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颜渊问为邦(15-11)

 经义工坊 2022-08-01 发布于重庆

孔子非常重视礼制,认为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各有所长,应取其精华、舍其不足,才能更好地治国安邦。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注释】
夏之时:夏代的历法,便于农业生产。
辂(lù):一般指大车,这里指天子所乘的车。
(miǎn):礼帽。
韶舞:韶,舜时的乐曲。舞,同《武》,周武王时的乐曲。
放:禁绝、排斥、摒弃。
郑声:郑国的乐曲。因其音乐多变,容易吸引人的兴趣而导致沉迷,孔子认为是淫声。
佞人:用花言巧语谄媚人的小人。
殆:危险。
【译文】
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乘殷代的车子,戴周代的礼帽,奏《韶》《舞》音乐。禁绝郑国的乐曲,疏远巧言谄媚的人。郑国的乐曲浮靡不正,巧言谄媚的人太过危险。”
“行夏之时”,用夏朝的历法。据记载,夏以寅为人正,商以丑为地正,周以子为天正。夏朝为自然历,以建寅之月为每年的第一月,春夏秋冬符合自然现象;殷商以建丑之月为每年的第一月;周代以建子之月为每年的第一月,而且以冬至日为元日。古时靠历法指导农耕,后两者都不如夏历更有利于农业生产。
“乘殷之辂”,据《左传》记载,辂车用木头做成,也叫木辂、大辂,上面放着的席子、坐垫均为草编。周代的车“饰以金玉,则过侈而易败”。乘辂车有节俭之意。
“服周之冕”,周公制礼作乐,礼帽比以前更华美,但不奢靡。
“乐则韶舞”,韶乐相传为舜所作,孔子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据李炳南《论语讲要》引用俞樾《群经平议》的观点,认为“舞”通周武王之“武”,即武王所作音乐。尽管孔子认为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而武王以武取得政权,最终也达成天下安定。所以,“韶舞”这两种乐都可以使用。
孔子生于乱世,希望通过恢复古代礼制来实现现实社会的太平与安定。但是,孔子的“复礼”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有所选择,“择其善者而从之”。同时,还特别强调要禁绝靡靡之音,疏远佞人,不断增强自我修养,倡导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源头上推动实现天下大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