约的方式开启设计师与品牌匠人征集,启动了“匠筑山城——山城巷微更新”活动,综合考量方案创意性、可落地性以及对老街保护性、融合性后,选定了20位设计师和匠人作为“城市更新者”共同参与巷内10处主体建筑、景观及室内空间的改造,这其中也包含文创产品、手作艺术、服装、美食等领域。

图片
图片

为了让“巷民们”更有主人翁意识,山城巷还推出了“巷民计划”,通过提供新老巷民的交流平台、赠送巷民证等,构造共同的身份标识,让山城巷成为了温馨的大家庭,志同道合的新邻旧友汇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在山城巷,定期举办的山城坝坝席还让不少人再次回到了那个曾经没有隔阂、互敬互爱四处串门的“熟人社会”,吸引了不少年轻人来此体验一把“巷民生活”。

无论是“巷民计划”还是“众创设计”,都是希望从原住民自身方面探求城市微更新的动力。在山城巷微更新过程中,讨论沙龙、走访巷民是一项常态工作。

图片

如何找到一种贯穿规划编制与实施落地的机制,既能兼顾传统风貌区特征保护、民生诉求以及社会效益,又能向大众传递出传统风貌区的设立意图与其自身魅力,成为关键所在。

最终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微更新模式,引入了许多小型开发商、文化商,并邀请原住民参与经营,大家一起来合力打造城市魅力体验载体。

山城巷保护实施方案也由此从传统规划编制变为了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更多的社会个体得以参与到与政府、原住民协作的城市更新进程当中,而原住民、经营者以及政府等每一个相关利益主体均能够决定自身去留及发展方向,这也为山城巷拥有多样化的未来奠定了一个主基调。

抱持“敬畏每一寸土地”的理念,经历了微更新后的山城巷,美术馆、研学机构、餐饮店、青年旅社等功能以单个建筑为依托镶嵌于12个院落之中,艺术、创意、商业、互动和体验真正融入了市井生活。

PART3

艺术连接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

漫步山城巷,各种海报夺人眼球,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一组名为“走村串巷”的“城市更新·乡村振兴城乡融合计划”海报。“乡村是经度,城市是纬度,以文化做媒,联动城乡,让城市更新为乡村振兴赋能,实现同频共振”,这样的文字有创意,很有感染力。

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如何联动,山城巷微更新给出了一个非常有特点的答案:艺术。

这场名为“走村串巷”的城乡对话,源于今年五月启动的一场非遗手工艺展览——“一人一竹一弯刀”竹编帽子展。展览来自北碚区东升村,全程免费对外开放,现场展示了牛帽、犀角帽、财神帽等造型各异的竹编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北碚区东升村,前几年获得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称号,近年来持续探索“乡村艺术化、艺术乡村化”,依托乡村丰富物产,研发出了一大批有韵味、有温度、有品质的文创产品,柳编、竹编等民艺作品就包括其中。接下来,山城巷和东升村还将围绕文创研发、活动展览等进行联动。

山城巷将继续带来更多东升村特色文旅产品,同时山城巷的各种文化资源也将走入东升村,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山城巷和东升村两地在产业转化、更新发展上有非常多的互补点。也正因此,双方以竹编民艺为切口,连接'村’、'巷’,通过文化展示、文化活动,探索文旅合作新模式。”主办方希望通过山城巷与东升村的联动,能够架起田园与城市之间的桥梁,让更多人看到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发挥的作用。

让城市青年到乡村走一走,让乡村文创产品到城里秀一秀,让“村民”和“巷民”会一会,这样的互动很有亲和力。

图片

PART4

好看的“皮囊”搭配有趣的“新灵魂”

2021年春节,山城巷重新亮相,有老重庆的味道,也有新重庆的气息。异质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遇混搭,让山城巷不仅有了好看的“皮囊”,而且赋予了街巷有趣的“新灵魂”,为这条百年老巷的新生拓展了新的可能性。

保留山城文脉,拒绝过度商业化,山城巷的步道文化,不是千篇一律的“快餐文化”。

前身是法国仁爱堂医院旧址的“荒野花园”,去年初大火了一把。这里的音乐节,特别吸引重庆乃至其他城市的年轻人。如今又将荒野花园的废墟感和生命力再次结合,打造沉浸式剧场。

今年“五一”,山城巷举办“天上的街市”沉浸式巡游,就曾把戏剧和游园的形式结合起来,与观众的零距离互动,让游客实实在在地体验了一把“沉浸式快乐”。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对老建筑的改造利用之中,山城巷遗留的大大小小的防空洞,如今被“能文能武”的巷民们再次空间利用,摇身一变成了沉浸式剧本杀店和创意展览地。走进防空洞参加时髦派对,你可以点一杯地道的精酿啤酒,再来段freestyle。

观察个性各异的店铺可以发现,街巷还引进了不少“首店”,比如从北京南锣鼓巷远道而来的猫小院、上海的名小吃店乔艾莱莱、青旅NO.1背包十年等,这些首店落址山城巷,看中的就是这里生长出的原生态烟火气。

新与旧的混搭融合,为山城巷创造出了新的内涵和文化。文化、旅行、社区

和城市居民的生活交汇在一起,这就是有山有水、有风有气的人间烟火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